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磁州窑博物馆:黑白花的世界

作者:王星

(文 / 王星)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黑白花的世界0( 鱼莲纹梅瓶(金),高36.5厘米(东京松冈美术馆收藏) )

汝、官、钧、哥、定,对陶瓷感兴趣的人都会熟背中国历史上的这五大官窑。再往下背,磁州窑的名字便会出现。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中心产区位于邯郸市境内,分布在磁县观台镇、峰峰矿区彭城镇一带,历史上先后属河南彰德府磁州、直隶广平府磁州,故称磁州窑。磁州窑和当时的定窑、邢窑并称为河北的三大名窑,以白地黑花、褐彩等独特的装饰风格独树一帜,历史上更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誉,甚至有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器物》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河南磁州窑最多,故相沿名之”,以致留下一番有关“瓷器”能否写作“磁器”的咬文嚼字的公案。

根据考古发现,磁州地区的烧陶历史可以上溯至7500年前的“磁山文化”。磁州窑使用的窑炉为间歇式半倒焰型窑炉,由于窑的外形酷似北方人经常食用的馒头,又被命名为“馒头窑”。馒头窑是我国北方地区窑场普遍使用的窑炉形式,至今在彭城镇一带还保存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窑场。位于磁县市内的中国磁州窑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造型便效仿了馒头窑的外观,倒也别具一格。

磁县是河北省文物大县,1.4万件珍贵藏品中,与磁州窑相关的藏品数量将近1万件。2006年12月,中国磁州窑博物馆在磁县竣工并正式开馆,成为我国最大的县级专题博物馆之一,其长期陈列“黑与白的艺术”曾于2006年夺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一陈列共分五部分,序厅和“烧造工艺流程”展示厅分踞首尾,中间三个部分分别展示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三个发展阶段的磁州窑代表作。

黑白花的纹样几乎贯穿了展览的始终。序厅的以弧形内墙烧成红褐色的壁砖和匣钵为装饰,在馒头窑外形之外再度突出“窑”的氛围,但整个圆厅中给人印象更为深刻的还是红色砖墙烘托下穹顶处葵花纹环绕的黑白龙纹“吊顶”。博物馆的解说词中将这一设计解释为“寓意磁州的泥土经过磁州窑的幻化,变为‘黑与白的艺术’上升到顶部,达到高度的升华并形成广泛的影响”。无论能否体会到这层深意,白底黑纹图案那种特有的简洁冲击力是立竿见影的。后来得知穹顶处的图案有更深的含意:中心的龙纹临摹自堪称“镇馆之宝”的金代白地黑绘龙纹大盆;外环的葵花纹则是元代磁州窑器具上的代表性装饰。

但“堂皇”很难说是理解磁州窑的关键词。有关磁州窑所在的彭城和景德镇之间的因缘,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彭城”和“景德”本是两个人名,彭城是一个瓷器世家的儿子,而景德则是这家的养女、后来嫁到南方。彭城的父亲有一幅祖传的《百鸟闹春图》,是当地瓷器中最美的装饰图案,但因为当时瓷器的烧制技术不高,图案虽美却和瓷瓶底色不配,故而没被皇上选中。景德在南方开瓷窑,烧出的瓷器虽然瓷质细腻,但是图案比彭城的差很远。多年后姐弟相见,彭城把《百鸟闹春图》赠给了景德。又过了若干年,景德烧制的瓷器终于被皇上选中,景德本人也得到皇上的召见,她坚持要与弟弟分享朝廷的赏赐。皇帝被感动,宣布“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乃瓷器之祖”,于是有了后来的景德镇和彭城镇。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黑白花的世界1( 花口瓶(北宋),高22.5厘米(东京松冈美术馆收藏) )

不管这个传说有多少真实性,倒是道出了磁州窑的几大特点。首先,磁州窑瓷器别具特色的“白地”最初更接近一种为了“遮瑕”的无奈之举。磁州窑瓷器主要采用当地煤系中出产的高岭石质泥岩,当地人称为“大青泥”,胎质普遍较粗,一般呈灰褐或灰黄色,釉面多不够光润。为弥补这一缺陷、便于在器物表面彩绘和刻画各种图纹,磁州窑使用了在北方民窑广泛使用的一种“化妆”手法,也即在器胎外壁施一层细白的高黏度“化妆土”(白碱),之后再外罩一层透明釉。化妆土的应用倒反过来带来了更多的变化,进而成就了磁州窑的另一大特点:装饰技法极其丰富。以1987年观台磁州窑考古发掘出土瓷片为依据,专家整理出磁州窑装饰技法、品种共有60多种,包括:化妆白瓷、白釉褐彩、白釉珍珠地划花、白地黑剔花、白地剔划填黑、白地刻剔填白、白地黑绘花、白地黑绘划花等等。装饰图样丰富且不拘章法本是民窑瓷器所长,而磁州窑在这方面更是独具优势。即便《百鸟闹春图》只是传说,也能从磁州窑笔走龙蛇的种种缠枝纹饰中看出它的影子。磁州窑的另一特点是以各种纪年、题句、姓氏、题诗款来装饰器物,其书写方法及遣词造句同样不拘成规。瓷枕与酒缸等盛酒器都曾在磁州窑大量生产,在这些器物上,“梦回枕边云渡事,一声声道,不如归去”、“隔壁三家醉,开潭十里香”等应景词句随处可见,而“仁和馆”铭记更成为专家学者争论不休的著名谜题。

民窑的另一特点或称优势该算是根据市场需要博取各窑所长。磁州窑的60多种装饰技法中其实还包含有并不“白地黑花”的黑釉兔毫、酱釉、绿釉、三彩釉、仿定窑白瓷、仿钧窑瓷等等。明代曹昭《格古要论》称:“古磁器出河南彰德府磁州好者与定器相似,但无泪痕,亦有刻绣花、花,素者价高于定器。”末句的“高”字有学者提出为“低”字所误,这是与磁州窑相关的又一大公案。关于磁州窑的“身价”,历来存在不同的见解。磁州窑的珍品在英、日、美等国博物馆多有收藏,其中又以日本为最,部分藏品还被日本列为“国宝”,然而在中国国内磁州窑的名气却远在五大名窑之下。这种现象自然与1918年河北巨鹿镇磁州窑址发掘后出土文物大量流失有关,但直至本世纪80年代之前,国内对磁州窑的研究相对滞后却也是事实。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黑白花的世界2( 珍珠地划花瓶枕(北宋),长23.8厘米,宽16厘米,高12.5厘米(东京松冈美术馆收藏) )

所幸如今有了中国磁州窑博物馆。目前馆中的展品大多来自1987年观台镇磁州窑遗址的发掘,展览中还单独辟出一厅模拟出遗址发掘场景。对于非考古专业的参观者来说,这一展厅最具吸引力的应该是那个可以从两面观察瓷片胎质的玻璃瓷片架展示,还有可以打开拉板、亲手触摸瓷片感受其胎质釉色的地桌式展柜。过去数百年间,钧、汝、官、哥、定等著名窑场均因战火或经济衰退纷纷销声匿迹,磁州窑却因其实用性强、产量大、品种多、销售广等民窑特征而延续发展至今。见惯了高踞于玻璃柜中的那些“不可触摸”的瓷器,亲手摩挲到磁州窑瓷片上分明的瓷胎、化妆土、釉彩分层别有一番感觉。日久生活在一个陶瓷大国中,为种种瓷器环绕很容易遗忘一点:很多瓷器的价值原本无关金钱。■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黑白花的世界3( 花鸟纹罐(元),高24.5厘米(东京松冈美术馆收藏) )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黑白花的世界4( 白地褐彩划花牡丹纹瓷枕(宋),长28.4厘米,宽18.3厘米,高11.7厘米(洛杉矶艺术博物馆收藏) )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黑白花的世界5( 白地褐彩剔花梅瓶(宋),高28厘米 (赛克勒收藏) )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黑白花的世界6( 绿釉划牡丹纹叶形枕(宋) 口径30.3厘米,高19,5厘米 )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黑白花的世界7( 白地黑花“相如题桥”长方形枕(元) 长44厘米,宽19厘米,高17厘米 瓷枕是磁州窑器物中的一个独立门类,它造型多样,装饰技法繁多,表现题材广泛,涉猎内容丰富,最能代表磁州窑的艺术特色。白地黑花“相如题桥”长方形枕在磁州窑瓷枕中最具代表性。它器形较大,被誉为“枕中之王”,属国家一级文物。山水人物装饰主要流行于金元时期,专家们认为这与当时戏曲杂居的流行关系密切。元代的瓷枕装饰,多采用工笔画的画风,笔触细腻,线条明快,从构图到选材,都趋向于文人画。“相如题桥”枕的装饰为:前壁两端绘牡丹纹,中间开光内绘麒麟图案,两侧壁开光内绘牡丹纹,后壁开光内绘虎纹,枕底有“张家造”窑戳,枕面两端绘葵花卷草纹,中间开光内绘人物山水图案。根据画意分析,此为汉代司马相如桥头题诗的故事。司马相如从临邛回到成都后,因家境贫寒,受人侮慢,忽然传来汉武帝诏其入京的消息,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机遇,赴京之时,在城北的升仙桥上题诗立志曰:“大丈夫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汝下!”后果遂其志,衣锦还乡。从此,“负才题柱”成为男儿立志成才的典故。 )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黑白花的世界8( 叶形枕是宋代磁州窑瓷枕的一个代表性器形,枕面形似北方桐树树叶,枕面凹缓展阔,因其适用性强,这一造型到金代还有使用,只是在装饰上有所变化。绿釉并不是磁州窑所独有,但大量使用绿釉也是磁州窑的特征之一。瓷施绿釉、白剔施绿釉、白地黑剔及铁锈花也都施以绿釉,均为在一次施釉烧成后再施绿釉二次烧成。 )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黑白花的世界9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黑白花的世界10( 三彩妙音伽棱频迦脊饰(金) 通高45.5厘米,底座直径13.3厘米 1987年在观台磁州窑遗址出土,根据地层判断,其烧造年代为金代,印度佛教东来是在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就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中流传,时至到辽、西夏时期已相当盛行。“伽棱频迦”为梵语“菩萨”的音译,“妙音伽棱频迦”即为“妙音菩萨”,是佛教众多菩萨中的一位。把瓷制伽棱频迦作为屋脊的建筑构件置于庭院建筑的最高处,作为全家的守护神,说明了佛教在金代已经进一步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金代是磁州窑的繁荣期。宋时北方名窑都遭到战争重创,而观台窑由于所处位置偏僻,受到的影响较小;同时宋、金对峙阻断了南方瓷器的北运、冶铜业产地偏南导致北方严重缺铜只得以瓷代铜,这些都促成了磁州窑的发展。金代雕塑艺术高度发展,墓葬雕砖和建筑琉璃脊饰的发展,对观台窑丰富其产品的装饰性和浮雕性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借鉴唐代的三彩工艺创研出了金三彩、红绿彩和绿釉器工艺。这一脊饰以雕塑为主,将磁州窑各种传统装饰技艺汇集于一身,有彩、刻、划绘等各种技法,是金代磁州窑三彩器物中罕见的珍品,出土不久就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黑白花的世界11( 白地黑花“相如题桥”长方形枕(元) 长44厘米,宽19厘米,高17厘米 瓷枕是磁州窑器物中的一个独立门类,它造型多样,装饰技法繁多,表现题材广泛,涉猎内容丰富,最能代表磁州窑的艺术特色。白地黑花“相如题桥”长方形枕在磁州窑瓷枕中最具代表性。它器形较大,被誉为“枕中之王”,属国家一级文物。山水人物装饰主要流行于金元时期,专家们认为这与当时戏曲杂居的流行关系密切。元代的瓷枕装饰,多采用工笔画的画风,笔触细腻,线条明快,从构图到选材,都趋向于文人画。“相如题桥”枕的装饰为:前壁两端绘牡丹纹,中间开光内绘麒麟图案,两侧壁开光内绘牡丹纹,后壁开光内绘虎纹,枕底有“张家造”窑戳,枕面两端绘葵花卷草纹,中间开光内绘人物山水图案。根据画意分析,此为汉代司马相如桥头题诗的故事。司马相如从临邛回到成都后,因家境贫寒,受人侮慢,忽然传来汉武帝诏其入京的消息,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机遇,赴京之时,在城北的升仙桥上题诗立志曰:“大丈夫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汝下!”后果遂其志,衣锦还乡。从此,“负才题柱”成为男儿立志成才的典故。 )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黑白花的世界12( 白地黑花缠枝栀子花纹梅瓶(金) 高31.8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7.8厘米 “梅瓶”指一种小口、短颈、丰肩或溜肩,上腹较鼓、下腹内收的瓷瓶,在金代已成为一种主要日用瓷制品。梅瓶的称谓由来有多种说法,较为流行的是其因口径小、仅能插梅枝而得名。但有学者考证明代以前并无“梅瓶”一词,在宋代则有“经瓶”之称。宋赵德麟著《侯鲭录》载:“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似瓦壶之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云以酒器,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可见“经”是酒的计量单位,而梅瓶的实际用途也就是盛酒器。明代磁州窑生产了大量专供皇宫使用的酒坛。文人骚客以酒取雅时难免把对酒的品评延伸到盛酒器上,于是梅瓶的造型和外装饰也开始日益唯美。此件梅瓶上绘制的栀子花也是磁州窑器物上常用的装饰图案,虽然它更多地与佛而不是酒有关:传说栀子花的种子来自天竺,与佛有关,故有人称它为“禅客”、“禅友”。 ) 梅瓶唐代瓷器博物馆陶瓷黑白花中国瓷器世界磁州窑徐州文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