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顿的民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杭州 涂建敏)
所在社区日前选举,被“拉”去投了一次票。除之前收到过一个通知短信外,几乎对这样一次“广泛的民主”没有任何概念。可是,选举当天,有工作人员急匆匆打来电话,表示要照顾到参选率,请无论如何配合一下。这才当了真。可真到了现场,才发现这打钩的差事不是件易事。所有候选人员的选举情况被高度浓缩在了一块小展板上,一张照片,附一份工作简历,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政治面貌、工作经历⋯⋯是我们从幼儿园起就填的那种。
在“志愿者”的“提示”下,依言打好了钩,返回时仍觉得心生愧意,有点儿对不起那个没被钩中的人(是差额选举),其实也有点儿感觉对不起那个被钩中的人。后来,经知情人透露说,那个指导选举的“志愿者”,其实是社区工作的雇佣军,来之前颇受过某些旨意——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指定的候选人“不出意外”。顿时有点儿被愚弄的感觉,仅凭一份字数可以精确到百位数以内的简历,你就能感应到这个人过去的工作业绩乃至施政纲领?但我们还是极其认真地完成了这样一次游戏。即便知道内情后,似乎亦并不愤怒——首先便在于一开始我们就不热心;真去了,我们也不当真;即便当真了,我们也知道没什么用。你看,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显示出的一个奇怪的逻辑。我们习惯于被这种逻辑来左右,转而又善于用这种逻辑去指导我们的行为准则。民意就这样被阻隔了。
一级一级如此“讲政治”,民意表达原来这么难,无怪乎民意在还未完全苏醒时,我们就开始显出了倦意。如果每个人对于身边的不平较了真,权力也就现出它的原形来。回到文前的那个话题。公允地说,中国的基层民主据称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至少从制度设计上来看,它仍然显示出了精巧。如果从操作层面上稍做改进,比如投票现场增设一个电视,给每一位候选人做一段竞选录像,估计会显出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可为还是不愿为?相信民意都有其数! 民意困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