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您是哪儿的人?

作者:王小峰

(文 / 王小峰)

世说新语:您是哪儿的人?0

一些不太熟悉的人见面聊天,总会涉及一个话题,询问对方是哪里人,有时候这个话题会拉近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就像现在流行逢人就问对方是什么星座一样。所以就常常听到对方这样回答:“我是哪里人,说起来比较复杂,父亲是湖北人,母亲是山西人,我出生在山东,小学在河北念的,中学在四川,大学考到了上海,现在工作在北京,你说我是哪里人?”能肯定的一点是,你是中国人,不是韩国人。

然后我就想,假如此君将来变成一个名人,在他百年之后,甚至千年之后,后人该怎么定义他的“出处”呢?比如要给他建一个故居,或者以他的名义弄一个旅游点,“×××故里”,又该成为一个千古难题了,想象着会有五省二市一起争夺他,该是一个多么壮观的景象。这种情况不是没可能发生的,我查了一下,目前有五个地方争夺女娲故里,四个地方争夺舜帝故里、姜子牙故里,甚至连根本不存在的人物西门庆也有三处在争夺。反正这么说吧,从三皇五帝开始,史上名人基本上都被车裂了。过去信息不太发达,也没有完善的户籍制度,史料留存下来的也不多,很多史实记载由于当时局限,谬误也多,甚至把传说和野史当成正史,再加上当事人也不老实,不在一个地方待着,到处乱走,比如孔子和诸葛亮,结果就给后人留下争议。

过去,一个历史名人是哪里人,出现争议也仅仅停留在史学研究层面,史料的散佚和发现都可能改变一个人老家的位置,这也很正常。现在各地要发展经济,跟旅游挂上钩了,于是到处都在抢历史名人,甚至还发生某地为了抢李白发起了网上签名活动,你说又不是评选感动中国人物,签名就能改变历史?

我们总嘲笑韩国常常把中国甚至世界上的名人当成自己人,韩国史学界有一大爱好,没事像变魔术一样就把某个国家的人祖籍安到韩国,大概没有人相信爱因斯坦是韩国人,顶多是把它当成个乐子。但我们争夺名人,跟韩国争夺世界名人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关系。

各地为了发展经济,利用历史名人做招牌,对于没什么历史文化的官员来说,也无可厚非,清华大学的教授可以把诗读错,作协主席可以把字写错,各地领导为了政绩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也属于可谅解范畴,反正这种事情总比他们腐败好一些。假如有一天,某县声明发现了亚里士多德、恺撒、哥白尼等的故居,也大可不必惊讶,就当是宜春市的宣传口号——“一座叫春的城市”用来吸引旅游一样。

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我们会在中国的某地发现亚里士多德的故居的,因为我们研究历史的人已经分不清真假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名人故里之争多是史学者失语造成的。领导们为了政绩,胡说八道,歪曲历史,一定要找到一些依据,这些依据从哪里来?自然是从一些专家那里获得证据,不然胡说起来谁信啊。这时候,一些专家学者就变成了屁股决定脑袋的角色了。比如诸葛亮到底在哪里种过地,也成了争夺对象了。他种地的地方有什么神奇之处吗?吃他种过的那块地长出的粮食就能变成三个臭皮匠的智慧?还是他种过的地粮食能亩产万斤?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已经写得清清楚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也就没襄樊什么事儿了。但是襄樊非要把诸葛亮种地的地方抢过来。也许诸葛亮喜欢种地,不管走到哪里都开片荒,种点五谷杂粮,他在襄阳的时候大概也种过地,只不过没写在《出师表》里。可是诸葛亮没写在《出师表》里的事情多了,或者历史上没有记载的事情也多了去了,把今天很势利的想法安在历史名人身上那就没完了。研究历史的人这样无视历史,脸都不红。

最现实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传统遗迹在现代化过程中销毁在推土机的履带下,把一个真的东西毁了,然后再建一个假的。这跟把一片森林绿地毁掉盖起一座楼盘,然后造一座假山种上几棵树再把楼盘命名为“枫林绿洲”是一回事儿。现在有些史学家就是干着“命名楼盘”的事情。有一天你问那些专家,您是哪儿的人?估计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还是像余秋雨这样比较好,在活着的时候,先把自己的故里安顿好,省得将来被人争来争去,他连从中获得好处的机会都没有了。■ 出师表诸葛亮哪儿

上一篇: 墨西哥政要失踪
下一篇: 二八分离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