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水印象

作者:李三

新加坡的水印象0

受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之邀,本刊记者不久前赴“花园之国”新加坡采访,那里的水,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用新加坡公用事业局供水署署长陈玉仁的话来说,在新加坡,根本就没有“废水”这个概念,“我们叫做‘用后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雨水等各种‘用后水’,经过过滤、反向渗透、紫外线消毒等技术的处理,成为可以直接饮用的‘新生水’。”现在上海世博会的新加坡国家馆中,新生水正和“国花”胡姬花一起,被当成“国宝”展示。

5月3日,新加坡樟宜新生水厂正式启用,它也是目前新加坡最大的一座新生水厂。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在新水厂的启用仪式上说,新生水产量的生产目标将增加到每天7500万加仑,以便在10年后能够应付新加坡本土40%的用水需求。目前,新加坡总共有5座新生水厂,水产量已经能解决全国用水总需求的30%。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水供应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这将促使国际社会逐渐接受再生水作为一种长期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方法,新加坡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前面。新加坡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污水再循环技术,1998年新生水开始试生产,2002年新生水研发成功。“New Water”从此成为一个关于新加坡水资源的专用名词。

采访中,我们有机会品尝新生水。接待我们的是新加坡的“水管家”——新加坡供水署署长陈玉仁。在递过来的资料袋里,除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介绍资料,还有一小瓶水,原来这是“水管家”邀请我们品尝新生水。看上去瓶子有一点毛玻璃的感觉,瓶子的腰封图案设计得活泼鲜亮,陈玉仁告诉本刊记者,这种被称为“新生水”的剔透液体是新加坡的明星水,“事实上,这是一种回收水,通过先进的膜技术与紫外线消毒,将经过二级处理的生活污水进一步净化而生产的”。实话说,想到新生水的前世今生,心里多少还有些障碍,毕竟它原本是生活污水,甚至可能来自马桶——因为新生水是利用废水再生制成的。但当喝下之后,随着清冽的口感,心中的阴影即刻就荡然无存了。

新加坡的水印象1( 2004年1月16日,新加坡海水淡化厂的工作人员在检查水位表 )

陈玉仁告诉本刊记者,他从大学毕业就在新加坡水务局工作,和水打交道已经整整26年,他清楚地记得:“三四十年前,新加坡很缺水,父辈们要拿着水盆、水桶到街上的公共水龙头排队接水。”如今,缺水的记忆之于新加坡已经成为历史,但人们对水的敬畏却与日俱增。新加坡每天人均用水量早在2003年时是165升,目前已经降低到155升,陈玉仁告诉记者:“我们的目的是在2030年降低到140升。”

新加坡海滨堤坝有着“都市新地标”之称,这个既能防洪又可以休闲的堤坝工程是新加坡国家水务局前年竣工的又一杰作,它不仅围出了新加坡第15个蓄水池,还能缓和市区低洼地带可能出现的内涝水情,同时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本刊记者看到,堤坝的一层为游客中心、餐厅、商场,二层利用高科技手段展览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被用作新加坡居民及游客的小型教育课堂,三层则为一个大型的楼宇花园露台。

在堤坝不远处,坐落着一个白色的圆形建筑,这个被称作“新生水访客中心”(NEWater Visitor Centre)的博物馆也算是新加坡的明星景点,据说至今已经接待了超过70万访客。博物馆承担着公共教育的部分职能,这里经常举办主题活动,用来培养公众对新生水的信心与认同,让人们增强对水的了解,最终达到爱惜水、享受水的好习惯。

进入博物馆,首先是一堵很特别的墙面,整个墙面全是用空水瓶子堆砌而成,另一侧的墙面上则有很多关于新加坡过去和现在水资源利用状况的图片,几十年前新加坡人拎着水桶排队取水的画面看上去已经很陈旧,与当时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的新加坡通过高科技让污水变成可饮用水的大幅照片,图片内容显示着政府首脑和外国元首一起饮用新生水的情形,更多的图片内容则是让人们了解新加坡目前的水净化技术。

新加坡水务局在水资源的公共教育上可谓用心良苦,去年,公用事业局的水亲善大使“活力水”(Water Wally),这个带着讨喜笑容的水滴吉祥物,摇身成为动画短片主角,9集动画片《活力水历险记》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教导6至10岁儿童保护水源。

早在2002年,新加坡就拟定了国家“四大水喉”长期水供的策略,确保水供多元化,这就是国内集水区的水源(雨水收集)、进口水、新生水、海水淡化。

新加坡有完善的排水处理系统,确保用户废水排入管网进而输送到回收厂处理。在技术方面,新生水的生产过程分为三步:首先通过微过滤系统过滤污水中的粒状物和细菌等体积较大的杂质,然后用高压将污水挤压透过反向渗透隔膜,将已溶解的盐分、药物、化学物质和病毒等较小杂质过滤出来,最后再经过紫外线消毒,就得到了新生水。在新生水生产过程中,反向渗透隔膜技术是一项关键技术,它的微孔非常小,能挡住细菌、病毒和化学物质。据说,鉴定结果表明新生水各项指标都优于目前使用的自来水。

陈玉仁告诉本刊记者,新生水被广泛应用于工商业,在新加坡,商业大厦为节省耗水,冷却系统往往会把水重复使用,直到水的污浊程度达到某个饱和点。新生水因为较为纯净,循环使用的次数比自来水多,因此不需要经常更换新的冷却水,从而减少了总体的耗水量。一些芯片制造厂商也更青睐于使用较纯净的新生水清洗芯片。在水费方面,新生水的生产成本是海水淡化的一半,价格比自来水便宜至少10%,价格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用新生水取代自来水。

如何将新生水引向居民的生活用水?2003年新加坡政府推行的“新生水运动”功不可没,据说当时为了让国民接受这个新生事物,政府曾大举向市民免费派送瓶装新生水,鼓励人们尽可能多地“尝鲜”。同时,还尝试着将少量的新生水注入蓄水池和天然水混合后送往自来水厂,经进一步处理后达到饮用标准,间接作为饮用水供应。新生水认可度的提升速度超出了政府的预期,当初的目标是在2011年实现新生水承担总用水量的30%,这个目标已经在今年提前实现了。

在国家“四大水喉”里,现在最主要的水源还是收集雨水,新加坡有至少17个蓄水池用做集雨工程,目前新加坡2/3国土面积上的雨水可以通过蓄水池收集起来。新加坡有很多漂亮的蓄水池,像麦里芝蓄水池、勿洛蓄水池、克兰芝蓄水池、贝雅士蓄水池和实里达蓄水池,这些蓄水池同时也是良好的休闲圣地,它们被葱茏的草地、园林和沼泽包围着,呈现出大自然的宁静之美。陈玉仁告诉本刊记者,为提高集水效率,新加坡正在实施蓄水池一体化计划,即通过一个由泵站和管网组成的系统,将单个蓄水池超出库容部分的水体输往其他蓄水池,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此外,新加坡也在积极建设暴雨收集系统,主要是加强城区的雨水收集。

新加坡第二个水源是进口水,邻国马来西亚的柔佛州通过横跨两岸的近两公里长堤上的三条大水管,将淡水输入新加坡。进口水的价格以及数量一直是新、马两国政府的纠结。新加坡政府试图开辟第二进口水源,有计划地从印度尼西亚输入淡水,但由于工程庞大,目前尚未进入操作阶段。

四面环海的新加坡,面对匮乏的水资源,积极研发海水利用技术,淡化海水因此被称为第四个水喉,已成为新加坡水源管理的重要组成。2005年,新加坡第一座国家级海水淡化厂——大士新泉海水淡化厂建成启用,每天生产的淡水能够满足新加坡10%的需求,该厂因为“挑战了海水淡化价格昂贵的国际观念”而获得了全球水务奖——最佳海水淡化厂奖。

数据显示,新加坡人均拥有水资源仅为211立方米,排名世界倒数第二。就是这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新加坡,却因其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成就卓越,其政府公用事业局被列为全球最佳水务管理机构之一,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文 / 李三) 水污染新加坡经济水池印象新加坡新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