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汽车金融与中信银行的转型谋划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陈斯)

征战汽车金融与中信银行的转型谋划0( 汽车金融将金融业务渗透到汽车销售及服务等各个环节 )

“三位一体”构想

BBVA是西班牙第二大银行,在成熟的西班牙市场,BBVA的汽车金融业务拥有14.8%的市场份额,在新兴的墨西哥市场,其份额高达35%。中信银行副行长苏国新告诉本刊:“中信银行的目标是成为国内汽车金融市场上最具价值和竞争力的机构。中信在汽车金融上有较好的对公基础,BBVA则拥有渠道管理和新兴市场的经验,我们的合作有利于消化吸收这些成功经验。汽车金融公司成立后,还可以延长产业链,从事保险、租赁等目前中信银行汽车金融中心无法从事的业务。”

汽车金融公司这种业态历史悠久,1919年,美国通用汽车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2004年,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获准开业,成为中国首家。在欧美市场,汽车金融服务涵盖汽车生产、流通、消费、维护、回收等环节,包括资金筹集、信贷运用、抵押贴现、证券发行和交易、保险、投资等金融服务,专业性极强,这也使得汽车金融公司以其专业性成为市场绝对的主力,在发达国家占有80%左右的比重。但在中国,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时间不长,规模不大,在车贷的三种主流形式中居于中游,贷款额最高的依然是商业银行,最低端为信用卡购车贷款。

中信银行汽车金融中心总经理徐晓华为记者比较了三种形式的利弊:信用卡购车是目前市场上较活跃的贷款方式,它可以通过对个人消费行为和履约情况的长期观察来鉴别客户,但对非持卡客户的服务有所局限;汽车金融公司在服务上比较专业,但是资金来源、融资渠道目前尚未取得较好的解决方法,资金成本偏高,对其业务发展有所制约;商业银行具有广泛的网络和网点基础,具有成本优势,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总-分-支的三级经营模式,流程较长,不一定适合车贷业务的需要。他认为,汽车金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专业化、规模化是其必然的发展方向。

面对资金局限,一些汽车金融公司尝试在单一的汽车厂商主导的模式上,引入银行股东。早在2006年8月成立的东风雪铁龙汽车金融公司,就有中国银行的身影,中银借道子公司中银保险入股50%。但是这段合作并不如意,去年中银保险转让了相应股份。去年,徽商银行加盟奇瑞徽银汽车金融公司,持股20%。广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沐华认为,这类架构虽然能减轻资金问题,但是以厂商主导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发展难免品牌局限。同时,对于一些国内自主品牌,此前没有过汽车金融的经营经验,未来还需磨砺。

中信银行拟建的汽车金融公司架构有所创新。在合资公司中,中信银行将出资6.5亿元控股,CORFISA公司是一家盈利性投资机构,持有多家公司股份,包括BBVA葡萄牙消费金融和租赁公司、Maggiore租赁公司及BBVA意大利Finanzia公司,并非汽车厂商。徐晓华认为:“中信和BBVA的合作将资金和技术结合,并提供了一个多品牌普适化服务,三位一体,这是中国市场需要的。”

然而,长远来看汽车金融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对于主导汽车金融公司的汽车制造商而言,汽车金融是其利润的一大重要来源,届时,中信银行如何与制造商合作?对此,徐晓华似乎并不担忧:“现阶段市场渗透率低,汽车金融公司也不多,市场并不饱和,厂商也愿意借助我们的金融服务推动更多的汽车销售。例如我们和奥迪的合作,奥迪背后有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但我们处于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上。贷款渗透率的提高,有赖于主力机构参与。我们更希望和各家机构共同努力,把汽车金融的蛋糕做大。将来的竞争是必定的,但是如果可以共享优势,合作未必不可行。”

资本约束下的发展谋划

2009年,中信银行的业务收入中,公司银行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74.65%,而以零售业务发展较好的招商银行来看,其对公业务收入占比仅为48.46%。面对资本充足率下降,贷存比偏高的问题,以对公业务见长的中信银行,加快战略转型比往年来得更加急迫。4月30日,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在业绩发布会上说:“2010年,中信银行要优化业务结构,巩固对公优势;深化零售战略,提高业务能力;发展中间业务,加快战略转型。推进全功能零售银行体系建设将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中信在汽车金融上发力正是此番战略意图的体现。从2000至2009年,中信银行的汽车金融服务扎根对公业务,成绩领业界之先,并开创了保兑仓等汽车金融服务的新做法,累计合作品牌达到40多家,经销商户数超过2000家。2009年,汽车经销商融资额达到1451亿元,比上年增长70%。但在汽车金融的零售业务上却无建树。

从无到有,中信银行试图以高规格的“事业部”制架构来追赶甚至超越。2007年,中信银行将汽车金融业务从公司银行业务中独立出来,成立汽车金融中心,由副行长直接分管。徐晓华告诉记者:“汽车金融中心实行集中、垂直的管理,集中进行风险审批、会计核算、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有统一的信贷政策和定价。事业部的模式,使中信银行在全国有一致行为的能力。”在他看来,商业银行可选择的业务范围很大,汽车金融的专业性又很强,如果不独立架构,就很难保证它持续地专注地在该市场上精耕细作。

去年7月,中信银行成立北京汽车金融分中心,首次介入汽车零售贷款业务。截至今年4月,该中心已与北京135家经销商建立合作,受理个人贷款申请近万笔,累计贷款近6亿元。未来3年,中信将在全国布点30家分中心。分中心在职能上只负责市场的开发和维护,贷款的审批是放在总部的。徐晓华表示,汽车金融中心的发展,也在为将来的汽车金融公司积累经验。在汽车金融公司成立后,这些渠道将交给公司运作。

良好的市场契机也为中信银行践行战略构想打开了时间窗。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的研究报告分析认为,贷款购车需求在未来3〜5年有望快速提升,预计到2016年汽车信贷规模将达到约5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0%。

不过,实现利益不能以风险激增为代价。在法国巴黎资本(亚洲)有限公司分析师陈皖明看来,不论是汽车消费,还是信用卡等业务,关键都是风险控制能力。此前,中国的汽车贷款市场曾经剧烈震荡,从贷款规模飞速膨胀,到巨额不良资产暴露,然后市场极度萎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在车贷发展的前期阶段,信用的缺失、商业银行对风险评估、控制缺乏专业化的手段以及汽车价格的不断下降,与车贷坏账问题密切相关。

“车价下跌会带来一定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承受的。我们对于风险的判断,关键还是对借款人的自身信用和履约能力的判断。”徐晓华说,“目前央行有6亿多个征信记录,客户对自己的信用记录也越来越关注了,只要客户有真实的购车需求,他不会轻易违约,而且我们还建立了经销商、客户、产品和操作上的4条风险防线。以前车贷的风险主要是经销商的风险,而我们的优势在于与经销商长期合作,对其信用行为有长时间观察。市场人员每周至少要实地走访一次经销商,风险部门对经销商采取评级管理制度,对其各方面信用行为都有长期的观察,不仅包括经销商的负债、融资等,还包括它对它的终端客户的服务等。从目前看,我们汽车消费贷款的不良率保持了优秀的记录—— 0。”

回顾中信银行的战略转型历程,从理财产品到私人银行,从信用卡到汽车金融,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09年,中信银行的零售业务指标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全行储蓄余额2097亿元,同比增长392亿元;贷款余额1336亿元,同比增加458亿元,增幅达52%,增量超过了前两年增量的总和。尽管如此,中信要实现战略转型的路还很长。苏国新说:“我们将借力中信集团的综合金融平台以及与BBVA的合作,通过先进的产品流程设计、良好的服务以及完善的后台支持,来进一步推动我们的零售业务,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实现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协调发展。”■ 转型金融中信银行谋划汽车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