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前夜的绿豆

作者:谢九

(文 / 谢九)

绿豆涨价的原因众说纷纭,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供需关系永远是决定价格的核心因素。2009年之前的几个年份,我国绿豆总产量保持在87万〜100万吨,国内消费量保持在80万吨左右,加上10多万吨的出口,以及少量进口,供需基本保持平衡,但是从2009年开始,国内的绿豆供需严重失衡。

从供给的角度看,去年几大因素导致了绿豆供给量大幅降低。一是由于过去几年绿豆价格不高,加之绿豆等杂粮杂豆的补贴不如主粮,导致农民种植绿豆的积极性下降,原先种植绿豆的土地改种其他农作物。同时由于我国城镇化进度加快,城市郊区的种植面积也受到影响,从种植面积看,我国绿豆种植面积在2004年达到90万公顷的顶点后,随后逐年下滑,至今只有约80万公顷。与此同时,我国绿豆的主产区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地区干旱造成产量下降。多重因素导致去年产量下降了13万吨左右,仅为74万吨,创下10年来的新低。加之去年我国的绿豆进口也减少了7万吨左右,这意味着去年的绿豆供给量和2008年的87万吨相比下降超过20%。由于绿豆在我国只是杂粮而非主粮,并没有纳入中储粮的收储范围,所以当市场供应大幅减少时,也没有政府机构能够通过增加供给来调节市场平衡,这样很容易形成大幅度的价格波动。

在供给大幅减少的同时,需求量却大幅上升。去年国外市场对我国的绿豆需求大增,我国绿豆主要出口到日本、越南和印度等亚洲国家,2009年我国绿豆出口27万多吨,同比增了13万多吨,对于年产量只有70多万吨的中国绿豆市场,国外新增的13万吨需求更加剧了供需矛盾。再加上一些“养生专家”对国内市场的推波助澜,绿豆市场的供需关系便很快失衡。

如果从供需关系看,绿豆价格的大幅上涨显然有其合理性。但上涨的幅度之大还是超过了供需关系的基本面,这是因为除了作为食品的实际需求,绿豆在今年还新增了投资需求。由于今年的股市和楼市都很难给投资者带来回报,在流动性充裕而投资渠道匮乏的背景下,任何一种商品都可能成为炒作对象,大米、蔬菜、中药材、大蒜、绿豆等在去年底至今年上半年都曾经被轮番炒作。除了供求失衡这样的基本面提供了炒作空间,绿豆自身的特性也使其得到投机者的青睐。因为我国去年的绿豆年产量只有74万吨,以1万元/吨的批发价来计算,整个市场容量也不过74亿元,对炒作者的资金要求不高。加之绿豆没有进入国家收储计划,投机者在大量囤积后,也不用担心市场上会突然涌现出大量绿豆,炒作起来没有太多后顾之忧。

绿豆这种“小盘股”的属性,使其天然具备炒作潜质,本轮涨价并不是绿豆的第一次疯狂,早在10年前,类似的场景曾经在绿豆期货市场上演过。1993年,绿豆期货成为郑州商品交易所首批上市的期货品种之一,交易一直非常活跃,一度占全国期货交易量的一半以上。1999年,绿豆期货的多空双方激烈争夺导致市场失控,绿豆价格屡现暴涨暴跌,最终当年期货价格从年初的2400元/吨上涨至年末的4000元/吨。1999年底,监管层将绿豆的交易保证金由5%提高到20%,绿豆期货进入“无交易、无持仓、价格不变”的名存实亡状态。2009年5月,证监会发出《关于同意中止绿豆期货交易的批复》,绿豆期货正式宣告退市,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巧合的是,绿豆期货退市一年后,现货市场就掀起了轩然大波,重现了当年绿豆期货市场的疯狂。这一次,没有了期货市场上多空双方的对垒,现货市场的多头们更加得心应手。

随着本轮绿豆涨价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出手打击囤积居奇的行为,加之缅甸等周边国家提高对中国的出口量,绿豆价格开始呈现回落,进入6月之后,绿豆价格已经从高点回落二至三成。在绿豆价格的暴涨暴跌中,受伤最重的并非城市的消费者,而是种植绿豆的农民。在绿豆的上涨行情中,赚钱的多为囤积居奇的中间商和投机者,农民从中获益不多,当绿豆价格上涨之后,农民开始加大绿豆的种植量,但是当明年的绿豆收获季节到来后,绿豆价格可能已经大幅跳水。由于农业多为长周期产品,最容易陷入这种滞后于市场的困局。对于政府而言,关注“三农”问题除了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业补贴等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指导农民提高生产经营能力,更加适应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否则,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面前,农民只会沦为投机者炒作的牺牲品。

绿豆价格的上涨虽然有一定人为炒作的因素,但更多还在于供求关系的失衡,绿豆的疯狂其实是对中国通货膨胀的一次预警。由于最近两年银行等金融机构释放出大量的货币,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如果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将会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如果进入股市和楼市,将会制造资产泡沫;如果进入其他领域尤其是农产品,则很有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目前的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风险,很多资金尤其民间资本并不敢贸然进入实体经济,而股市的持续低迷和楼市的政策打压,更使得很多资金加速撤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产品开始成为炒作的对象。在流动性充裕而投资渠道匮乏的背景下,即使绿豆的炒作开始退潮,大量资金也会寻找下一个出口,任何一种农产品的供求失衡,可能都会被充沛的流动性予以放大。绿豆毕竟还只是杂粮,价格上涨还不至于对国计民生造成太大的冲击,如果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则意味着通货膨胀已经迫在眉睫。

2004至2009年,我国粮食连续6年丰产,尤其最近连续3年的总产都在1万亿斤以上,2009年实现了1.0616万亿斤,但即使如此,国内的粮食供应也仅仅保持一个紧平衡的状态。我国近年的粮食消费量约为1万亿斤,加上粮食消费量每年保持100亿斤左右的增长,连续6年的丰产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供应有足够的保障。我国农业部也将“保持粮食总产量1万亿斤以上”视为粮食生产的底线。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天气异常,西南干旱、北方低温、南方大雨,这些极端天气给粮食继续丰产带来很大压力。农产品供应一旦短缺,价格势必会快速上涨,这样的迹象在今年已有显现,一些农产品价格虽然涨幅没有绿豆和大蒜这样疯狂,但涨幅已经不低,很多地方的粳稻和粳米价格创下历史新高,猪肉价格在经过了年初的低迷后,在商务部启动收储的作用下,价格也已经开始出现反弹。

我国城镇化进度的不断加快,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在于城市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减少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城镇人口大量增长,也意味着对粮食的需求大幅增长。城镇化在减少粮食供给的同时还增加了粮食的需求,随着未来城镇化进度提速,如果遭遇某些年份因灾减产,粮食安全问题就有可能爆发。按照弗里德曼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论述,就是过多的资金追逐过少的商品所致,目前农产品的市场格局大致就是这样的局面,一方面由于极端天气等因素可能导致产量减少,同时银行体系释放出的大量的流动性又无处可去。

今年4月份,我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2.8%,不仅继续保持负利率的状态,而且已经逼近政府制定的3%的通胀警戒线。进入6月份之后,物价指数还将大幅度上升,一方面是因为各种物价指数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是因为去年6、7月份的CPI分别创下了-1.7%和-1.8%的年内最低水平,这使得今年6、7月份的CPI面临一个很低的基数,在翘尾因素作用下将会达到一个较高的同比增速。4月份的工业品出产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8%,创出自2008年10月以来的19个月新高,显示上游大宗商品的价格已经快速上涨,传导至下游形成通胀压力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如果是经济过热导致通货膨胀,通过加息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通胀压力,但问题在于,由于国内的房地产调控和欧洲持续不断的债务危机,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突然加大,5月份的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3.9%,虽然仍然保持在50%以上的高位,但和4月份的55.7%相比已经下降了1.8个百分点,尤其是产成品库存指数从4月份的46.2%大幅上升至49.8%,说明终端需求开始明显放缓,更是加重了人们对经济回落的担忧。

随着下半年CPI指数大幅上升,大大超过3%的年初政府目标,而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和欧债危机开始使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届时政府又将在“保增长”和“防通胀”之间陷入两难境地。如果不加息,通胀压力将会持续升温,届时疯狂的将不只是绿豆和大蒜;如果加息,通胀压力会有所减轻,但在二次探底的风险面前给中国经济降温,无异于雪上加霜。绿豆这种小杂粮的价格上涨很容易被控制,但如果通货膨胀全面到来,同时还交织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复杂的滞胀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绿豆通胀前夜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