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限购房
作者:邢海洋地方版楼市新政陆续出台,与2月份三亚的限购5套房相比,北京的新政“动了真格”,一个家庭限购一套商品房,且暂停第三套房贷。对非本市居民,若不能提供1年以上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则不发放贷款。对于普遍担心的炒房者借用身份证等违规,则开出了一经查实不给办理房产证的严厉警告。楼市新政进入了数量调节阶段,炒房可以休矣。
面对庞大的炒房大军,政府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去年底取消了诸多优惠,3月则对地产商和炒房客发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舆论攻势,房价非但未降,反而价升量增。4月上旬北京二手房总成交量比3月同期上涨了42.6%,二手房均价比3月上旬上涨幅度也达到了10.3%。这其中,炒房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原市场部统计数据显示,4月北京楼市投机需求首次超过了四成。在炒房客云集的通州地区,投资需求超过了自住需求的比例,房子被当成股票买卖,快速转手,郊区与城区价格出现倒挂现象。而这一全民炒房现象并非北京所独有,深圳炒房客自称,目前深圳的投资客比例超过八成。有调查显示,上海本地人购房中也有四成是以投资为目的,三亚的投资需求甚至超过九成,重庆购房的七成都属于外地人,南京的投资客比例也接近五成。房价连年高涨,地产演化为长盛不败的神话,吸引越来越多的热钱加入,全民炒房蔚为大观。
此前,坊间传闻最多的房地产调控手段是物业税和流通税,通过增加保有和交易成本来限制炒房者。除了政府已经收取土地出让金等政策障碍,这或许并不能给蜂拥而入的炒房大军釜底抽薪。短期,忌惮于成本上升,炒房客会暂时观望,但每年一两个百分点的税费,相对于翻倍的年利润或一年数次的倒手率,并不能从利益上撼动炒房根本。日本房地产泡沫期,日本政府已经在征收物业税,但比率颇低,房地产泡沫最终还是发生了。韩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也可作为借鉴,卢武铉时期,面对连年的房价上涨,为了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韩国政府对居民拥有的第二套以上住宅征收重税,将转让第二套以上住宅的交易税从9%至36%提高到50%,最终竟征收了60%的交易税。重税却未阻止房价上涨,反而阻止了炒房者的销售,致使房屋供应量锐减;并且,交易成本增加,这一成本自然不会只由买家承担。我国也曾冀望二手房交易税遏制房价上涨,事实也否定了政策制定者的初衷。
房屋乃民生必需品,为保证居民生存,政府都不会把房子当成纯粹可自由买卖的商品,任由投机的力量挤占自住需求。去年澳大利亚放宽外国人买房的限制后,海外投资者尤其中国投资者涌入,促使澳大利亚的房地产价格攀高,澳大利亚政府于是恢复了原有的大部分措施,限制海外投资者在澳大利亚买房置产。措施包括对不持临时居留签证的外国人,不得在澳大利亚购买现有住房,只能购买或建造新的房产。若外国人买地,则必须在两年内把屋子建好。对临时居留者,则规定在购置澳大利亚房地产之前,必须先向澳大利亚的海外人士投资审核委员会提出申请;离境时,还必须将其房产出售。韩国人的限购则不止于外国人,他们把抑制高房价比喻为一场对投机者的战争,调控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最近诉诸的手段便是在首尔市划定若干热点区域,在这些区域的购房者,只能购买一套住房,以此来摒绝炒房客。并且,买房者购房前还需要申报资金来源,资金来源不明确,则无法购房。
发展中国家,房地产更多地被用来促经济增长,即便如此也会考虑到当地人的承受力。东南亚国家发展养老经济,泰国的签证政策即给予海外50岁以上的人退休签证,前提是购买一套公寓。政策发布的当年,沿海旅游地的公寓价格上涨一倍。不过有一点,外国人不能买带有土地的独立住房,只能买楼。以前,越南和柬埔寨均不允许外国人购房,为刺激房地产计,近两年分别开禁,允许部分外国人购买集中开发的商品住宅,但不允许购买涉及土地所有权的房地产。房地产和GDP以及民生的关系,被东南亚国家灵活掌控,趋利避害。
限购政策也是双刃剑,有时难免伤及无辜。韩国有一条对公务员的廉洁自律规定,除非是获得“国家有功者”称号的人,没有首尔户籍的公务员一律不得在首尔租买房屋。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尽管当上了总统,户口却进不了首都,也不具备在首尔居住的资格。后来,媒体披露了其女儿在纽约购买豪宅的行为,前总统自杀明志。
但愿我们的房地产限购能在GDP和民生中间寻找到一条双赢的道路。但显然,对于素来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的地方政府,这绝非是一条容易的道路。■(文 / 邢海洋) 限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