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陌生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给孙师傅打电话时,我说,你家搬到皮村去了是吗?他说是啊,我说我想和小姚姐聊聊,因为,我停顿了一下,“北京在清理……”张不开嘴。

小姚姐是我们单位的后勤人员,白天忙完之后,她的爱人孙师傅则过来值夜班。在一个堆纸如山、工作时间没个准点的单位,从打扫卫生,到上下搬运沉重的杂志等货物,随时都能看见他们干活的身影。他们话很少,从不抱怨。大年三十,孙师傅最后一个拉闸锁门。两口子在办公室驻守的日夜,加起来可能大于任何一个勤勤恳恳的采编人员。

朝阳外地人聚居的东坝,原本是小姚姐的居所,5月份开始她得到消息要清退了,不早点走到最后就会找不到房子。“天坛那边的浙江村早就清了”。她未雨绸缪,7月份搬到了比东坝还要远十里路的皮村,她当然不知道诗人范雨素,只知道“全朝阳区的外地人都往那压,脸都绿了。”原本无人问津的偏远的皮村,现在一直在盖新房子,“楼下的土还没拉完,楼上就住上人了。”

“我努力在这撑着。”从20年前的八百块工资到现在的四千多,她涨了几次工资,最近几年得到了人生最大的单笔收入,2、3万元的年终奖。“主编对我太好。”她由衷地说。小姚姐从没想过跳槽。小姚姐说她能在这里工作“占了大便宜”,她以这个媒体里都是“高知”自豪,也常常夸我们这些毕业于不错学校,拉着行李箱到处跑,对着电脑一写写到脸发白的“有本事的人”。

熟悉的陌生人0她16岁来投奔北京的姑妈,先在北新桥居委会做家政,被人介绍到净土胡同的三联生活周刊。2004年她交上了保险,工资有1200元。当年她决定花十六万在马鞍山买套房。“我哪敢在北京买房,说不定明天要回家了”。没能在北京买房这个遗憾,出现在北京房价大幅上涨以后。但是她知道,“在北京拿什么贷款呢?”北京依然有机会和希望,奥运会前后,她把老家国营企业下岗买断工龄的丈夫孙师傅也带到了北京,开始了两个人的奋斗。

在老家她再怎么打工也只能挣两三千。而北京,只要她六点出门,十点回家,除春节全年无休,月收入就可以达到五千多元。每天早上六点出门就要去做一小时保洁,赶到周刊上班,工作到下午四点半,再做一家保洁后回家。周六日她做全天的小时工,她服务的家庭,和她的雇佣关系短则五年,长则二十年。孙师傅则是早上六点出门去超市做营业员,下午四点下班来周刊接替她,然后给周刊值班直到深夜。

唯一的交通工具是电瓶车。因为要从东坝的村子里出来,到地铁极远,公交车不考虑,“都是打工的根本挤不上去”。于是不管刮风下雪她和丈夫都全依赖电瓶车。北京虽然大,哪怕住在六环,到三环上班电瓶车也只要不到一个小时。她买的是很小的电瓶车,为的就是推过住房狭窄的过道,推进自家门。

自从来到北京,她一直是用液化气罐做饭,最早是烧煤取暖。她最早住太阳宫的大杂院,“院子好大啊”,每家都有自己的蜂窝煤炉子和烟囱。虽然因为安全隐患全面取缔了,小姚说每个房子都漏风,她没听说过有人煤气中毒。后来到了东坝,取暖就成了奢侈的事。房东给每家安了分电表。按照每度电1块5的价格收费。我说北京不是有波峰电价波谷电价吗?她说那不是给外地人用的。一个晚上电热取暖器要烧掉15块钱的电费,她舍不得,从来没用过。电热毯只有进被窝的那一小会儿开,暖了就关了。阳光也是奢侈品,自从搬离了太阳宫的大杂院,他们住的房子再也没有见过太阳。即使是朝南的房子,“土地就是金子”,窗户外面就是墙和过道。他们住了三十年“私人”的房子。

 熟悉的陌生人1现在,他们俩一个月连同房租在内的花销是一千四百元左右。房租从早年的200元,涨到现在的800元,一直都维持在北京的最低线。“我不能花一个人的工资租一居室住啊。”他们并不以居住的寒冷狭窄为意。曾经有几年单位有五百块钱的购物卡福利。两个人发一千块的卡,“一年买点油盐酱醋已经够了”。她喜欢逛沃尔玛、物美,还有望京新世界,但是现在皮村只有小便利店,“南方最便宜的白鲢鱼也比城里的超市贵很多。”

没有出外吃过一次饭,没看过电影,她并不喜欢,唯一一次去鸟巢是发行部的一位同事拿到了20张赠票,她去看了一场比赛。北京的大小公园她都从没去过。每个月工作时间是三十天,周一至五她要打扫三层办公室的卫生,搬运货物、看管仓库,剩下的时间她全部用来做保洁小时工。

 熟悉的陌生人2她喜欢北京,因为她说接触到的都是善良的人。她从没给自己买过新衣服,服务的家庭经常送她衣物,甚至收到了“几千块钱的冰箱”、“新的彩电”和“特别好的床单被褥”,她说“干活要穿多好啊?干干净净的就行了。”

有“单位”是小姚姐非常自豪的事。她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在写字楼里忙碌。尽管现在住在皮村,之前在东坝,她认识的周围的人非常少。“很晚回去往被子里一钻,就是个睡觉的地。”几十年里她并不太认识什么周围的人。有个女孩子和她加了微信,告诉的却是“要命”,“被清退了,要带着孩子回老家了。” 单位厅堂摆放鲜花、水果,是个开放式大客厅,白天常有到访者坐在那里,环境舒适明亮,一边是鲜磨咖啡机、茶包和统一的水杯。然而我却只在极深的夜晚,加班结束,才能看到孙师傅坐在那里,为了省电灯也不开,对着电视上无声的足球赛笑着,抱着自己的水壶。

熟悉的陌生人3去年赶在房价上涨前,她在北京看到新闻着了急,买火车站票回老家给儿子买了套70万的房子,全款付清。这钱花的大概是生平最痛快的一次了。她让儿子在北京一直上学到初二,因为不能参加中考才回了老家。“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孩子的学习成绩没能再上去。虽然他在老家已经工作,但小姚总留着遗憾,想在房子上弥补儿子。

美好的生活是存在的,只不过在远方。早年她给自己买的两居室,装修好,她自己没住过,只能出租7、800块,而给儿子买的130平米的房子,位于33层高的楼层里的黄金位置。

(文/葛维樱 图片来自网络)

下一篇: 高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