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后稻米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 芝加哥期交所半年来小麦走势 )
南涝北旱,季风气候下降水的不均衡几乎年年都在上演,只不过今年低温代替了干旱成为北方农作物的主要威胁,而南方则暴雨不减。洪水侵袭下的南方,稻田被毁,部分灾区早稻绝收。不过,天气虽牵动人心,却往往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7月15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价暴涨,小麦9月合约暴涨37.25美分,收于每蒲式耳5.9625美元,涨幅为6.7%,创下20个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小麦带动下,大豆与玉米期价也大幅上扬。这是小麦连续一个月飙升中价格波动最激烈的一次,自6月初以来,美麦价格已经上涨了35%,虽离2008年13美元/蒲式耳的峰值尚有巨大的差距,但已是今年来最大的一次行情。
最初,行情的启动是美国用于乙醇生产的玉米需求量大幅增加,玉米库存下降幅度远远高于分析师的预期。接下来,则是全球粮食主产地连绵不断的天灾信息,美国中西部玉米种植带的强降雨对玉米作物生长造成损害。加拿大小麦委员会6月初预计,加拿大小麦种植带的降雨可能导致800万至1200万英亩的小麦种植区域无法进行播种,而目前已播种的区域面积仅有1915万英亩,为近4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到了7月,欧洲异乎寻常的高温促进小麦过早成熟,降低了产量预期。俄罗斯农业销售研究所预计,受40年来罕见高温干旱天气的影响,今年俄罗斯小麦产量将比早先预期减少3.5%,约为5500万吨。相比之下,上年俄罗斯小麦产量为6180万吨,也就是说,减产10%。而作为欧洲小麦主产区的法国和德国小麦单产潜力也将因高温天气而大幅下调。
此前,2008年的生物燃料危机后,全球粮价一路下滑,玉米和小麦等大品种最高降幅达60%,稻米也折价过半。不同的是,2009年初价格落底后,玉米和小麦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稻米却又一轮显著地升降轮回:先是2009年全年反弹,今年以来则逐级跌落,并在5月创下新低。接受价格信号的引导,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减少小麦播种面积。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年5月的预测,今年全球小麦产量可能减少1%,为6.75亿吨。不过即便如此,2010/2011年度小麦产量也将是有史以来的第三高产年。小麦之外,则是粗粮和稻米的大幅度增产,预计粗粮产量将增长1.9%,稻米产量将增长4.5%,总产量上,今年全球粮食可能增长1.5%,达到22.86亿吨。这一数量实际上已经超过了2008/2009年度的22.82亿吨,成为历史上最高产量,比2009/2010年度的粮食产量提高1.2%。
连年丰收,库存充足,国际粮价并不具备大涨的基础。据美国农业部库存报告,截至今年6月1日,美国所有部位的小麦库存为9.73亿蒲式耳,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8%。但持续近两年的低迷价格也决定了粮食种植已经恢复到了2006〜2008年大涨之前的常态,跌无可跌。并且,尽管全球小麦连续3年产大于需,需求增长幅度却远超产量的增长。据美国农业部的预测,2010/2011年度产需盈余已经很小,如果后期澳大利亚或阿根廷小麦长势不理想,产需盈余的形势便可能会出现逆转。正是这一微妙的时刻,伴随全球天气的不确定性,6、7月间全球粮食市场大幅反弹。这是2008年随石油跌落后,粮食市场最有力的一次反击。
小麦、玉米在暴涨,在巨量增产预期前,稻米却仍“按兵不动”。两年前,芝加哥期交所稻米主力合约曾达到23美元/蒲式耳,现在还在不足10美元/蒲式耳的价位上徘徊。农产品价格的走势,天气是最敏感的因素,但纵观农产品市场长期走势,在全球尺度上,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的歉收总会被其他地区的好天气抵消,天气起到的从来不是决定性作用。我国南方,据民政部统计,安徽、江西等9省农作物受灾面积946.5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33.9千公顷。江西省一省,早稻受灾面积就达517.70万亩,占种植面积的1/4;其中绝收面积达2.55万亩。全省早稻单产将减少10〜15公斤/亩,受灾严重的地市单产可减少一成以上。但即使按最悲观的估计,早稻受损也不会超过5%,而早稻在我国的稻米产量中所占份额甚小,不足20%。早稻受损,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远小于小麦。实际上,郑州期货市场,9月籼稻合约价格虽从6月底的2008元/吨涨至7月16日的2059元/吨,但涨幅远不及小麦的上涨。
经历了一轮过山车行情,全球粮食市场投机退潮,价格反映的更多是成本的影响。危机近两年后,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超过一倍,金属价格涨幅甚至更多,表征全部大宗商品的CRB指数从200点涨至260点,唯有农产品6月创出新低。即使是成本推动,也轮到农产品了。■ 小麦玉米稻米种植业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