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支付竞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手机支付竞速0( 3月21日,模特展示韩国SK电信的“T智能支付”手机支付功能 )

近来,中国移动、银联等对手机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动力度明显加大,其中被视为标志性事件的是3月11日中移动宣布入股浦发银行。不甘落后的银联也在17日宣布在6省市扩大手机支付的试点。此外,中国电信落子上海试点“翼卡通”的手机支付,联通也在山东、四川、上海等地布局。

不论由谁来开展手机支付业务,对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是系统性的机会,而且出于竞争的需求,很可能促使整个产业的进程加速。同时,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作为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在手机支付上的应用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国家对物联网技术产业的扶持,拥有相应技术的公司也许不乏长期投资的价值。就此话题,本刊采访了日信证券电子行业研究员李志中和东方证券通信行业分析师周军。

三联生活周刊:此前各家银行都推出过手机支付业务,这与当前推进的手机支付有何不同?

李志中:手机支付指借助手机,通过无线方式进行缴费、购物和转账等支付活动。中国最早于2005年开始尝试,当时主要靠WAP和发短信的形式进行远程支付,通过手机上具有RFID功能的芯片与终端读写器近距离识别,进行信息交互,以刷手机形式完成现场交易。这是物联网技术的代表性应用,也可以称为近距离手机支付。以前的短信形式效果总体不是太好,发展缓慢,对整个产业链也没有什么拉动。现在的手机支付,就涉及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内容服务、运营各方面,产业链可以互动起来。

三联生活周刊:近距离手机支付具有哪些优点?为何各家都在推进试点?是否可以就此判断手机支付将进入大规模推进阶段?

李志中:对消费者来说,如果手机移动支付只停留在闭环领域,也就是只在某一个行业应用,会有很多局限性。如果进入到开环领域,可以使用手机替代银行卡、公交卡、会员卡、门禁卡等,当然这必须建立在完整的网络搭建和系统平台上。手机支付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蛋糕,做这个肯定是有利可图。以中国移动为例,开展手机支付业务,首先有对客户的黏性作用,是竞争的需要;其次,可以占领渠道,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增加增值服务的收入。所谓的大规模,要看和什么样的量级比。与去年10万级比,今年的百万级肯定是个大规模,但是不可能马上就实现7亿手机用户的普及。在未来的几年内,可能会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趋势。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推广手机支付还存在哪些障碍?

李志中:跨行业的协作是现在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因为存在行业利益分配的问题。其他的阻碍因素,也有人认为是成本问题,我倒不认为这会成为一个问题。跨行业问题如果解决,成本靠两三年的投资就可以收回,你做这个事不可能不投资,再加上现在运营商都比较有钱。就拿中移动来说,每年的净利润是1000多亿元,现在做几十亿元的投资也不是没有能力,但是这笔投资也不小,而且跨行业的前景也不是那么确定,因此中移动投资也比较谨慎,所以它是一个一个地方在试,如果效果好,可能就会大规模发展。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移动入股浦发,有何意义?公告指出双方将共同发展移动金融及移动电子商务领域业务,你认为双方合作具体的方向是什么?这与此前中移动开展的试点有何不同?

周军:中移动入股浦发将为手机支付业务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视为手机支付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因为根据日、韩的经验,电信运营商入股银行是手机支付市场的上行拐点。

尽管中移动和浦发具体会开展什么业务,目前还不能确定,但是我们可以参考海外已有的成熟模式,比如日本的NTT DoCoMo公司的手机就有信用卡的功能,这可能是很重要的方向之一。此前移动涉足的手机支付业务,仅限于小额、局部的范围。小额支付的市场约3.6万亿元一年,而整个支付市场的规模可以达到9万亿元一年。如果中移动能够打破行业壁垒,进入全业务支付市场,其市场规模可以扩大到原来的3倍。不过,我国的监管体制明确禁止非银行机构单独在开放支付平台上发行银行卡,如果手机支付需要进入开放式领域,必须由银行发卡或与银行联合发卡。如果与浦发合作,发行的是浦发银行的相关产品,也就不存在什么监管上的问题。浦发可以利用自己的信用卡运营管理经验,为手机支付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不过,我们目前还只能说,参照国外的模式,大额支付和信用卡业务这个方向是可行的。

三联生活周刊:这会给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周军:对移动来说,它提供的产品具有更丰富的功能,既可以做小额支付,也可以做大额支付,对提高它的业务吸引力是有好处的。在突破壁垒后,运营商可以进入全新的业务领域,可以大幅提升自身的APPU值(每个用户平均收入值)。对浦发银行来说,首先补充了资本金,其次可以共享客户和渠道。浦发目前仅有518家分支机构,而中移动的网点近4万家,浦发如果通过移动的网点发卡,意味着网点覆盖将扩大80倍。浦发只要将中移动用户的2%发展成信用卡客户,就可以进入国内信用卡发行的第一集团军,同时还有可观的资金沉淀等。总体而言,两者结合将发挥出巨大的协同效应。从技术上说,一张RF-SIM卡可以存储20张银行卡的信息,只要有合适的商用环境,手机支付业务完全可以打造成一个整合的移动银行平台。

三联生活周刊:不过有报告显示,即使在成熟的日韩市场,一些运营商也还未能通过手机支付业务直接盈利,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开展手机支付业务的盈利路径是什么样的?

周军:是否在单项业务上盈利,这并不是运营商考虑的关键点。最主要的是把手机的功能拓展以后,完善客户的使用体验,对于运营商的竞争地位提升是非常有好处的,这是一个战略性方向。而且等业务上规模后,就可以完全按信用卡的运营模式来运作,拓展新的盈利增长点。现在无非就是产业投资比较大,在产业规模做大后,成本也会下降。衡量这个业务的成败,并不能从单项业务来看,这不是一个非相关的业务多元化,需要去衡量单项业务的盈亏,这和其本身的业务蓝图是相关的。手机将来就是个载体,是大家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三联生活周刊:运营商、银联,还有一些手机厂商都在做手机支付,谁有可能抢得先机?

周军:目前,手机支付业务才刚刚起步,各家都在积极发展,市场空间很大。单就手机用户来说,仅中移动一家就达到了5.27亿,这些用户有20%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就超过1亿,而根据日、韩等国的经验,这一比例往往达到40%以上。而且大家瞄准的市场不一样,没有可比性,所以不存在谁抢得先机的问题。如果从推进的速度看,可能中移动会快一些,因为它的用户基数本来就大,做这个事情相对容易一些,其他人去做,还要解决客户资源的问题,这需要时间。长远看,大家是会有所竞争,当然,未来也有合作的可能。

三联生活周刊:手机支付的发展将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李志中:手机支付商用试验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包括芯片、卡厂商、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以及手机厂商在内的移动支付价值链。目前看,2010年将是移动支付由市场导入到规模扩张的一年,对整个产业链各环节厂商的业绩增长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例如在芯片设计环节,主要有中兴通讯参股的国民技术,该公司将自身研发的安全芯片和射频芯片与SIM芯片进行集成后开发了RF-SIM卡,拥有独家专利。在芯片卡生产环节,主要有东信和平、恒宝股份等,东信和平占据了中移动RF-SIM卡近70%的市场份额。恒宝股份是联通和电信的通信卡供应商,在收购东方英卡后成为移动的SIM卡供应商,随着联通和电信移动支付业务的后续展开,恒宝股份可能直接受益。在RF-SIM卡片封装环节,目前国内只有长电科技和中电智能卡可以封装。读写器(RF-POS机)目前主要有南天信息、证通电子、新大陆、拓维信息、高阳科技以及中钞信用卡产业公司等。在服务商方面有拓维信息等,拓维信息是中移动省级运营平台合作伙伴,并获得湖南、云南和江西的省级平台运营和维护业务。

三联生活周刊:如东信和平等相关个股经过市场炒作,有的静态市盈率高达百倍,这是否依然具有投资价值?有哪些风险?

李志中:这些个股的剧烈炒作也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预期,其业务放量的情况有可能在半年报中体现,目前看风险较大,股价已经反映了业绩预期。但是手机支付业务在市场不出意外的情况下,还是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因为市场空间比较大。从将来的发展看,其实还是有业绩支撑的。主要的风险可能有政策的因素,比如中移动虽然有了浦发的平台,但是央行对第三方支付还没有确定怎么监管。还有就是跨行业协作壁垒,如果停留在闭环应用,就不是发展的初衷。■

产业链相关个股

产业链角色 相关上市公司

芯片设计 国民技术(3月26日获创业板首发批准)

芯片制造 中芯国际(美股)、上海宏力(美股)

卡片封装 长电科技

卡片制造(COS集成) 东信和平、恒宝股份、大唐电信

POS机具制造 南天信息、证通电子

服务商 高阳科技(H股)、卫士通、拓维信息

运营商 中国联通、中国移动(H股)、中国电信(H股)

银行 浦发银行

(文 / 陈斯) 竞速手机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