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神伤的“筷子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修车厂里的修车沟让无数司机头疼,将车左右两边轮胎恰好“骑”到两个水泥条上,又不使车掉进沟里,确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开几公里车是什么感觉?往来于四川省通江县古宁寨村的司机们走的就是类似的道路。官方声称“筷子路”属于“村村通”工程,媒体质疑如此“村村通”有悖政策初衷,笔者的疑问是:在一个重点扶贫村,农民不凑钱的话,就只能走“筷子路”吗?
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国家和省的补助资金以及转移支付的少量燃油税资金,建设养护农村公路,资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绝大多数的地方政府都没有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中,对地方政府出资也没有硬性规定。更有甚者,有限的补助资金也很难落实到位,层层克扣一点,更是加剧了公路建设资金的紧缺程度。
今年过年回家的时候,和村里的干部交流,谈及公路补助资金、国家养殖补贴等国家政策性支持项目,他们无不摇头叹息,称钱到了县里便很难完整地下发。这让我想起发生在我父亲身上的一件事。我的父亲在10多年前承包了村里小学校舍的建筑工程,根据合同约定,先期是自己垫资承建,待校舍投入使用3年后由村委会一次性付清建筑款。然而,事隔10多年,还有近一半的钱没有到位。尽管“国家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专门划拨了资金,却被县里截留了。据了解,全县多个乡村都遭遇了同样的问题,这些建筑承包商还曾被县里相关部门召集起来,签字按手印,承诺认同政府规定的条款,每年领取小部分资金。否则便一分钱也拿不到。老实巴交的父亲从来没有想过去讨个公道,只是一厢情愿地相信当初与政府的约定,尽管还款遥遥无期。话又说回来,回到“村村通”工程,看看身边的事例,笔者对修路资金的去处难免存疑。
只有进得来、出得去,才能使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毫无疑问,各级政府应该担当起公共服务的责任,切实搞好农村公路建设。如果政府信息公开,并使之制度化,就能规范行政行为,即便是公路建设资金不够,让老百姓解囊,相信老百姓也不会吝啬,前提是要让老百姓的钱花得明白。(文 / 郭立场) 筷子神伤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