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总统选举:情感与理智的对决

作者:俞力莎

(文 / 俞力莎)

波兰总统选举:情感与理智的对决0( 7月4日,代总统布罗尼斯瓦夫·科莫罗夫斯基成功当选波兰总统 )

7月4日,波兰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尘埃落定,代总统、众议院议长、公民纲领党的候选人科莫罗夫斯基获得52.63%的选票,击败了反对党法律与公正党主席、已故总统莱赫·卡钦斯基的孪生哥哥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当选波兰第三共和国第五任总统。

对于实行议会制的波兰而言,总统选举原本并不十分重要。然而,因前总统坠机风波影响,本次总统选举备受瞩目,投票率达到52.3%,是自实行总统普选以来投票率第一次超过50%的一届。在莱赫生前,卡钦斯基兄弟所属的法律与公正党的支持率远低于公民纲领党。但飞来横祸为原本并无挑战力的雅罗斯瓦夫平添了许多同情分。在6月20日的总统选举首轮投票中,共有10位候选人参加总统职位角逐。科莫罗夫斯基得到41.54%的选票,而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排在第二位,获得36.46%的选票。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政治系副研究员杰奎琳·海登这样告诉本刊记者,“坠机事件无意中重新唤醒了一场辩论,后‘冷战’时代的波兰需要何种素质的领导?科莫罗夫斯基不是主角,但他是‘一双安全的手’,所以他在竞选初期能保持平静,有礼有节地哀悼卡钦斯基,而不是过度吹嘘前总统的政治遗产。而总统竞选走上正轨后,原本以固执著称的雅罗斯瓦夫也调整了自己的极端立场,吸引到一些对公民纲领党有所不满的选民。”

“波兰国内产生了分裂——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对未来的展望上。在某种层面上,这次选举考量的不是候选人的个人品性,而是波兰人如何构想他们的未来图景。”海登说。卡钦斯基兄弟在成立法律与公正党之初,就打出了“捍卫穷人利益”的口号,在农村选民中的支持率一直稳定在2/3以上。而科莫罗夫斯基则主张削减公共支出,并对波兰的经济体制、特别是退休和养老金制度进行深入改革,受到城市中产、商界和资本市场的欢迎。“最终,科莫罗夫斯基依靠中产阶级和城市居民的选票赢得了选举。”海登说。

卡钦斯基兄弟和科莫罗夫斯基还分别代表着波兰政坛的传统价值和开放理念。前者奉行民族主义、保守主义,对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持怀疑态度。雅罗斯瓦夫在2006至2007年担任波兰总理期间,在外交领域一系列充满民族主义、保守主义色彩的言行,曾使波兰与德国、俄罗斯以及欧盟之间都一度陷入关系紧张的局面。他也因此被很多人称为波兰“最大的政治狂人”。科莫罗夫斯基则相对温和开放,主张波兰更深入地融入欧盟,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希望波兰能够在2015年左右加入欧元区。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安娜·葛瑞兹玛拉-布斯告诉本刊记者:“与其说这是科莫罗夫斯基的胜利,毋宁说是对法律与公正党和卡钦斯基兄弟的排斥。换作其他候选人也同样可能获胜,只要他反对将历史政治化,反对偏执的执政方式。总体而言,许多波兰人认为现在应该展望未来,而不是不断地尝试评判过去。”

此外,这次选举的结果,对波兰双权力中心的半总统制或许会是一种突破。1989年波兰转型为议会制共和国,通过间接选举当选首任总统的雅鲁赛斯基权力过大,其合法性遭到反对党挑战,很快被迫下台。当时团结工联的领袖瓦文萨因不满时任总理马佐维茨基的政治经济改革速度而开始倡议总统直选。而马佐维茨基的支持者也认为瓦文萨在国会两院已掌握足够支持,只有进行直选是马氏唯一尚能胜出的机会,而总统直选可作为政治、经济转型的象征。1990年9月27日国会通过修宪案,规定总统直选,5年一任,瓦文萨当选总统,确立了波兰半总统制的宪政体制。为让两个权力中心形成制约和牵制,波兰刻意错开了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的时间,让总统和总理任期不一致。但是这种安排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海登说:“90年代中期以后,历届政府都遭遇了总统这个最大的政治对手,波兰政坛陷入了僵局。”2007年12月,现任总理图斯克所在的公民纲领党击败法律与公正党取得了组阁权。时任总统的莱赫与图斯克政见迥异。莱赫在任期间,曾先后18次动用否决权否决政府的各项议案,让图斯克推行的关于融入欧盟、改善波俄关系和实行政治经济改革等政策裹足不前。这次选举结果,由于科莫罗夫斯基和总理图斯克同属一个党,人们普遍认为,因总统和议会双普选引起的总统与内阁的对峙局面将暂告一段落,新总统可能会回归“象征元首”的传统,从而为总理图斯克的改革扫清障碍。■ 波兰对决时政外交情感政治选举波兰总统理智总统国际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