

难解之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山东禹城 卜祥奥)
昨天和前天,是我们学校应届毕业生返校领取毕业证的日子。与往年一样,学校要求领证的学生必须提交一份个人就业证明,也就是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合同或者协议。这样的规定让近半数的学生相当为难,而我作为老师,在一旁看着也只有干着急。
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应届毕业生有近半数不能马上找到正式工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样的背景下,硬是要让他们每一个人都交出就业证明纯粹是空谈。就算是找到了工作的学生,从操作层面讲,这里面也有一个悖论:通常,在学生还没有正式拿到毕业证前,用人单位一般是不会和学生签订什么用工合同的,而从学校来说,规定则是没有就业证明,学校就不发毕业证。
对此,学校也了解师生们的意见,但似乎也没什么办法不这样做,因为上级要求统计毕业生就业率,学生的就业证明就是唯一的依据。可是,让我们这些教师也想不明白的是,这里的“上级”究竟是哪一个部门呢?难道这个部门的人不了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几乎每位高校师生都知道,各高校每年的就业率统计都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数字谎言,难道这个“上级”只需要这样的虚假繁荣,统计学生就业率、推动就业也只能通过这一个途径吗?
在高校完成高等教育,经考试合格后获得毕业证书,在全世界都是如此,唯有我们要硬性地跟校门外的就业联系在一起。但如此硬性的推动,真能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吗?这样的中国特色,还是不要为好。因为这样的规定,几乎没有受益者,反倒可能催生一个制假链——企业、家长和学生共谋一个虚假就业的欺骗行为(现实中这样的事例太多了),学校因为这造假可以报上一个漂亮的数字。在这个过程中,唯一真正获利的就是学校附近的打字复印服务部,因为他们每年到这时候光靠复印业务都能着实发上一笔小财。 大学学校难解之题就业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