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绑架的“志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邻家小孩参加了今年的“五校联考”自主招生,先后取得清华大学10分加分和上海交大一本线录取且满足第一志愿的优惠。在这两所名校间舍弃一所,真称得上是一种“甜蜜的烦恼”。最后,小孩一家选择了上海交大。可是,这位同学的“烦恼”并未就此结束:孩子的任课教师、班主任、中学领导接二连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做他及家长的思想工作,动员他弃交大而投清华。作为中学教师,我深知,每年填报志愿时,那种罔顾考生志趣由学校或家长包办的现象比比皆是。其实,这背后都是受着某种利益的驱动。

先说中学。校方惦记的,是这位学子考上清华之后给其母校带来的巨大收益。今天,中学(尤其是重点中学)的竞争已经不是去比本科录取率,而是比名校率,甚至比北大、清华的录取率。就连西南某贫困县“县中”也不“落后”,其“高考奖励条例”规定:凡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奖励2万元,考取中国科大、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的学生,奖励1万元——全不似头上还戴着一顶“贫困”的帽子。如此“破费”所为何来?一句话,就是为了借着那些名牌大学的名声来发展壮大本校的“教育产业”。

再说家长。有媒体指出,当今中国科技人才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学业拔尖的优秀人才逃离理工科,投向金融、经管、工商乃至行政管理行业,致使这类行业成为吞没我国顶尖人才的黑洞。记得中国科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极一时,录取学生考分力压北大、清华,全因为那时候“科学技术”几个字在全民心目中超重的分量。再看今天,更多的家长恨不得孩子将来都能“一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而实现这一愿望的途径他们以为非经管、行管、金融之类行业莫属。

志愿遭遇“绑架”,其结果便是许多孩子愿望难以实现,兴趣无法满足,个性得不到张扬……每年总有不少名校学生被淘汰、中途改专业,有多少不是由于“被”志愿所害?绑架志愿,实为对孩子的戕害!(文 / 王淦生) 志愿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