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俄间谍案风波
作者:蒲实(文 / 蒲实)
( 7月1日,遭间谍指控的女专栏作家维基·佩雷兹的孩子在纽约街头被记者追堵 )
纽约曼哈顿,第8大道与47街交界处的一家咖啡店里。红发美女查普曼坐在靠窗的座位上,她带了一个大手提袋。大概10分钟后,一辆小面包车开过咖啡店,由车牌判断,开车的是俄罗斯政府官员“1号”。查普曼与“1号”用他们的手提电脑连接了一种特殊的封闭网络,在隔着窗户擦肩而过的这段时间里,他们通过无线网络交换了电脑里的信息。半年来,有至少10个周三,查普曼都以这种方式,出现在纽约的咖啡厅、市中心书店、火车站等不同地点,通过无线网传递情报。
华盛顿特区,华盛顿街的一角。谢缅科在街角等待,代号为UC-2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密探假扮俄罗斯特工迎面走过去。UC-2问谢缅科:“我们2004年是不是在北京见过面?”谢缅科回答说:“我们可能见过面,不过我想是在哈尔滨。”接上头后,两人在华盛顿公园的一张凳子上坐下来。UC-2试探地问,如果你的通讯设备(指能产生封闭无线网络的手提电脑)坏了,你怎么办?谢缅科说,我会删除电脑硬盘的东西。UC-2进一步试探道,接到特殊信号,莫斯科总部指定的美国境内的见面地点有哪些?谢缅科回答说,唯一的指定见面地点是纽约的俄罗斯领馆,华盛顿街虽然也可能是见面地点,但总部从来没有正式批准。会面结束后,UC-2交给谢缅科用报纸包起来的5000美元,指示谢缅科将钱投放到阿灵顿公园的某处,谢缅科如约照办。
这些情节读起来像充满冷战味的间谍小说片断,实际上却来自美国联邦法庭长达55页的起诉书。6月28日,美国联邦司法部宣布,FBI经过十余年的监视,相继逮捕了10名俄罗斯间谍嫌疑人,第11人逃出境后于29日在塞浦路斯被捕。查普曼和谢缅科就是这11人中的两名嫌疑人。这些人被指控代表俄罗斯在美国执行“深度潜伏”任务,乔装成从事不同职业的普通人,“寻求和发展美国政策决策圈内的关系”,搜集情报。这些嫌疑人分别居住在新泽西州、马萨诸塞州、弗吉尼亚州和纽约,其中有4对夫妻。在他们周围的人看来,他们是友善的邻居,过着美国式的乡村生活,为孩子的吵闹道歉,喜欢种点花花草草,夏天闲暇时弄点露天烧烤。他们中间,有旅游公司的职员,有房产中介,有的在咨询公司工作,还有新闻记者。他们受过良好训练,使用高科技设备,融入美国文化和生活,还有精心打造的假国籍和假身份。俄罗斯对外情报局要求他们不得申请美国政府的职位,以免精心伪造的身份在背景审查中暴露。起诉书陈述的案情具备所有间谍小说的元素,却只字未提他们搜集到过任何有价值的或机密的信息。实际上,十几年的间谍生涯中,他们未曾把什么秘密送回国。美国媒体有些如释重负地嘲讽说,“他们只是收集了些政治方面的八卦和闲言,可能在网上搜寻这些资料的效率还更高些”。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高级分析师奥尔嘉(Olga Oliker)向本刊记者分析:“从地理位置和职业上看,他们都远离美国的决策圈。这种在一定距离外搜集情报的方式可能以接近能够影响决策权的外围人士为目标,通过外围包抄,他们可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查普曼曾在YouTube播放的一次俄语采访中,比较了美国与俄罗斯的不同。她说,在美国比在其他任何地方更容易遇见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今晚你与邻居共进晚餐时,可能就会遇到最重要的风险投资家,这在莫斯科是不可能发生的。查普曼在来纽约前,曾在伦敦居住多年,她在伦敦参加精英慈善舞会,曾在巴克莱集团任职。
“间谍案留给人们的疑团是:如此长线的投资究竟有多少价值。俄罗斯间谍机构为培训、设备和长期雇佣他们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却没有证据表明,这些人能够搜集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这个长达十数年的潜伏计划并不是特别高效,却无疑特别昂贵。”奥尔嘉告诉本刊。一位叫辛西娅·默菲的嫌疑人在曼哈顿下城的一家金融服务机构工作,她曾向她的上线汇报“全球黄金市场前景分析”,她的老板用拼写错误的英语回复她说“v. usefull(很有用)”,并将报告转交给俄财政部。利用工作便利,她曾数次与纽约的一位金融家会面,美国政府确认,这位未提及姓名的金融家是位政治活动筹金人,也是一位现任内阁官员的朋友。金融家帕特里科夫站出来说,他两年半前让这家金融服务机构负责其个人账户和纳税服务事宜,他因此与辛西娅见过几次面,并经常通过电话进行联系。帕特里科夫说,他们从未讨论过其财务之外的任何事宜,辛西娅也从未询问过任何与政治、政府或世界事务相关的事宜。在11位嫌疑人中,辛西娅搜集和提供的“情报”已经算最多的了。
( 墨菲夫妇在新泽西州被捕后,他们的邻居接受媒体采访 )
美国唯一的间谍博物馆位于华府,距联邦调查局总部一步之遥,现任馆长是曾在中情局工作了36年的资深间谍恩内斯特(Peter Earnest)。博物馆历史学家斯陶特(Mark Stout)告诉本刊记者:“派遣‘非法特工’是昂贵和劳动密集型的间谍方法,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有所收获。这也是非常危险的间谍技术,因为这些特工不受外交豁免权的保护,一旦被抓住,就有被长期扔进监狱的危险。”这次被联邦调查局逮捕的特工并未受到从事间谍活动罪的指控,而主要是根据《美国法典》第18篇371条来起诉的,指控重点是“非法特工”,也就是未在美国政府登记就从事间谍活动的外国政府特工。国家间互派间谍并不稀罕,而且还有合法渠道,比如正规编制的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特工都在美国政府登记在册,组织机构都是透明的,只是这些人具体是谁、相互间关系如何、干什么都是秘密的。“非法特工”则是不通过外交渠道,用假身份、假国籍,不打招呼就悄悄潜伏下来的人。嫌疑人中有一对叫“迈克尔·佐托利”和“帕特丽夏·米尔斯”的夫妻,前者出生在纽约州,是美国公民,后者是加拿大人。他们已经承认自己伪造身份,真实身份是俄罗斯公民米哈伊尔·库茨伊科和纳塔利娅·佩列维泽娃。这些嫌疑人如果最终被证实有罪,可能被判入狱5?25年。在奥尔嘉看来,“这种间谍方法带有浓厚的‘冷战’印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社会彼此很封闭,相互很难获得信息。而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能获取大量信息,旅行也方便得多,这种方法就让人很难理解。他们使用的科技不可谓不先进,但采用的是三四十年前过时的方法”。斯陶特则告诉本刊记者:“到目前为止,间谍行动背后的逻辑还是一个谜,也许当这些案件公开审理时,我们能够知晓得更多一些。”
美国全球情报智库(STRAFOR)在发给本刊记者的分析文章中指出:“刑事起诉书没有说明美国政府是如何怀疑上这些人的,但我们的确注意到,调查开始的时间与一位俄罗斯对外情报局高官向FBI(美国联邦调查局)提供情报的时间相吻合。这位高官是驻纽约的俄罗斯联合国使团官员,1997年至2000年,他开始向FBI提供情报,并在2000年10月投美。他就是特里特雅可夫。”特里特雅可夫(Sergei Tretyakov)当年投奔美国的事,曾在美俄掀起轩然大波。美国记者厄尔利(Pete Earley)为此写了一本特里特雅可夫的口述传记《J同志》,书名是特里特雅可夫在对外情报局的代码。这位变节特工曾说,俄罗斯情报机构和“冷战”时期一样活跃,提醒天真的美国人该醒醒了,俄罗斯政府则怒斥特里特雅可夫是个叛徒。“根据刑事起诉书,11名嫌疑人中有7人与俄罗斯联合国使团有联系。虽然这种联系的证据从2004年才开始显露出来,但特里特雅可夫与美国政府合作的时间和反间谍调查开始的时间确是一致的,他很可能是告密的源头。但作为联合国使团的对外情报局官员,他的职位不足以了解潜伏行动的全貌。”
( 6月28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工作人员在纽约搜查两名被捕嫌疑人的家 )
而在鹰派思维的美国情报界看来,对这一间谍案不屑一顾的嘲讽是“过于天真无知”。克格勃档案学家米特罗钦(Vasiliy Mitrokhin)曾在2002年出版的《克格勃词典:苏联情报官员手册》中对“非法特工”做了专门定义:“他经过专门训练,接受来自情报机构的指导和帮助。他在特定国家的身份档案经过重新设置,目的是让政府当局和他周围的人无法发现他所属的国家,由此创造了在法律之外的职位上进行情报活动的条件。”一位美国情报官员评价说:“这绝对不是‘冷战’时期的特殊产物,而是几千年来被采用的谍报手段。它就像精力充沛的小兔子,在任何时代,它都能不疲倦地发挥作用。”克格勃、前对外情报局特工库茨姆诺夫(Alexander Kouzimnov)曾培训过非法间谍,包括以研究人员身份在西欧生物实验室和军事医学院工作的间谍,他们的任务除了自己搜集情报,更重要的是寻找和接近从事秘密军事和生物研究的人,并让他们与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合作。库茨姆诺夫认为,这次间谍案说明,“俄罗斯情报机构成功、完好地继承了克格勃的系统和能力,对此我毫不感到惊讶,打造一个如此规模的非法间谍网络需要巨大的投入”。英国军情5处前局长里明顿(Stella Rimington)则对英媒说:“我不认为这件事像你们所想的那样天真,别以为他们就只搜集到了些免费信息。他们很容易与人打交道,发展出与情报机构合作的人。这确实是个老办法,但从不过时,相当有效。无论科技如何复杂,高质量的情报仍然来自于人工情报。”“俄罗斯相信一个强健的情报系统,即使在网络和通讯系统崩溃的时候,也不会受到损害。”一位曾在FBI工作了25年的资深特工说。
就在间谍案宣布前几天,奥巴马与梅德韦杰夫刚刚在汉堡店里一起愉快地吃汉堡。间谍案出炉后,俄总理普京在莫斯科会见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时一语双关地说:“您是在最需要您的时刻来到莫斯科的——你们的警察正在充分施展本事,把许多人都关进了监狱。说实话,大家不都在做同样的工作吗?”普京紧接着转变话锋,“我希望这不会对两国关系最近的良好发展势头造成影响,所有珍视俄美关系的人都应该这样理解此事。”确实,在这10年中,FBI的特工小组还采用了潜入他人家中录音、录像、搜查,以及拦截邮件和窃听等“反间”方法。白宫对此配合默契,白宫发言人吉布斯称,该事件不会影响美俄改善关系。■
( 红发美女查普曼 ) 美俄间谍情报搜集间谍案风波美国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