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被美化的智慧化身

作者:王小峰

在中国行政学院张志和教授看来,诸葛亮出山后是个很失败的人物:“诸葛亮本人,我认为实际上在那个时代他是一个有抱负的青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一个人住在南阳卧龙岗这个地方,一边读书一边观天下大事一边耕种土地,或者讲是隐居在那里,这一点很了不得。我们先赞成他这一点。在后来的事业中,他之所以被后人敬这么高,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刘备。刘备能够三次去奉贤,请他出山,而他出来了,出来了就能成就这样一番事业,这是后来的知识分子所向往的。知遇之恩能够在这种情况下,最后走到一个蜀国丞相的位置上。很多知识分子都认为自己有大才,只是没遇到明主,一旦像诸葛亮这样遇到,那将来我可以成就大才。把这种情感的寄托、愿望的寄托都寄托到诸葛亮身上,因此他被歌颂。《三国演义》里把他传神了,传神了之后,他就成了智慧的化身。所以中国人说谁聪明,就说你就是诸葛亮。”

张志和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所有成功都是在战术上、战役上,比如说当年一出山,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一直到联吴抗曹,火烧战船、借东风、草船借箭,凡是遇到具体的战争,往往都是他胜,即使败,也要说他败得很智慧,比如空城计,明明是打不过人家,反倒还要说是他胜了。但在战略上,他一开始就是失败的。”

张志和列举了诸葛亮的诸多战略失误,这些失误最终无法成就事业:“第一次失误就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两人隆中对的时候,他分析了天下的大势,讲到必须联吴抗曹,这是大的战略方针。讲到了把曹操打败之后怎么办,当时诸葛亮在战略上就有两个失误,一个是派一员大将镇守荆州,然后让刘备进西川,在那里定都实现三足鼎立。另一个是从西川往北来实现收复中原。曹操当时已经占据了中原,东吴占据江东包括湖南和湖北一部分地区,怎么可以只派一员大将让他守着荆湘这一带,让他两面受敌?然后你到成都去建都,再翻过秦岭,从低处往高处打到现在的陕西和山西一带,从那里翻过太行山下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我们现在讲,比较正确的战略决策是得了西川之后,把它作为兵马粮草的供应地,马上挥师荆州,这是战争的前沿。后来关羽的败,实际上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一个人独当两面怎么可能?第三次失误就是借荆州。赤壁之战胜利后,本来是东吴出了大力,但胜利的果实被诸葛亮拿来了,就是荆州。鲁肃替周瑜来讨要荆州,诸葛亮就想了一个办法,叫借荆州。这个‘借’字算是糟糕极了。本来荆州是汉朝的地盘,并不是东吴的。但是,你用了这个‘借’,借东西一定要还,东吴就咬着让你还荆州,当刘备诸葛亮都进了四川之后,仅仅一个关羽在这里,最后让吕蒙来偷袭,把关羽给杀了,荆州也丢了。第四次失误是入川之后,兴复汉室是大目标,诸葛亮偏偏先往西南打,七擒孟获。文臣武将都劝他不要打,派一员战将守住那个关口,他们不过来骚扰就行了,赶紧北伐。实际上,七擒孟获让诸葛亮耽误了战机,浪费了很多兵马粮草。第五次失误也是最大的失误,是夷陵之战。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发兵75万攻打东吴。这时候刘备本身就不够一个政治家的格了。诸葛亮不赞成,赵云也不赞成,满朝那些大臣都不赞成,但是刘备跟张飞一定要给兄弟报仇,就是为了不违背当年的誓约。刘备、关羽、张飞这些人,之所以被后人敬得这么高,最主要就是不背信弃义,虽然做了帝王,还把当年桃园结义时候的誓约看得这么重,这是关键。老百姓不看成败,看你不背信弃义,这是最高的。诸葛亮的责任在于,既然刘备一定要发兵,你怎么不去帮他呢?刘备也是不太懂得军事韬略的一个人,或者讲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好,你不支持你就不去,历史上也是这样,《三国演义》也是这样,是诸葛亮坐在成都,刘备率大军打仗,最后在长江边设了40多个大营,天气太热,当这边报给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说,‘完了,人家要用火烧怎么办?’所以这一点,我们讲诸葛亮应当承担一个很大的责任。剩下的就是六出祁山了,六出祁山可以讲是毫无意义的军事行动,路线不对,想从那边带兵打到今天的陕西西安这一带,是不可能的,更主要是军事力量悬殊太大,有一个数字,就是到了三国鼎立的时候,全中国的人口不到1000万,魏国人口有450万,吴国220万人,蜀国人口只有90万,按《三国演义》上写的诸葛亮轮番进攻,每次是20万人(可能小说里夸张了一些),那就是说他起码要有40万人才能轮番打仗,一次半个月或者20天,哪儿有这么打仗的?假如40万人打仗,可以讲蜀国所有的男性统统都得上战场。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讲六出祁山不是为了打胜,“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为了报恩。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其实是浪得了一个忠君贤臣良相的名。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是这样一个富有军事智慧的人,他是一个比较谨慎,做事情比较细致的人,后来人们把这么多的军事智慧、管理能力都附到他身上了。”■

(实习生童亮对本文亦有贡献)(文 / 王小峰 魏玲) 三国关羽刘备诸葛亮美化六出祁山三国人物化身蜀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