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纪事:小径交叉的城市

作者:何潇

世博会纪事:小径交叉的城市0( 张洹作品《和和,谐谐》(2009) )

在长达1.45公里的世博轴长廊里,法国策展人艾米·巴拉克(Ami Barak)试图用艺术展的形式来呈现博尔赫斯的迷宫——但他脑中的迷宫不是一个花园,而是一座城市。由艾米·巴拉克总策划的“世界的艺术·2010上海世博会世博轴雕塑长廊国际雕塑展”在上海世博园揭幕。展览的副标题是从博尔赫斯小说里得来的灵感,名为“小径交叉的城市”。

“我们借鉴了小说的思路。”艾米·巴拉克告诉本刊记者,“说到城市建设,我们总是容易将它想成是方正的、直线的,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多样化方式。居民对待城市、对待环境的方式都是私人且多样的——就像艺术家在世博会雕塑展里所展现的那样。”艾米·巴拉克在巴黎工作,在过去的20年里,策划过几十场艺术项目和展览,曾经出任过国际当代艺术策展人协会会长和巴黎市议会视觉艺术部部长,担任此次雕塑展的总策划,是受到法国密特朗艺术中心(JGM Galerie)的邀请。

博尔赫斯的小说主角用语言来搭建迷宫,而巴拉克的器具是雕塑。“关于幸福,正义、共同富裕、利他主义以及和谐关爱的思想,似乎永恒不变:任何东西都不能与人和自然对立。沟通和团结是贯穿这些形态迥异的雕塑作品的主线,让万事万物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内井然有序。这些作品将成为一种典范,在精神和物质合为一体的行为系统里产生强烈回响——而雕塑这种艺术形式最适合于将这一思想推向舞台。”艾米·巴拉克在阐述策展理念时说。

“世界的艺术”国际雕塑展由法国密特朗艺术中心与干邑品牌马爹利合作呈现,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艺术展的主要项目之一。在世博轴长廊的全部3层里,陈列着挑选出来的20件雕塑作品,分别来自11位中国艺术家和9位海外艺术家。部分作品将在世博会结束后继续保留,成为上海世博会的永久地标。

这或是另一种形态的“小径交叉”,雕塑作品看来形态各异,却又各个相似。展览里有3件以“车”为形式呈现的作品。一件是威姆·德沃伊的《平板拖车》。这是一件与实物相同大小的平板拖车和水泥卡车复制品,由考顿钢制成,车上凿有哥特式的装饰物,将一件原本象征城市生产力的东西改造成了纯装饰性的物品,也将以手工制造为主的中世纪与代表机械文明的工业时代联系了起来;第二辆“车”是夏维尔·威尔汗创作的《振动》,这是一辆与现实尺寸相同的马车,由现代的不锈钢材质制成,马车闪闪发光,却又如水中倒影般影影绰绰,好似在时间里往返穿行;第三辆车是王广义的作品《水·东风·金龙》:一辆车顶盘踞小龙的钢制“东风”车,体现的是“中国式的工业革命”。3辆车看来形态各异,却因为“城市如何面对传统和未来”的相同主旨,有了“交叉”。

世博会纪事:小径交叉的城市1( 隋建国作品《梦石》(2010) )

“对于居住在其中的每个居民而言,城市都是个人的、独特的,也是关于未来的。这就是我选择这个作为世博会雕塑展副标题的原因,它像是一个隐喻。”艾米·巴拉克对本刊记者说。若将世博会看成另一个迷宫隐喻,它的路径是“文明”,交叉点是“未来”。1939年,E.B.怀特参观纽约世博会,也看到一个“未来的世界”——这种不可预期的交汇是令人着迷的,博尔赫斯在书中写:“我将我交叉小径的花园,遗给各种不同(却并非全部)的未来。”■

世博会纪事:小径交叉的城市2( 黄致阳作品《座千峰》(2009) )

世博会纪事:小径交叉的城市3( 刘建华作品《延伸的空间——鄂尔多斯之针》(2010) )(文 / 何潇) 雕塑艺术交叉城市小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