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伯特的室内乐
作者:朱伟(文 / 朱伟)
舒伯特的音乐,在我看都是轻盈的舞曲节奏的延伸,他承袭海顿的传统,把它更浪漫化。他和海顿更代表着维也纳气质——他们的舞曲中不仅浸透了美丽的诗意,且这美丽诗意常与感伤联系而产生一种清冽。在施特劳斯父子的圆舞曲中是找不到感伤的,所以它们总被甜腻包裹。现在的维也纳就被这样的圆舞曲渲染得甜俗不堪,海顿与舒伯特,甚至在静夜里都很难听到了。
舒伯特室内乐的普及其实要好于钢琴曲,其中最有名的是《鳟鱼五重奏》、《死神与少女四重奏》与《C大调弦乐五重奏》。《鳟鱼五重奏》与《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都源于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前者是见到小鳟鱼在山涧里无忧无虑地嬉戏,祈祷只要涧水清澈,渔夫就无法钓它们上钩。但狡猾的渔夫搅浑了水,就只能为鳟鱼上钩而悲伤。后者是少女与死神的对话。少女央求死神快离开,别接近我这年轻的身体。而死神说,把手给我,美丽温柔的少女,你不用害怕,我不会伤害你,我并不凶恶,快静静安睡在我的怀里。这两首歌曲的旋律,前者用在第四乐章,成为变奏曲;后者用于第二乐章,变成哀婉的死神吟唱的摇篮曲。这三首作品,《鳟鱼五重奏》作于1819年他22岁时;《死神与少女四重奏》1824年开始创作,完成于1826年他29岁时;《C大调弦乐五重奏》则作于他逝世前的3个月。它们描写的都是生与死的关系。
我听到的《鳟鱼五重奏》最好的版本,肯定是奥地利钢琴家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与奥地利小提琴演奏家泽特迈尔(Thomas Zehetmair)为首的四重奏团1994年的录音。这首由五个乐章组成的表面轻灵无比的五重奏,表达的是一种感人的悲悯。如以歌词内容去体会它,欢欣的第一乐章就像是在描述鳟鱼与山涧的关系——山清水秀,涧水如飞瀑般流泻,繁育出无限生机。鳟鱼在水光中闪动银鳞,跃动尾鳍,天真无邪。那些在水中追逐,水花飞溅的音型都可爱至极。但这些精灵在水光山色中的无忧游动又是那样脆弱与短暂,其中的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像在哀叹(舒伯特在弦乐配置上,减了一把小提琴,改成低音提琴)。整个乐章,舒伯特似乎不断想说服自己,最终,鳟鱼们集结成的生命还是在阳光下欢跃着势不可挡。
舒伯特曾这样说:“每当我想歌唱爱,它却变成了痛;而当我歌唱悲伤,它却变成了爱。”这是舒伯特的音乐坐标,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这首五重奏哀痛的第二乐章,就整个是在伤叹生命无常——渔夫钓起了本来鲜活的生命,使之成为美餐。其他鱼儿还在不知忧愁地游弋,它们是否还会重复被钓起的命运呢?第三乐章是短小的过渡,似要有力地驱除感伤。第四乐章就是原歌曲主题的五段变奏,它像是给死去的鱼儿以寄托的美丽祈祷。最后的第五乐章用了类似进行曲的速度,我听成是鳟鱼们在山涧里的前赴后继,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悲壮。这是青年舒伯特的典型情感写照。
《死神与少女四重奏》最好的版本,我首推著名的布什四重团(Busch Quartet)1956年的录音。这个单声道录音现在听起来虽然有噪声背景,但他们把其中的悲剧气息表达得特别充分,其沉静与沉醉无其他版本能比。1824年对舒伯特而言,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1823年他得了一场因梅毒引发的大病,由此他感到,灿烂的希望已经破灭,他会失去尊严地死去。他曾用歌德的语录告诉好友:“我失去了宁静,留下的是心痛,我将永远找不回我内心的平静。”这首四重奏在此背景下,我听它,总觉是在挣脱紧紧缠绕着他的恐惧。第一乐章,我以为表现的是少女在死神威胁下的惊恐与挣扎、呻吟,最后瘫软得似完全被死神俘获。第二乐章则像死神在深情演唱的一首温馨的催眠曲,它展示了黑色的诗意,似乎是一种回归大地的感人召唤。最后两个乐章,是少女挣脱死神,还是少女勇敢地走向那宁静诗意之地?我以为是后者,因为第二乐章死神的描述太诱人了,它足以让一个脆弱的生命实体消解和融化——最后的第四乐章,完全是在快速行进中对自己的不断解脱。
《C大调弦乐五重奏》最好的版本,我以为是罗斯特罗波维奇与爱默生四重奏团1990年的录音。这首五重奏最美在第二乐章,它的第一乐章,在我听来,是从悲伤到悲痛、从悲痛到悲愤情绪的不断重复,它们显得冗长,但不仅在命运中悲伤的软弱美牵制人心,而且,自我毁灭无法排遣的内心谴责与冲突更具震撼力。第二乐章的三段体,开头就像一个慢慢展开,满地花草上闪烁着晶亮露珠,没有被玷污的清晨,它美到令你窒息。但中段仍然展示了不幸——激烈的慌乱,像是疾速过阴暗的云层,肆意践踏着宁静。然后第三段,像是在抚慰流血的伤口中开始梦幻的新一天。第三乐章是舒伯特惯用的谐谑追逐,不同的是,插入了一个充满悲惨倾诉的中段,让两把大提琴充分发挥出叹息的魅力。最后一个乐章相对比较平庸,似乎是期望回到庸常生活,甘居一隅地苟活着,是一首讽刺自己的舞曲。
舒伯特室内乐中,其实我更喜欢短小的《琶音琴与钢琴奏鸣曲》,琶音琴是小型大提琴,体型如吉他,现在此曲一般都以大提琴演奏,因为这种古乐器已经被淘汰。此曲我喜欢罗斯特罗波维奇与著名英国作曲家布里顿1969年的录音。我以为,这首感人的奏鸣曲说的兄弟情谊,它作于1824年。第一乐章,我听成寒夜里两人背靠背点火取暖的那种感觉,周围寒气逼人,那火光就在他们的脸上跳跃。第二乐章表现的是兄弟无间的情深意浓,情浓到令你落泪,乃他与他最亲近朋友的情感缩影。第三乐章似乎又回到相拥取暖的景象,是舒伯特室内乐中变化最多的一个末乐章。■ 死神室内乐作曲家舒伯特乐章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