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世博”带来期盼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南京 尹卫国)
最近举家去上海世博园观展,低碳世博会让我大开眼界。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世博园区穿行不息的1400多辆电瓶车、充电车,完全实现了废气零排放,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集中运行示范区。低碳亮点还有:世博场馆照明大量采用LED绿色光源,比普通白炽灯节电90%;上海企业联合馆屋顶安装的一块2200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屏,产生的电能可满足该建筑照明及设施用电;国家电网馆专门设计建筑“自遮阳”,有效降低了室温;日本馆设计了一种能吸收阳光、存储雨水、吸取自然空气的“循环呼吸柱”系统,展馆外高温展馆内凉风习习,无须开空调。
笔者以为,如果世博会的低碳展示只是一种表演,只停留在概念或理念阶段,难以全面铺开,那么低碳世博或许就是昙花一现,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可喜的是,我获知,世博会展示的大量高科技将向城市生活延伸,技术上基本成熟与可行。譬如电动汽车充电一次可以跑500公里,完全适用于城市公交,LED绿色光源、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利用、房屋“遮阳伞”隔热等高科技可以广泛运用于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楼。
当然我们也看到,引领新潮流的低碳世博映照下的中国城市节能,却是一块“大短板”。以建筑节能为例,不久前住建部权威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城乡430多亿平方米既有建筑中,达到节能标准的仅占5%左右,而新建筑有90%以上属于高能耗。1978年,我国建筑能耗只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0%,2006年迅速攀升至27.5%,专家测算,再过20年这个比例将提高到40%左右,可见建筑节能迫在眉睫。
我盼望政府加快引进电动汽车作为公务用车和公交运营,将办公楼和公共建筑改造成节能、环保型,以引领百姓低碳生活观念。随之,可借鉴一些国家的做法,对居民应承担的住宅节能改造费用实行政府先行垫付,免收利息,然后由个人从水电受益中逐年还政府的钱,10年还清。事实上,办法不少,重要的是行动。 世博带来期盼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