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奇的“中国水雷”
作者:宋晓军( 4月15日,韩国白翎岛海域打捞出沉没的“天安号”警戒舰的舰尾部分 )
4月14日首尔时间2时11分,韩国《中央日报》军事记者金珉奭开始编写《天安舰沉没事件受到海军强国们的极大关注》一文,3时18分,文章的韩文版出现在《中央日报》的网站上,10时10分文章的中文版出现在《中央日报》的中文网站上。作者认为,根据多位专家4月12日肉眼看到的“天安号”舰尾破损的情况判断,很可能是“二战”或朝鲜战争中都没有用过的鱼雷或水雷的“气泡喷射效应”(Bubble jet effect)导致的,而这使包括美国在内的强国对事件都极为关注。当这篇提到了中国制造的火箭助推上浮水雷的文章被多个中国国内网站转载后,很快在中国的军事迷中引起了情绪高涨的反响,这是为什么呢?
4月16日,专门负责调查韩国海军“天安号”护卫舰神秘沉没的韩国民军联合调查团共同团长尹德龙(Yoon Deok-yong)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天安号”因内部爆炸、触礁、船体老化而折断的可能性很低,外部爆炸的可能性更大,而最终结论要在舰首打捞出水后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才能得出。尽管尹德龙没有确定火箭上浮水雷是真正的“元凶”,但他在讲话中同样也引用了专家所说的“气泡喷射效应”。这是不是部分印证了2天前《中央日报》的那篇文章的推断呢?
火箭助推上浮水雷的基本原理是,水雷平时布设于几十到几百米的海底,当有舰艇或潜艇通过其攻击范围内时,其水下助推火箭先被传感器触发点火使水雷高速在水中上浮接近目标,随后采用触发或非触发引信引爆水雷战斗部打击摧毁目标。水雷如采用非接触引爆,将在接近目标的水中爆炸,就会产生冲击波和“气泡喷射效应”。所谓“气泡喷射效应”是爆炸在水中生成的高压气体造成的。爆炸发生后,最初高压气体在水中以气泡的形式膨胀,如果水雷战斗部是球形装药,气泡则接近球形,如果不是球形装药,气泡也会在达到装药半径的25倍大时接近球形形状。气泡内的空气开始时压力大于外部水介质的静压力,于是气泡就开始膨胀,水流的惯性运动会使气泡过度膨胀,一直膨胀到内部气体压力低于外部水介质的静压力时,气泡外围的水介质就会向内流动使气泡的形状产生收缩,气泡收缩过程中内部的气体压力就会增加,同时聚合水流的惯性会使气泡过度收缩。气泡一直收缩到内部气体压力大于外部水介质压力后,气泡会再次膨胀。这种现象被称为“气泡喷射效应”或“气泡脉动”。水雷的战斗部在距目标一定距离的水中爆炸后,首先达到目标的是冲击波在水中产生的压力波,这就相当于目标被一股力瞬间冲击了一下,而“气泡喷射效应”形成的压力波抵达目标稍晚,这就相当于目标又被相对于来自冲击波的力小一些但持续时间长的一股力重重地压了一下。经过多次实体试验和计算,水雷在水中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对舰船造成的有效破坏能量约占33%,而“气泡喷射效应”则为41%。这也就是4月14日韩国《中央日报》那篇文章的科学依据。但那篇文章为什么会引起中国军事迷们情绪高涨的反响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那篇文章在强调完“科学依据”后,接下来就提出了文章的主旨:如果这种水下袭击被用作恐怖袭击,将使大型水面舰艇受到比弹道导弹袭击更严重的损害。随后作者依此主旨推断这次袭击所用的可能是中国生产的EM-52型火箭助推上浮水雷,原因是美国海军认为1994年伊朗从中国进口了这型水雷并装备于从朝鲜进口的“裕古级”改装微型潜艇上,而朝鲜在与伊朗进行弹道导弹合作时很可能从伊朗那里得到了EM-52型水雷。文章作者接着以推断为依据再进行推断称,韩军方认为朝鲜布设的EM-52水雷动机,是意在警告韩美海军在未来战事开始时休想再像50多年前仁川登陆那样,从釜山和浦项登陆实施增援。而这就是引起中国军事迷们对“天安号”事件情绪高涨反响的真正原因。
因为按照韩国《中央日报》那篇文章的逻辑,朝鲜从伊朗搞到了中国制造的EM-52型火箭助推上浮水雷,并违反封锁航道至少要“一线”布雷的常规仅仅布设了1枚,希望在EM-52水雷500天的自毁期内,给美、韩海军在西海岸的登陆作战企图一次强有力的警告。而这种逻辑分析的指向,也许并非是想让人们记住神奇的“中国水雷”,而是在全球反核扩散大背景下的中国、伊朗、朝鲜之间时隐时现的微妙关系。■(文 / 宋晓军) 神奇水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