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要的是另一个电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孟静)
( 张静初在《唐山大地震》中饰演成年方登 )
在广电总局上班的苏小卫,每周会有两天参与电影局的审片,身为导演霍建起的妻子,她的业余时间花在了剧本写作上。《那山,那人,那狗》、《暖》、《赢家》⋯⋯淡淡的忧伤中不失温暖情绪的弥漫。
苏小卫写过不少主旋律的命题作文,2007年的《超强台风》她也是编剧之一,不过导演基本没有采用她的剧本。在她看来,好莱坞的灾难片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套路:出现一位盖世英雄,拯救世界,中间亲情、爱情、友情轮番上场,大灾过后是晴天。国产片里则是众志成城,在集体的领导下,有决策者、执行层、普通人,会有一些有点自私的角色,但鲜少奸恶大反派。
国产灾难片的另一个特征是政府订购,在自然灾害平息后,当地政府会拿出一个题目,给出几点意见和一笔资金,因为有这样的经济保证,它们很少会在票房上有硬性追求。
《唐山大地震》的开头也是这样,几年前,唐山市政府就有这个意向,他们提供了6000万元资金。苏小卫进入这个项目时,已经走过了摸索期。冯小刚恰好认识小说《余震》的作者张翎,也看到了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这篇小说,唐山市政府也认同了这个蓝本。张翎没有经历过地震,也不是唐山人,她更感兴趣的是个体感受,在地震中被妈妈放弃的女孩心怀恨意,以至于她永远打不开那扇心窗。
“导演和作者的相遇真像是为电影而发生的一个巧合。让思路摆脱了已有的灾难片的束缚,如果没有这篇小说,我估计大部分编剧都会按类型片的构思去完成这个剧本。但小说提供了一个文学的起点,它是从人进入的,而不是从事件。给一个母亲出了一个无法回答的难题,而且它给出一个悬念——后来怎么样?”苏小卫说。
( 苏小卫 )
不过监制陈国富担心的恰恰是悬念问题,他告诉本刊记者:“它的结构有一点点像《集结号》,但是又更困难,《集结号》是打了40分钟然后开始文艺片,这个是4分钟的地震后就文艺片了,观众怎么去承受这样一个电影的架构或者说节奏感?这在叙事上是有挑战的。所以在编剧上这样的讨论,就是说怎样让观众对后面的情节进展也能有投入感,不要因为前面你弄了这么多场面上的感动和震撼的东西,后面就成为一个室内剧了。”
“观众在等什么?”是让陈国富最担心的问题,惊天动地的特效过去后,生活归于平静,剧情也平缓下来,陈国富不觉得观众很想知道接下来的发展,无非是女孩没死,日子淡淡地滑过。
他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比如采用倒叙手法:“可不可以没有把所有谜底揭开,妈妈当时到底做了什么选择?女孩为什么拒绝回答所有相关的问题?这是一个生理上的失忆还是她抗拒去记得这些事情,你把它变成一个有悬疑感的东西。随着她记忆慢慢地拼凑起来,我们回到现场,看到一些事情的再现,你可以把真相暂时地保留。”
结果,这些提议没有被采纳,因为其他人认为这应该是一个情感故事,形式上不要搞花样,题材和人物都要朴实。
接到工作前,苏小卫说她没有看过先前编剧处理的本子,王中军、冯小刚和她聊了一下,提出几点要求:这不是个人化的片子,投资和背景摆在这儿,需要格局大;一个情感故事;一个温暖的情感故事;一个能引起所有人共鸣的温暖的情感故事。
几个定语一叠加,苏小卫明白了自己的任务。“事实上我们要的是另一个电影,而只是我们以这个小说为起点。”张翎写小说的时候,甚至筹备这部电影初期,汶川地震还没有发生,但它发生后,苏小卫觉得没法回避,正好有了一头一尾,她需要做的就是填充震后30年的空白。“主流大片应该涵盖时代记忆,唐山已经很远了,但是汶川、玉树的很多经历和经验,尤其那种记忆的重现,是《唐山大地震》出现的时机。在这样一个时候出现这样一个电影,其实它的结果不是剧本的结果,也不是电影的结果,它是今天,我觉得是很多人一起完成的一个文化现象。”她说。
“我没有刻意去煽情。”苏小卫说,她不想使用那些手段,让小孩没饭吃,小动物受苦,都是让观众流泪很有效的方法。有一段讲孩子的奶奶和姑姑来接失去手臂的方达,这样李元妮可以再婚,自己的种子也不至于流落外姓。“那块儿要是想煽还可以煽得更厉害,其实我跟导演都在想,就是适度地克制一点。我在写的时候,不敢有这么高的期待,让大家有这么多眼泪。”
小说最重要的核,也是影片最大的催泪弹,就是一个石板下压着龙凤胎,抬起一头就会压死另一个孩子。在这种抉择中,母亲上升为第一主角。苏小卫不认为由于中国人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造成母亲选择留下儿子,她觉得这只是人的本能,弟弟总归相对弱小。
让苏小卫共鸣的点其实是关于选择的讨论。母亲一直面临选择:救儿子还是女儿?让不让奶奶带走孙子?该不该同意儿子辍学打工?要不要再婚?同样地,被接到大城市的女儿也很纠结:在大学里未婚先孕,留不留下孩子?
如果看过《余震》,就知道《唐山大地震》保留了什么,而它又和小说的立意是多么不同。《余震》的主线是女儿方登,大部分故事发生在她生活的加拿大,电影把侧重点放在了母亲李元妮身上,另外两条支线是失去一只手臂的儿子和被他人收养的女儿。三条线使得电影容纳不下,必须要删去很多。冯小刚非常心仪新西兰公司做的那组地震特效和某些大场面,在加入那段特效前,苏小卫的剧本就已经提供了将近3小时长度的电影。她第一次看到样片时,心想:完了,给他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她有很多舍不得删去的部分,比如小说中李元妮是个招蜂引蝶的媳妇,剧本里也交代了小达因为别人骂他妈妈是狐狸精,和小孩子们混战;大量张静初和养父母的对手戏,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都去掉了,使得现在的情节比较跳,让人不明白养母为什么会临终忏悔。
冯小刚说他看到唐山死难者的地震墙后很感慨,想把它一定拍进去。苏小卫建议在迁坟时让1976年出生的儿媳妇问婆婆:姐姐的骨灰呢?婆婆把她领到纪念墙前说:24万人一起走的,怎么分得清谁是谁啊?苏小卫说她自己非常喜欢这句台词,但没用上。成片中有一段不太必要的情节,是一场人数庞大的群戏,毛主席逝世,解放军们和方登一起折白色纸花,和剧情似乎没什么关联。这是因为王中军出身于38军,这是他回忆中珍贵的部分,作为投资方,他舍不得。每个人都想放自己的感动在里面,“制片方构成了母体,它决定了这个电影,它是一个协商融合的结果”。■
(实习记者童亮对本文亦有贡献) 一个唐山大地震电影余震冯小刚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