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被“淹没”的幸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表姐家的孩子来向我诉说买房的困苦时,一脸愁容。之前,我一直以为像她这样的“海归”,在北京那样的大城市,不单有光鲜体面的生活,还应有颗无忧无虑的心。可事实并非如此,她自从2007年研究生毕业回国后,便和房子较上了劲。尽管她在一家不错的科研单位,月收入也到了7000元,可节衣缩食除去各项开支后最多剩下5000元,加上男朋友每月5000元的工资,和那些动辄每平方米两三万元的房子比起来,两年的积蓄显得杯水车薪。
眼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情急之下,双方父母出面了。她这边父母均无正式工作,家里的唯一经济来源就是那辆早年买下的出租车,为了她,表姐狠了狠心,把出租车卖了,那套手续卖了近35万元。男方家境一般,父母也是东挪西凑了20万元。这55万元交到他们手上的时候,两个孩子并没有多少欣喜,一则这些钱最多付个首付,艰难的还贷生涯还在前面等着他们;二则双方老人自此后,生活水准将一落千丈。就这样,压抑、愧疚之心时刻煎熬着他们。
或许,于一些暴富群体而言,一栋房子算不了什么,他们把商品房看得和那些能够保值的物品——黄金钻石、古董字画、古家具等一样,只是为了兑换实物财产实现保值增值而已。可是,整个国民经济不可能只靠暴富群体就能前行,“扩内需、促消费”的任务也不可能靠少数群体就能完成,更深刻的力量应来自于民间。所以,此刻重拾民众消费信心显得弥足珍贵,而首要的就是要为虚高不下的房价降温去火,解决公众的“安居”问题。这其中,建设经适房、廉租房,增加供给,推进住房体制改革、出台调控政策的路子固然可行,但却不够,最深层的办法恐是要改变经济对房地产高度依赖的增长模式,以及地方政府靠“卖地”获得财政收入的土地财政体制。(文 / 崔中波) 淹没幸福
上一篇:
博物馆,求你重新收费吧!
下一篇:
令人神伤的“筷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