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下的良田之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重庆 张玉宝)
前不久我回了趟老家,瞥见从县城到家乡小镇的公路两旁密植红杨树苗。到家后,邻居愁容满面地向我诉苦。原来,他家的几亩平整、肥沃的良田刚好处在公路旁边,相关部门为了种植树苗,强行拔除了他已经插下并长势良好的秧苗,占据了很大部分的耕地面积。拔弃秧苗还只是影响一季庄稼,可被占据的农田,却只能永远损失掉了。
在公路两旁密植树苗,是本市打造“森林城市”工程的部分内容。确然,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较低,本市也是如此。合理、科学地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对改善自然生态平衡、促进人类健康生活都有着重要意义。如果是将那些不能耕种或耕种收益低的荒山、弃地种植树木成林,将是善莫大焉。可笔者仔细了解后的情况却是,将家乡的荒山、弃地种植上树苗,相关部门缺乏这方面的考虑。
相反,一些成片的、耕种条件原本良好的田地,却被植上了树苗,显然,不几年便可期然成林。对此相关部门给出的解释是,荒山、弃地种植树苗存活率较低且生长速度缓慢,而在田地上种植树苗易存活且生长速度较快。然而,又让人不好理解的是,在本地一些公路旁原本不能种植树苗的岩石地带,相关部门却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将岩石劈开整平,覆上泥土后种上树苗。或许,这是为了让连贯一线的公路今后都能有连贯一线的树林,看起来“好看”吧。
我国是一个森林覆盖面积较低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耕地面积严重匮乏的国家。打造森林工程,如果不尽量利用荒山、弃地,非要占据农田危害农民的生存,进而影响粮食生产,是不是挖肉补疮之举?是不是要突破我国保有18亿亩耕地的红线?我市的“森林城市”工程如能合理、科学规划,本是项利民工程,可在基层一些相关部门的执行过程中,却在好大喜功和急功近利之下严重变形走样,酿成以耕种为业的农民失却良田之痛,这委实令人心酸。 之痛良田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