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富:中国没有悲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孟静)

陈国富:中国没有悲剧0( 陈国富 )

陈国富在台湾做影评人时,和侯孝贤、杨德昌是哥们儿。在哥伦比亚公司工作时,因为《大腕》,他和冯小刚有了交集,当时国产片内地票房最多不过两三千万元,冯小刚和他谈的是怎么把自己的片子打到海外去。他很认真地问陈国富:你看《一声叹息》行不行?陈国富含蓄地表示:可能不太行。冯小刚又给他讲了一个黑色幽默的段子:用某名人的假葬礼敛财。陈国富说:这个可能行。那时的冯小刚对海外市场雄心勃勃,与其他名导演一样,可《大腕》在海外折戟沉沙,他现在已经不太相信拓展海外市场这回事。《集结号》在香港地区零星的票房,使他到香港宣传时很谨慎。《唐山大地震》不被国外片商看好,他批评王中军没必要花大价钱在海外宣传,“这片子卖10个国家的版权都卖不出戛纳会刊一个封底的价格!”陈国富笑笑说:“他这方面挺实事求是的,但从电影整体的包装角度,不见得是那么算的,你有时候投资的是你的品牌形象啊,品牌形象也有价值。”

陈国富这个名字真正被媒体关注,是直到《非诚勿扰》翻拍了他10年前的作品《征婚启事》。看过《征婚启事》的人,就会知道陈国富与冯小刚的气质差距之大,就像戏里的主角刘若英和葛优一样。他们常有意见相左的时候,陈国富往往选择不坚持。《天下无贼》里,陈国富觉得范伟打劫那段和剧情没关联,冯小刚认定这时该让观众笑一笑了,最终还是服从导演的意志。《唐山大地震》也让陈国富担心过,担心大场面之后的家庭琐事,让它变成一个室内剧,满足不了观众看大片的期待。他与冯小刚,一个是悲观主义的花朵,另一个是乐观主义的奇葩。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从技术上会不会设一些催泪点?因为观众看到某一情节就会忍不住掉眼泪,至少我在观影的时候有这样的感觉。

陈国富:我自己比较排斥“催泪”这个概念。首先作为一个观众,我就不喜欢宣传或者口碑告诉我电影很催泪,我不喜欢这个概念,也排斥在拍这样一个电影的时候,刻意在个地方就按催泪钮。这个故事本身会触及我们的脆弱点,那种令人崩溃的抉择,在大难临头时是会发生的,这不是一个凭空捏造的问题。就像提一个假设问题,比如,“你爱的人掉到河里,你是直接跳下去救还是打电话,还是在岸上着急?”这种抉择,作为文艺创作者,你会思考的。你不知道人的底限在什么地方?它帮助我们去理解人在更大层面的本质,见证他人抉择的时候我们会被触动,这跟催泪没有必然关系。

三联生活周刊:那你会不会担心,太多的生活化场景会冲淡了这个故事的悲情气氛?

( 陈国富导演的电影《风声》剧照 )

陈国富:这个一路是在考验创作者的,编剧时,你就必须面临这个问题。有一些细节触动着你,能抓住你,但不见得符合主流叙事的算计。我举个例子,我很喜欢,里头的那个奶奶,带着姑姑来,想把方达接走,我们看剧本的时候就觉得很动人。它不是刻意煽情,这对于一个中国家庭来说,是很可以理解的,就这么一个儿子,死了;就这么一个孙子,经过地震也残障了;一个单亲妈妈怎么来带?奶奶想把一个小孩从妈妈身边给带走,这种纠结,这种挣扎,自然地能够接住前面的灾难,让你保持对人物的关注。这些东西不是算计的,但很真实,让我不断地想往下去理解人物怎么走向他们的未来。另有一些是拍摄时导演要去处理的,有一些是剪接时你要处理,整个戏剧推演不见得都在剧本里完成。

三联生活周刊:冯小刚导演以前是以拍喜剧见长的,但是从《夜宴》开始,还有《集结号》,开始尝试悲剧。你跟他这么熟悉,觉得他个人性格里面有这种忧郁的成分么?

陈国富:对我来说,中国就没有什么大悲剧,中国人追求圆满,追求皆大欢喜,我们那些比较有名的悲剧,最后总会回到假团圆。要不就是沉冤昭雪之类的,比如说《窦娥冤》,总要平反。我对悲剧的理解是与命运斗争,人物要对抗命运的,而且这个对抗不见得是好的结果,往往是不好的结果,但在过程中,我看到主角因对抗产生的力量和高贵。小刚这些正剧作品,还是偏认命的,大体上接受命运安排,从里面去找到安慰,更多精力是放在这一块。

我喜欢“大地震”的一个原因是,它回到了家庭的核心价值。中国的电影有很长时间,很难讨论这个,过去的伤痕文学阶段有一些这个,但它还是属于控诉型的。我们慢慢离开那种委屈、怨天尤人的阶段。为什么呢?首先你不饥寒交迫了,不杯弓蛇影了,生存的条件不受到威胁了,这时候回来肯定亲情的价值是很重要的。“大地震”关于自然灾害的描写或者讨论,远远小于它对家庭价值的讨论。

三联生活周刊:但是这种探讨,观众可能感觉不到,他只看到了大场面特效之类的。

陈国富:不会的,除非你看了电影觉得无动于衷。它真正打动你的是什么?不是那个天摇地动,我们是伤逝嘛,只有活着的人才能去感叹生命的脆弱。我们记得的不是毁灭,是给活下去找到说法。亲情是很重要的说法。

三联生活周刊:冯小刚的电影里,即使你刚才说的严肃电影,他还是时不时流露出嘲讽或者调侃,这是不是他的性格决定的?

陈国富:对,每个人都有一个看世界的方式。我以前好像形容过,他的幽默是不刻薄的,他喜欢他的剧中人物,哪怕在《集结号》这么一个讲战争的电影里,你没有看到谁特别代表邪恶的一方,这就是他的人生态度吧。这过程中,他嘲讽他人也嘲讽自己,都是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他的人物和故事是不会与世界为敌的,他是不愤恨不平、不怨天尤人的。你看徐帆在“大地震”里遭遇了这么大的悲剧,她从头到尾只不过对着老天骂了一句,其他时间她都是在努力让自己活得比较好,让儿子活得比较好,中国导演还是比较多的愤世嫉俗情绪,冯小刚在这方面是比较从容的吧。

三联生活周刊:《征婚启事》和《非诚勿扰》,是不是就能体现出你们人生态度的不同?

陈国富:差异一定有的,但那是我10年前拍的,你要是让我现在再拍《征婚启事》,也不会是那样的。《非诚勿扰》对他个人有特别意义,我看那个电影,可能跟一般观众还不同,我不是看到那些耍宝的东西,看到那些所谓浪漫,看得更多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在处理他的危机感。

三联生活周刊:他这个中年男子的危机感,在《一声叹息》里就已经开始了。

陈国富:《一声叹息》处理的是外遇,外遇考验的是你的婚姻忠诚,这个小刚是一直在处理的,是一个延续性的东西,《手机》也有。《一声叹息》里,我觉得还不到中年危机的程度。

三联生活周刊:《一声叹息》里我看不到任何浪漫,都是比较现实的处境。

陈国富:这跟他的人生阅历增加、调整自己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改变有关系的。他可能比较乐天、认命,说故事在找一个圆点,最后能把这个世界给圆起来的点。你像《天下无贼》,原本应该更像一个悲剧,可能观众也会掉两滴眼泪,但他还是给了你一个说法。你所谓的浪漫,更像他在给自己提供一种认命的方式。有些事你是不能改变的,你不能改变并不代表你就要与这个世界为敌,每一个创作者都有处理这种不圆满的方式吧。

三联生活周刊:你刚刚说的认命,是不是中国人的国民性决定的?

陈国富:是的。为什么中国人缺乏大格局的悲剧?我觉得和民族性还是有一点关系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中国是整体缺乏这种悲悯心和体恤心么?

陈国富:悲悯没有客观标准。有宗教信仰会给你一套价值观,中国人这方面比较消极,对于慈善,对于同情,不牵扯到整体的价值观。西方的宗教里,如果你没有普世同情心的话,可能是一种罪行,中国人则可以接受自扫门前雪。所谓悲悯,比较像个人行为。我看到一个惨事的发生,我会感到不忍,我会因为这个不忍而产生同情或正义感。这个不忍,可能只是不忍卒睹,也可能出手相助。这是要跟时下这些慈善活动分开的。现在的慈善行为带有太多其他色彩在里头,你搞不清楚,它可能带有一种赎罪的用意,也可能是在冲销现在的贫富差距紧张。我说的悲悯是直观的不忍,一种因天性或文化教养而产生的心理或行动。这个在小刚的身上是很自然的,他让我感觉他时常有这种不忍的心情。不是只在作品里,平常生活也是,你能感觉到那是他本性里有的。我看到他因为一个自然灾害出来呼吁义演、捐款,我能感觉到他是真的着急。

三联生活周刊:相比较他而言,你是不是会更理智?

陈国富:应该说我比较节制,我是倾向于隐藏我自己,小刚在这方面比我更直接一些。所以我也是慢慢地去理解他的,原来我觉得你太煽情了。然后我发现这跟你的生命态度有关,不见得是在作品里刻意而为的。

三联生活周刊:《一声叹息》票房不是很尽如人意后,冯小刚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拍这种所谓的正剧,《集结号》经过反复论证,王中军当时对投资也很不安。是不是通过《集结号》,他才找到这种自信心就是他可以拍这种悲剧了?

陈国富:《集结号》原著是张国立介绍给他的,他很喜欢。他给我讲过一回,我闪神了,没听进去,这故事就过去了,很久之后他给我看原著,我说应该拍。我只是像在找松露的那只猪,这里有,就挖挖吧。自信心当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听到一个题材、一个故事、一个人物的时候,你能很直观地被打动,如果你被打动的话,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它都是有机会的,其他就是完成度的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陈瑾说,世道多逗啊,正经的导演都去拍不正经的戏了,不正经的导演都来拍正经的戏了。

陈国富:我倒没跟他正经地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也会说些喜剧题材,可能没有触动我,就没深入聊,但他也不见得都听我的啦。几年前他也提过一个叫“娱乐大家”的题材,有一阵子他挺兴奋的,跟狗仔队有关系,我听了以后并不兴奋。但《非诚勿扰》我就能兴奋,就是那种听了我想去看的电影。这有时是很微妙的。你提到的自信心很重要,当你知道你跟观众的交流没有那么大的障碍的时候,你能得到的资源是比较富裕的时候,人会更有气魄。

三联生活周刊:这10年来,他风格上有没有一个递进或者说变化?

陈国富:我过去跟他合作,刚开始觉得不是一路的,但是作为朋友没有问题。一旦有了这个情感基础,相互的交流就能很自然,不牵扯到你的东西我得要全盘接受,我得给予肯定才能往下干。有时候跟家人一样,都是成年人,每个人有每个人事业的选择,相互是能包容的。后来我看到他有两个特点,在中国的导演里比较突出。首先他是一直在进步的。很多好导演,精彩的作品好像早就发生过了,作为观众我们一直期待着他们的新作品,但是一次一次地觉得失落。而且这种失落还不像意外,成了一种常态。小刚还一个特点,就是他懂得善用他的资源,该不用大明星的时候,他是非常决断的,这对行业有好示范。现在任何人拿出什么项目,投资人首先关心明星是谁?名字讲出来不兴奋的话,项目没戏。这个现象特别不好,我们需要更多没有大明星的成功作品。■

(实习记者童亮对本文亦有贡献) 悲剧征婚启事一声叹息中国电影没有战争片中国陈国富三联生活周刊冯小刚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