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1Q8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谁的《1Q84》?0( 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1Q84》 )

2008年11月,台湾地区译者赖明珠去东京青山村上春树的工作室拜访他时,村上春树告诉她,他刚完成他最长的一部长篇小说,指的就是来年5月底由新潮社发行的两卷本的《1Q84》。此时,距他上部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的发行已经过去7年,这套小说不容分说被读者寄予厚望。村上春树自己何尝不是,因为到2009年,他就度过了人生的六十一甲子,也是他获得群像新人奖在文学上出道的30周年。

小说上架后没多久,日本全国各地的书店无一例外地在醒目位置标明“《1Q84》再次入货未定”。其后救火般加印,到7月初,第1卷与第2卷在日本合计发行量为200万册,而西方媒体则将村上春树称为“受经济创伤与精神双重创伤的社会的‘救赎日本的光华’”。

继2006年村上春树获得具有诺贝尔前瞻性的卡夫卡奖之后,2009年2月,他又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在耶路撒冷举行的颁奖仪式上他发表了一篇令人难忘的演说。“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村上春树说,“我们都是人类,都是超越国籍、种族、宗教的个体,都是脆弱的蛋,面对着一堵叫做System的坚硬的墙。显然,我们没有获胜的希望,这堵墙太高,太强——也太冷。假如我们有任何赢的希望,那一定来自我们对于自身及他人灵魂绝对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信任,来自于我们灵魂聚集一处获得的温暖。”

“Q在日语中和9的发音相同。”赖明珠向本刊记者解释说,“在这里有用做‘question mark’(问号)的意思。一个是村上提醒读者要有存疑的精神,不要人云亦云;再一个是他写的并非现实主义的1984年,而是现实与虚幻交织的1984年。”这个年份不是巧合,它的确和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有关。去年小说发行后,村上春树接受《读卖新闻》的专访,谈到这部小说的中心思想时说:“很早就在考虑以奥威尔的小说《1984》作为基础,把不远的过去的事写成小说。还有就是奥姆真理教的事件,我采访了地铁沙林毒气事件60多位受害者,收录到《地下铁》一书中,每到这起事件审判的时候,我都尽量去东京的裁判所旁听。尽管对事件的愤怒无法消除,但在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中杀害了最多的8个人的林泰男的情况,我则想知道更多。他偶然地加入奥姆教,被洗脑,然后杀了人。日本的量刑考虑到遗族的悲愤,被判死刑也能说是妥当,但我基本上是反对死刑制度的,死刑判决出来的时候,我的心情沉重而难受。他本来是非常普通的也不具备犯罪人格的人,但在随波逐流中犯下重罪,等到自己明白过来,已经成了随时可能丧命的死刑犯——这种在月亮的背面只剩下自己一人的恐怖感,我想象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同时,对这种状况的含义持续思考了好几年。这正是创作这部小说的出发点。”

“村上春树小说中奇异迷幻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方式,或许是读者如此看重其小说的神秘性与阅读快感的原因之一。”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宇佐美毅分析说。就像他以前的大部分小说一样,《1Q84》的进入,并非如他在采访中一语道破的主题一般艰涩。对个体存在感的观照一直是村上春树小说的特色。如果要贴标签的话,现在社会上经常被调侃的存在状态——剩女、宅男、“80后”,都能在这部小说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当然书中没有这些字眼出现,村上赋予每一种人物丰盈的无须解释的存在感,每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都在他的环境中过着令读者觉得恰如其分的生活。赖明珠把《1Q84》的类型翻译为“综合小说”,这也是村上自己对这部小说的定义。因为小说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如前些年村上春树的研究者们总结的“无父无母的孩子”(主人公父母从来不在小说中出现),也不仅仅是怅惘在青春的雾中,这部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不仅主人公们),青豆、天吾、深绘里等的家族史以及他们个人的故事,融进了日本战后到资本主义初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很多社会问题。村上春树在《读卖新闻》的访问中说:“假想中存在着现实,现实中存在着假想。体制中存在着反体制,反体制中也存在着体制。我想把如此这般的现代社会体系全部写入小说。几乎给所有的登场人物都起了名字,尽全力去细心塑造每一个人,让这其中的人成为我们自身也不会觉得怪异。”

谁的《1Q84》?1

“自己所在的世界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现实,这里的确信任感越来越少,也是现代的典型的心理现象吧。日本人在1995年连续经历阪神大地震和奥姆事件,似乎比世界更早地体验到了‘自己为什么在这儿?’这般与现实的疏离感。”村上春树说,“我的小说,除了《挪威的森林》,非所谓的写实小说,但‘9·11’后渐渐作为新写实主义开始被世界接受。我作为作家的职责,就是对抗原教旨主义。‘墙与蛋’的说法就算被人们认为如何感动,这样新鲜的语言总会被消费掉,其中的力量会被减弱,然而故事能完整地进入人的心灵。‘意见’泛滥的网络时代,更需要增强‘故事’的力量。这也涉及原教旨主义的问题,这个越来越混乱的世界中,简单的原教旨主义正在增长力量。在复杂的状况下,用自己的大脑考虑问题总是需要精力的,所以大部分人借用现成的语言,自己也感觉如同经过了自己的思考一般,被简略的代价便是容易与原理主义接上线。和膨化食品一样,立刻能增加些体力但对健康没好处。这的确是个难以独力来提升精神境界的时代。”

尽管《1Q84》目前在豆瓣网上已经有900多条评论,但内地及港、澳、台读者目前读的都是通过各种渠道买来的《台湾时报》版由赖明珠翻译的繁体版本,目前已销售13万套左右。至于内地简体版何时上市,了解情况的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下个月就会见分晓。而4月16日,《1Q84》的第3部就将在日本发行。亚马逊网站上已经有了预售,1册1900日元的价格,据日本朋友比喻,相当于三大碗拉面。宇佐美毅曾说道:“《1Q84》比村上其他的作品,留有更大的谜一样空白的空间,因而这部小说和《奇鸟行状录》一样,也存在作者日后续写补足的可能性。”“我很担心青豆啊。”赖明珠感叹说。第二部结尾命悬一线的青豆的命运会在这一部里有结论吗?这还不是最后一本。简体中文版迟迟未出的原因,业内普遍知道的情况是因为高居不下的版权费用。但《台湾时报》出版社的副总编辑叶美瑶,同时也是村上春树在台湾几十年来的出版人告诉本刊记者:“我们只用了非常合理的价钱取得版权。我和村上春树的工作室合作几十年,我比较了解这个情况,他们对出版社诚信的在意,更高于对版权费的在意。如果大家一直合作愉快,本来不需要去做疯狂竞价这样的事情。”■

谁的《1Q84》?2( 赖明珠 )

(感谢方莉日文翻译协助,村上春树耶路撒冷领奖致辞采用BTR的译文)

专访赖明珠:我的翻译是白开水

三联生活周刊:深绘里说的话,你在很多地方用罗马字母注音,原文是怎样的?

赖明珠:这些地方,村上的原文用的是片假名,相当于他们的注音符号一样,那我也就用注音的方式。村上写到这里,是故意让读者停顿一下。我想是因为深绘里有阅读障碍症,就是让读者感受一下她所遇到的障碍。村上是个文体家,他写作的所有细节都是有讲究的。我印象里最早遇到这种写法是在他的《遇见100%的女孩》中的短篇《计程车上的吸血鬼》中,其中“吸血鬼”他也是用片假名标注,就是让人不能一下看出是什么。

三联生活周刊:这就说到你翻译村上春树秉持的标准是怎样的?

赖明珠:我们中文翻译一般是讲究“信达雅”,但后来我渐渐觉得,不一定要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规范它,而是看不同的作者的不同作品。尤其翻译村上春树,我希望没有自我的色彩,就像煮咖啡的白开水,不要有任何自己的味道。村上春树刚好是特别重视文体的作者,这是他的一大特色。他的小说中有很多讲究的细节,比方说遇到数字的时候,他很多情况下会用阿拉伯数字,日文中也有中文数字,但是村上是比较多用到阿拉伯数字的作家。那我就在那个地方原原本本地用阿拉伯数字。日文比较温婉和阴柔,而中文(男性作者写的)就比较阳刚,而且中国人个性干脆,日本人相对含蓄,喜欢挖掘细节。我认为我们欣赏外国文学的时候,要忘记自己的特性。

三联生活周刊:小说中有对《平家物语》的引用,在这本书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赖明珠:《平家物语》是一个符号,代表日本古典文学之美。上次他在《海边的卡夫卡》提到《源氏物语》,而之前村上是不怎么提日本文学的,作品里都是西方的小说和音乐的名称。似乎是人年轻时刻意排斥自己的文化传统,但现在他年龄大了,回头看到日本文化里的精粹。小皇帝的故事很可怜啊。《平家物语》也是反战的,里面讲的是一种无常观,日本人常常会意识到死亡这件事情,他们对生死和对人生的观念,都是从“无常”这里来的。

三联生活周刊:读者应该如何看这部小说里有违社会常识的价值观?

赖明珠:他的小说不像文字那么浅显的,这也是有些读者觉得不能完全明白的原因。青豆做的那些事情,在社会制度中也许是无法允许的,但是以武侠小说的角度看,江湖自有善恶基准,不一定是法律的基准。这个故事传达出一些信息,提醒读者人性是怎样的。女孩子所面临的危险性,如何保护自己,它鼓励这种精神,但也为男性解释,某方面来讲,男性天生就存在这种暴力性。他也为朝鲜人解释,为战争受难者解释,总的来说,他是朝向超越国家和民族的正义的。

三联生活周刊:以你对日本当代文学的了解,村上描述的深绘里获奖的过程,比如要穿凸现身材曲线的衣服去领奖,并屡次强调她的17岁的年龄是卖点,是不是在讽刺近年日本一些文学奖项谄媚大众的倾向?

赖明珠:我倒不觉得一定是这样。早在《遇见100%的女孩》中,他就写过一个短篇叫做《唐古利烧饼的盛衰》(又译《尖角酥盛衰记》,林少华/译),评审没有办法决定哪些算是真正的尖角酥,就让乌鸦去吃,如果乌鸦吃,就是好的,如果乌鸦不吃,那就被判定不是真正的尖角酥。乌鸦还是瞎眼的,这篇就在讽刺文学奖评审。他以前得群像新人奖的时候,被提名芥川奖候选好几次,但有人对他有存疑,觉得到底是大众文学还是纯文学。村上对很多体制的标准和规则都不是很赞同,他也一直不断地在打破陈规,努力去除一些界限。■

(文 / 苌苌) 1Q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