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有别

作者:袁越

(文 / 袁越)

男女有别0

最近国际学术界出了两件新闻,都和性别差异有关。第一件,著名科学期刊《自然》在今年6月9日出版的那期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社论,题目叫《将性别差异摆上议事日程》。社论称目前医药研究领域所使用的实验动物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比如在神经科学研究中使用的雄性实验动物是雌性实验动物的5.5倍。这篇社论认为,这种失衡的后果非常糟糕,将直接导致新开发的药物更适用于男性。

第二件,美国众议院在今年6月初通过了一项议案,要求科学界“彻底开发女性在科学和工程学研究领域的潜力”。这项议案目前正在参议院进行辩论,如果被通过并成为法律,美国政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科研界的性别差异,提高女性科研人员在研究所和国立大学中所占的比例。

这两件事貌似都在抗议性别歧视,但如果仔细推敲,这两种歧视似乎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对于前者,过多采用雄性实验动物貌似不妥,但从科研的角度看却很有道理。首先,雄性动物既有X染色体又有Y染色体,可以同时测量这两条染色体对新药的反应。其次,雌性哺乳动物因为月经的关系,体内的激素水平经常会发生变化,不利于控制实验条件。举例来说,雌激素能够对心血管系统起到某种保护作用,如果实验对象的雌激素一直在不停地变化,就将加大心血管领域的研究难度,使科研人员很难得出干净漂亮的数据。

对于后者,不少人相信这和男女在智力上的先天差异有关,就连不少身处高位的科学家也都持此看法。比如曾经担任过哈佛大学校长的著名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就曾经在2005年的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说,女性之所以很少担任理科和工程学系教授,是因为“女孩不擅长数学”。这个讲话遭到女科学家们的一致抗议,最后萨默斯不得不辞去了哈佛校长的职务。

那么,萨默斯的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根据呢?答案远不如你想象的那样简单。能够去大学任教的人肯定是同龄人中最聪明的那个,要想知道女教授为什么偏少,就必须从尖子生中寻找差别。美国杜克大学的心理学家马修·马克尔(Matthew Makel)及其同事们研究了1981〜2010年所有参加高考的初一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提前安排的大学入学考试是美国的一项传统,目的是发现顶尖人才,只有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排前5%的初中生才有机会参加,男女生数量相近。马克尔教授的研究小组统计了这30年间近160万考生的数学考试成绩,如果只统计平均分的话,男女生相差不大,但如果只统计前0.01%的学生,也就是尖子中的尖子生,结果就不一样了。研究人员发现尖子生中男生的数量在这30年来一直高于女生。

如果统计语文考试的成绩,那么尖子生中女生的比例则会明显高于男生。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年7月初出版的《智慧》(Intelligence)杂志上,这篇论文为“理工科女教授为什么数量偏少”提供了科学依据。

两件事都有数据支持,但科学界的反应却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就是一个字: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不光是为了探索真理,更是为了给人治病。如果大部分数据都是从雄性实验动物身上取得的,势必将对女性患者带来不利影响。所以,《自然》杂志那篇社论认为,科学家应该知难而上,加大雌性实验动物的比例,让女性患者得到同样有效的药物。

对于后者,美国众议院认为,即使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也不应该刻意渲染,因为早有证据表明,老师和家长对不同性别孩子期许的不同会直接导致他们学习成绩的差别。就拿《智慧》杂志上发表的那篇论文来说,马克尔教授发现,数学尖子生中男生的数量虽然高于女生,但程度却发生过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初期,每13个尖子男生才有一名尖子女士,但到了1991年,这个比例降到了每4名尖子男生出一名尖子女生。这个比例的下降显然不是因为90年代的男女生在基因上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在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女生们提高了自信心,开发出了自己的潜力。

众议院通过的那项法令就是为了巩固这一成果,用法律手段保护女性的自信心,让她们获得和男性同样的教育环境和晋升机会。换句话说,为了发挥女生们的潜力,有必要对“科学根据”做一定程度的修正,达成某种妥协。相比之下,没人对男生的语文成绩低于女生提出同样的议案,因为文科领域的男教授们并没有因此而被歧视。

当然,这种修正也不能矫枉过正。马克尔教授的研究发现,尖子男生比例在下降了10年后趋向稳定,近20年内基本没有变化,依旧维持在4∶1的水平上。不过,据统计,美国大学理工科教授中女性仅占10%,从这个数据看,女生们还有上升的空间。■ 男女有别

上一篇: 高管完胜
下一篇: 德意志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