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取天下之量”决定的道与术

作者:王恺

刘备:“取天下之量”决定的道与术0( 刘备画像 )

刘备“取天下之量”

194年冬,徐州牧陶谦病势沉重,临终前,他告诉别驾糜竺说:除非刘备,没有人可以保得本州平安。历史学家黎东方在讲到这段历史的时候说:陶谦没有把徐州交给自己的儿子或部下,而吩咐糜竺等人交给刘备,他这么做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徐州百姓。

事实上,俩人仅一年前刚刚见过。当时曹操因为自己父亲在徐州被杀而攻击陶谦,大兵压境。曹操此时的会用兵之名声已经超过了袁绍,陶谦只有唯一的名将曹豹和4000人的军队,因此只能向青州刺史田楷和刘备求救。

而刘备此时是田楷的部下,所谓平原国的国相,职位比平原国县令稍大——刘备早年一直在县尉、县丞、县令的职位上徘徊,这是他所做到最高职位。因为陶谦求救,他帮助曹豹守住了下邳,以数千人马抗击势大的曹兵。

这在当时令人称奇。《三国志》中记载,当时除数千兵马,跟随他的还有幽州乌丸杂胡骑,数千饥民。为什么有这么多饥民跟随?黎东方解释:《三国演义》中写刘备经常痛哭,婆婆妈妈。事实上,刘备之所以能得民心,在于他能够体恤当时百姓之苦。

刘备:“取天下之量”决定的道与术1( 电视剧《三国》剧照——张飞、刘备、关羽 )

刘备在平原相上最有名的故事是,郡民刘平因为看不起他而派刺客刺杀他,没想到,刘备折服了刺客,刺客不忍心而告诉他事实后离开,“其得人心如此”。

刘备早年还有一事也能说明他的气量,成都市社科院历史与文化所所长林成西对本刊说:“《三国志》里记载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是一个性格沉稳内向的人。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更是性情温和,谦谦有君子之风,与张飞莽撞暴躁的性格恰成鲜明对比。然而历史上的刘备,早年性格中也有与张飞相似的一面。张飞怒鞭督邮,是《三国演义》中一段大快人心的故事,但据《三国志·先主传》和裴松之注引《典略》记载,真正怒鞭督邮的其实并不是张飞,而是刘备。”

刘备:“取天下之量”决定的道与术2( 电视剧《三国》剧照——隆中对 )

这让许多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感到意外,却是历史事实。当时郡督邮来到刘备所任县尉的安喜县,并未索贿,只是称病不肯接见。刘备大怒,回到县衙召集一伙士兵来到馆驿,声称“太守有密令,逮捕督邮”,冲进去将督邮从床上拖下来,绑至县界,痛打两百杖,将系印的绶带挂在督邮脖子上,然后把他拴在马桩上,自己弃官而走。

黎东方说,早年刘备就对这些官职并不稀罕,他不久因力战下邳附近的贼有功而当上了山东下密县丞,不知何缘故又不干了;又做了高唐县县令,因为对毛贼作战的小小失利而出走,投奔了公孙瓒。黎东方觉得,刘备的特殊可爱之处,在于他心满意足不求上进,志向在澄清宇内,所以得官不喜,失官不忧,做了官吏也可随时离开,这也是孔融、陈登等人看重他的原因。即使在他未成就大事,屡战屡胜之际,这种评价也没有更改,曹操的部下程昱就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刘备在担任徐州牧后是一连串败绩,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方北辰对本刊说:“刘备自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举兵起事起,到东汉献帝建安13年(公元208年)赤壁抗曹获胜奠定蜀汉政权基础为止,25年间,多次遭受沉重打击,先后投奔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单是妻室儿女被他人俘虏,就有4次之多。他屡起屡败,又能屡败屡起,到了47岁即将知天命的年龄,仍然不甘沉沦,三顾草庐礼请孔明出山。这样一种坚韧不拔,在汉末群雄中实在罕见。”方北辰由此说,他把坚韧当做刘备的第一品质。20年前,他在台湾出版《刘备新传》等书时,就曾在书中对曹操、孙权和刘备,即三国时代开创者的第一品质,作过一番比较,他的看法是:曹操是机警,孙权是忍耐,而刘备则是坚韧。

在经历了一连串失败后,刘备去投奔昔日的敌人曹操的时候,必须装出胸无大志的样子。这种麻痹当然被曹操看穿,否则就不会有“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的评价。而且,刘备的麻痹术大约是不成功的,不仅曹操看穿了他,曹操的敌人和下属也看穿了他,曹操的智囊郭嘉等人也都明确向曹操表达绝不可以放走刘备,这并不是因为他参与了暗杀曹操的阴谋,主要原因还是程昱的那句话:“观其有雄才,不如早图之。”

建安五年,因衣带诏事件与曹操公开作对后,刘备惨败,妻子和关羽都被俘获,他自己去投奔青州袁谭,也是昔日仇人袁绍之子。历史记载,袁谭听说刘备要来,立刻带步兵和骑兵迎接。袁谭报告袁绍后,袁绍也亲自出邺城大本营迎接。黎东方解释,如此这般,是因为谁有了刘备,谁就得了人心。刘备的精神力量,就来自他的深得人心:对朋友之信,对百姓之仁,并非所谓“皇叔”身份的招牌。

儒家色彩与真性情

在乱世中,刘备是众多枭雄中身上最带有儒家“保民”色彩之人。很难说这与他早年向同乡大儒卢植学习没有关系。“北中郎将”卢植当年以少量兵力对付张角,居然能围困张角于广宗县城,并在太监来视察的时候拒绝行贿,表达了儒者的气节。

刘备早年似乎不是一个好学生,身上的枭雄色彩反而很突出:“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而且“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这些真性情使他不太合儒家规范,但史书上记载他,“士之下者,必与同座而席,同簋而食,无从择捡,众多归焉”。

关羽、张飞与他感情至厚,早在召聚队伍前,三人就已经“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每逢有公私聚会,他二人都“侍立终日,随从周旋,不避艰险”,所以后来关羽虽被曹操俘获,不顾优厚待遇,回归故主。赵云原来隶属于公孙瓒,可是见到刘备后,早就想把他收于麾下的刘备倾心接纳,也“同床卧眠”。

《刘备传》的作者张作耀对本刊说:在三国时代,人才竞争非常厉害,出身寒族的刘备很难得到出身士族的众多谋士,所以他与曹操、孙权吸纳人才的方式不同。他不是靠意气或者权术,而是靠性情,这种罗致人才的特点伴随了他的终生。“大家最熟悉的三顾茅庐故事里,他打动诸葛亮的也是真性情,而且两人志趣相通,理想一致,所谓‘汉贼不两立’。”

而在刘备逐渐走向险恶的政治环境的时候,按照林成西的说法,他的真性情的一面就要收敛起来,成为深沉内敛之人。这时候,他早年所受的儒家教育就起了重大作用,“他的真实情感,就在儒家的框架下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而这种表现方式,就是“宽仁信义”。208年,曹操南下荆州,刘琮背着他投降曹操,诸葛亮提出占领荆州,可是刘备“不忍”,荆州人士随其南奔有十万之众,一天只能走十里路,众人劝他放弃这些人士,因为万一曹操追来确实是无法抵抗,可是刘备明确表示:夫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去之。除了对待民众的善良之外,张作耀强调,当时刘备也很善遇部属,士兵甘为驱使。刘备拙于用兵,战则常败,但每每不久便又重新把自己的队伍集中起来。建安元年,吕布将他打败,虏其妻子,及至请和,很快便“复合兵得万余人”。建安五年,被曹操打败,几乎只身逃依袁绍,一个月工夫,所失亡士卒又集中起来。“刘备很知善待卒伍之要。士卒感恩,愿为驱使。”

他走到哪里都能影响大批人。到后期,曹操与刘备的性格对立就越来越分明,他对庞统说:“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鹬,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而。”虽然这话里免不了矫情,可是基本还是说明了他的行为规范,他想以道德信义号召天下,帮助他战胜他视为与汉不两立的“贼”,包括曹操、袁绍、刘表这些人。取成都后,他没有将田宅分给众将,而是归还原主,使民安居乐业,也是他理想的一种体现。

到了晚年,他身上的儒家色彩更重。方北辰对本刊说:早年的刘备,俨然就是江湖中的快意游侠小帮主。但是,晚年的刘备和早年比,形象变化极大。同样在《三国志·先主传》中,裴松之引录了刘备临死前给儿子刘禅的遗诏,其中一段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方北辰说:“刘备晚年形象发生变化,其原因是多种的。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因素,就是读书。他早年不爱读书,但是后来创业,必定会读书,不然他怎么能给刘禅开出上面如此清晰的书单,而且还点明读后可以‘益人意智’?”

驭人之术

如果说刘备早年是靠性情和义气去获取人才的扶助,成年后的刘备越来越掌握了成熟的用人之术,由于他始终处于用人困境,使他用人其实也做到了无论出身如何、经历如何,而求贤若渴的状态,最典型就是诸葛亮。

方北辰告诉本刊:诸葛亮《出师表》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但是对于“三顾草庐”,以往人们的目光,大多只注意到刘备造访的次数之上,其实更为有意味的,还在于“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即并不计较孔明身份的卑下,能够枉驾屈尊,登门礼请。

刘备“三顾”发生在建安12年(207),当时二人之间,年龄、地位和资历的差距相当悬殊。就年龄而论,刘备虚岁47,诸葛亮虚岁27,相差整整20岁,后者是名副其实的晚辈。就地位而言,刘备具有的左将军官衔,乃是东汉高级军职,诸葛亮仅是一介躬耕隆中的平民。

从诸葛亮自己的行文看,他最先说的就是自己“卑鄙”,即地位身份的卑下鄙贱,而刘备却多次枉驾屈尊;在这之后,才提到三次来访草庐。可见他之所以“感激”,即深受感动激励的原因,首先是在刘备没有年龄、地位和身份的计较,其次才是来访次数的频繁。

方北辰说:刘备用人之道还有就是破格提拔。汉中的定军山一战,黄忠临阵斩杀曹魏主将夏侯渊。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劝阻,很快提升黄忠的军职为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等名将并列。刘备在汉中正式称王后,准备回转成都。行前遴选镇守汉中的主将,大众都以为会选择张飞,结果刘备却将资历、军职都低于张飞的魏延提拔上来,使得全军将士惊讶不已。这些都是突出的例证。

而最能体现刘备身为一代明主特征的,还是他入蜀后的用人之道。张作耀说:他对待归降的刘璋的部属,诚心相待,如对原益州太守董和授以重职,让其同诸葛亮一起管理“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再如对待刘巴,刘巴本来与刘备嫌隙很深,他同黄权曾阻止刘璋接纳刘备,试图拒刘备于国门之外。刘备攻成都,下令军中说:“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可见其对于刘巴的重视和情诚。事后刘巴果然对稳定蜀国的财政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备主要使用了两方面人,一是自己原有的荆州班底及其心腹。这些人或掌枢要,或统重军而兼治地方重郡。二是原益州牧刘璋的重要部属,引刘备入蜀者自然得到重用,其他不管是主动出降,或宣布归附的,还是兵临城下被迫投降,甚至是拥兵抵抗、败而后降的,也大都被量才录用或得到适当安排。历史记载,他以“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就是把诸葛亮排在第一,法正排在第二;武将让马超与关羽、张飞处在同等地位上。做过蜀郡太守的许靖在蜀名望很大,被用做军府的秘书长,进位太傅,被奉为宾友之首,位在故旧心腹糜竺、简雍之前。本受刘璋重用的董和、黄权、李严,以及刘璋的亲戚吴壹、费观,都得到重用,甚至在刘璋时不得志的彭羕也予使用。托孤时,还把曾经抗拒过自己的李严任命为副首相。这样安排,注意了两股势力的主次和平衡关系,一下就把各种势力,特别是把自己以前的部属同刘璋的部属摆平了,融合了,收到了“有志之士,无不竞劝”的效果。

但刘备还是对蜀籍官员存有戒心。蜀籍要员,包括开始已被重用的,后来不少人被贬抑。不重视蜀籍臣将的使用和培养这一点被诸葛亮继承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蜀无名臣谋将,成为蜀汉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文 / 王恺 吴丽玮) 历史汉朝三国关羽张飞赤壁之战刘备汉中之战曹操诸葛亮决定东汉蜀国陶谦明朝历史术天下之量方北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