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避风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近期,医药板块的资金流入明显,它吸引投资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叶颂涛:医药板块一直就是防御性的板块,这两年来,在大盘比较差的时候,它就表现好一点,在大盘好的时候,它就差一点。目前,大盘不确定性较大,包括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对房地产市场的打压,以及升息的预期等。投资者基于市场判断,选择了医药板块进行防御。

三联生活周刊:医药作为防御手段拥有哪些优势?

叶颂涛:医药企业的年报业绩不错,而且一季度很多公司预盈。随着医改向纵深发展,公立医院改革也开始试点,人们的医疗保健消费需求正在升温,医药企业整体业绩向好,它的业绩稳定性、可预期性比很多行业要强。

三联生活周刊:医改确实是行业最大的红利。按照医改方案,今年要在60%的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基本药物,目前进展如何?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有多大影响?

叶颂涛:目前,基本药物招标的多,实际采购的少,进展比较慢。因为涉及采购药物的相关资金补贴及来源还没有落实,各地对政策还处于观望状态,但相关部门也在组织讨论如何加快进度,落实补贴资金来源。医改的推进对药物需求有个客观增长,毕竟医保范围在扩大,医保的水平程度也提升了,但体现在业绩上可能要到下半年。

三联生活周刊:基本药物配送对医药商企的业绩能有多大贡献?哪些企业在竞标中更有优势?

叶颂涛:这要看其在配送中所处的地位,能否赢得某个地区的配送权,是否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能否替代当地的一些中小企业。此外,随着医药需求的提升,配送企业的业绩也会相应提高。当地的龙头企业,可能在早期取得比较明显的优势,全国性的企业,通过后期布局,扩增网点,拥有后发优势。

三联生活周刊:4月2日,华润集团与北京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推进华润和北京医药的战略重组。此外,国药集团、上海医药今年以来也频频在各地并购重组。行业整合趋势明显加速有何原因?与医改是否有关?整合有哪些类型,可以带来哪些投资机会?华润与北药的重组对相关上市公司有何影响?

叶颂涛:行业整合趋势明显提速是因为医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配送,都要比较大规模的企业来承担,这将推动医药行业走向集中。同时,各地政府也有做大做强本地企业的需求在里面,医药央企、国企并购重组步伐加快。此外,国际竞争的加剧与自身发展是推动医药企业并购重组的长期动因。

从国内看,药企整合主要有4种类型:第一种是业务同质的单位之间的整合,包括原料药、医药商业和技术含量较低的普药等。原料药行业集中度已经较高,其并购重组目标应在国外。医药商业中短期具有并购重组成功的潜力,值得关注。国内排名前三的医药商业企业总销售额仅占市场的20%,相比美国95%的比例,发展空间巨大。第二种是国企重组,不过国企整合“拉郎配”现象比较普遍,行政合并后的整合期较长,一般需要观察一段时间。第三种是财务控制型的并购,这种并购能增厚当期业绩,给投资者带来交易性机会,但其市盈率往往不会太高。最后一种是研发和营销优势的整合,这是医药制造业公司做大做强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药企跨地区的整合并不容易,像北京市政府与华润配合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一般是当地政府来主导整合。重组对东阿阿胶的影响可能较小,它的文化、产品都比较特殊,估计相对独立。其他相关上市企业,如双鹤药业、万东医疗、华润三九等可能会更多地参与到重组中,包括各项资产在内部的重新梳理整合,受的影响大一点。

三联生活周刊:当前,介入医疗服务市场的药企越来越多,像康美药业开设中医院,华润三九开设脑专科医院等,这是否正成为药企发展的一种趋势?哪种类型的企业更有可能开展这样的业务?具有此类题材的公司能否享受更高估值?

叶颂涛:这是预期中的,因为医疗市场本身潜力很大,对于药企而言是一个新的盈利增长点,另一方面,医改的鼓励也为民营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具有开展医疗服务潜力的企业可能有两类:一类是中药企业,它有药材的优势,又有中医药文化传统,而中医在传统上是医药不分家。一类是现金流比较好的企业,没有好的投资渠道,作为一项利润增长点的挖掘,有可能拓展医疗服务。在所有子行业中,医疗服务类的市盈率最高,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的市盈率都接近百倍。有医院题材的公司,可能会给一个溢价,但也要看医院带来的收入、利润所占的比例以及未来发展的规模、前景等。

三联生活周刊:今年医药行业的出口形势如何?

叶颂涛:1~2月,医药行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3%,同比加快30个百分点。但是这种大幅增长,与去年基数较低有很大关系,后面要保持也比较难。从子行业看,中成药、中药饮片和生物制品的出口增速最高。

三联生活周刊:2011~2015年是国际医药专利到期的高峰期,国内仿制药企是否会迎来业绩的爆发性增长?国际仿制药巨头在国内加紧布局,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

叶颂涛: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在做仿制的准备,但是体现在业绩上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还有审批、申报等手续。国外的仿制药企进入中国,也是看中了中国的市场。中国市场在未来可能举足轻重,这个蛋糕的倍数应该远远超出了它们所能占领的份额,而且,中国企业的成本相应来说还比较低,中国公司还是能够占到一定的份额,国外厂商的竞争对我们影响不大。

三联生活周刊:当前市场存在一定的通胀预期,通胀对医药企业有哪些影响?

叶颂涛:通货膨胀对原料药生产企业有一定好处。在国外经济复苏、需求良好的情况下,石油涨价,原料药成本升高,企业对利润就有更高要求,提价的冲动和达成默契的可能性更大。由于大多数原料药在国内集中度相对较高,容易形成垄断格局,所以价格涨幅往往能够超过成本的涨幅。至于一些中药企业,由于是独家优质产品,具有提价的资本,也会受益于通胀。而一些普药企业,因为价格是定死的,药品成本提升对企业十分不利。不过,目前通胀还不是很明显,只是有这个预期而已。

三联生活周刊:资金涌入推高了股价,医药板块指数已经创出历史新高,股价也有了较大幅度的上涨,是否还值得投资?如果值得,如何投资?主要风险是什么?

叶颂涛:医药行业的历史估值高的四五十倍,低的一二十倍,以现在的股价对应2010年的业绩,市盈率在30倍左右,处于适中水平。目前的市场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市场对医药企业的投资,已经不是深入研究的结果,多是出于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恐惧而做出的防御性措施,这也已经影响到了股价。根据我们策略分析师的观点,央行对流动性及通胀的忧虑有所升温,这意味着股市在权重股拉动下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减小。因此,医药板块存在超越大盘的投资机会,板块联动比个股单独表现的概率更大。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可能激发医药板块的上涨:一是,很多公司一季度业绩不错,如果能够保持这种好的状态,就能压低它的估值,使它更加便宜一点。二是,整合重组的成功案例如果能够在市场上得到很好的表现,也会激发医药板块,事实上,医药企业普遍存在重组和整合的预期。三是,通胀预期可能会刺激原料药板块的上涨。

至于如何投资,要针对不同的偏好来看。对于长线投资者,那些优质的企业,具有长期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仍然值得投资,估值就是稍微高点也没有关系。例如,比较稳定的中药企业,如同仁堂、马应龙、东阿阿胶、天士力值得关注。对于中线投资的,一些原料药企业像鑫富药业、广济药业等,涨幅还不是特别大,值得关注。具有并购重组机会的标的不太好确定,但是很多企业存在这样的可能。短线投资比较难以把握,一季报超预期的企业,可能存在一定机会。目前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个股估值与历史相比是适中的,但与某些行业比还比较贵;另一方面就是医改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对基本药物的价格如何控制,招标有没有进一步的措施等。■(文 / 陈斯) 药品原料药医药避风港并购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