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历程

作者:蒲实

欧元历程0

( 197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体会议在华盛顿召开。时任美联储主席阿瑟·伯恩斯(左)与得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纳利与会 )

1971年,第三次美元危机爆发,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和实行“伟大计划”的美国政府不得不终止美元与黄金的自由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土崩瓦解。1973年,阿以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油价,导致西方各国纷纷陷入能源危机和滞胀泥潭。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外汇市场剧烈动荡。欧共体成员国逐步达成共识,准备建立自己独立的欧洲货币体系。在法国和联邦德国推动下,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宣告成立,其宗旨是以紧密的货币合作,在欧洲形成一个货币稳定区。

1989年,欧共体执委会主席德洛尔领导的欧共体委员会完成了《欧共体和货币联盟的报告》,提出建立完全固定的汇率制度和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分阶段协调各国宏观政策、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1993年,欧共体成员国议会通过了建立欧洲政治联盟和经济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其中,单一货币不仅是统一市场的核心,也是政治联盟的纽带。《马约》对欧洲央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经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监管机制做出了详尽规定。于是,一个拥有15个成员国,人口逾3.4亿的欧盟正式取代欧共体。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诞生。欧盟15国除英国、丹麦、瑞典、希腊外的11国接受欧元为记账单位,以欧元进行的清算系统同各国支付系统连接,货币市场以欧元操作,央行开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硬币开始发行和流通,欧元区实现货币一体化。

在欧元启动的第一周,欧元汇率大幅攀升,曾一度提高到1欧元约等于1.19美元,一周后,欧元汇率开始下跌,跌幅超过25%。2000年初,欧元区对外贸易大幅增长。第一季度,欧元区对区外的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1%,进口同比增长了30%,进出口总值较之上年同期增长23%。欧元区的工业生产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3.2%、5.5%、5%。

自2000年下半年后,由于石油价格大幅攀升,欧元区面临通胀压力,2000年7月物价上涨率攀升至2.4%。欧洲央行多次调整指导利率,除1999年4月8日降息0.5个百分点外,连续6次加息,至2000年10月,主导利率从2000年4月的3.5%提高到4.75%,与美联储的利差仅余1.75个百分点。从2001年起,欧元一扫在外汇市场上的颓势,对美元的比率迅速上涨,仅2003年一年,欧元对美元升幅就超过20%。到2004年1月,欧元相对美元升值超过40%,11月26日达到1欧元兑换1.329美元的历史高点。

欧元历程1(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诞生。美林首席运营官约瑟夫·韦勒特和他的同事,以及欧洲货币联盟联络官米齐·施沃斯在伦敦办公楼前展开一张仿制的欧元纸币 )

但是,欧元区经济并未出现预期的增长。欧元推出不久后,欧元区经济就陷入低迷。2003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速度仅为0.7%,2004年经济增长速度也低于早期预测的2.3%,仅为1.9%。其中,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增长和赤字状况更令人忧虑。受经济停滞的影响,欧元区2004年失业率上升至8.9%。欧洲央行承认,欧元转换引发了物价上涨,带来了通货膨胀。欧元流通后,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爱尔兰等国的通胀率为2.5%到4.8%不等。而欧元升值也打击了出口,欧元区所指望的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也化为泡影。

2002和2003年,法国和德国的财政赤字连续两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3%的红线。德法两国向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以及《稳定与增长公约》发出质疑。德国认为,德国经济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经济回升乏力,急需更低的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对欧洲央行将利率维持在2%而不愿进一步降息的做法表示不满,并认为强势欧元严重影响了德国的出口。法国则希望暂时放宽《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关于成员国财政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3%的限制。欧盟执委会本应对违纪成员国惩罚,但在欧元区12国财长理事会上,法德两国成功联合意大利、卢森堡及葡萄牙,以有效多数票冻结了这项惩罚程序。最后,欧洲法院做出裁决,财长会议冻结惩罚程序的决定不符合欧盟的法律规定,予以取消,但各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有权根据本国的经济运行情况采取适当措施。这对作为欧元运行基石的《稳定与增长公约》来说,无疑是政治上的打击。

2004年5月1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等10个欧洲国家正式加入欧盟,是欧盟东扩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这一次东扩后,欧盟人口从3.78亿增至4.53亿,国民生产总值从78081亿美元增至83773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从20533降至15436美元,降幅25%。由此可见,东扩并非是实用主义的考虑,更多的是欧洲人“统一欧洲”的情结。今天,欧盟27个国家中有16个国家使用欧元,它们是: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西班牙、马耳他、塞浦路斯和斯洛伐克,总人口超过3.8亿。

自2005年12月以来,由于担心欧元区经济扩张速度过快和油价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欧洲央行连续多次加息,自2007年3月,欧元区关键利率已从2.0%升至3.75%。2005年和2006年,经济竞争力在欧元区相对较弱的意大利、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的预算赤字和公共开支赤字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最先受到国际评级机构关注的是意大利。加入欧元区后,南欧国家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与德国相比有大幅升高,意大利、希腊、葡萄牙等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历了连续4年低于1%的增长率。2005年,意大利债务首次在11年来超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8%,国际评级机构警告将降低意大利债务评级。2006至2008年,意大利政府采取缩减开支、增加税收的财政政策,但在欧元固定汇率制度和欧洲央行加息的背景下,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乏力,摆脱赤字困境困难重重。

2009年,欧元在金融危机中迎来10周年。各国大手笔的金融救市行动和经济刺激计划,进一步加重欧元区各国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欧元区各国赤字和债务上升。欧元区成员国一开始都陷入了各自为战、以求自保的混乱局面,各国差距逐渐拉大。2009年10月,希腊财长宣布希腊的财政预算赤字和公共债务将分别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2.7%和113%,引起国际评级机构下调希腊主权债务评级,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从而引发欧元危机。葡萄牙、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也相继遭到下调。尽管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台了75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但对南欧债务危机扩散的担忧仍然存在。■ 美元欧元宏观经济历程欧元国外宏观

下一篇: 联盟与联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