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州之玉
作者:王星( 东汉“宜子孙”玉璧正面
(通高20.5厘米)
1.顶部细部: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广雅》载“无角曰螭龙”。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螭纹在战国时期楚文化器物上已出现,后影响到北方地区,大量运用于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做衔牌状,或做穿环状,或做卷书状。螭纹玉璧大量出现于汉代。此时螭龙由战国的侧首侧视转为正面正视形,四足由身下一侧行走状转化为置身两侧各两足呈伏地爬行状,由张牙舞爪向合口形发展。
2.玉璧左上细部:玉器专家郭斯克指出:此处当为熊纹。头部为侧面,一爪抬起,体上有毛,胸部似有哺乳动物特征。熊作为辟邪的象征在东汉并不少见,但出现在玉璧之上却并不常见。
3.玉璧内环:这种密集成排排列的小乳钉状纹饰被称为“谷纹”。关于谷纹的象征意味有多种说法,有说是谷牙之像,故称谷纹,取“谷可养生”之意。谷纹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战国谷纹似漩涡,抚摸时有尖硬感,而且排列紧密。汉代谷纹小而圆,凸起较高,而且排列较稀疏。
)
待山东青州博物馆的新馆建成,龙兴寺佛教造像将留在原址,另成立“龙兴寺佛教艺术博物馆”。不过,这并不会影响有“小大博物馆”之称的青州博物馆的馆藏等级。相反,对于馆藏的其他珍品来说,这或许还是好事,毕竟它们的光彩已经被太经常地湮没在龙兴寺佛造像之后。
1991年定级时,青州博物馆确认藏有国家一级文物32件,而这早在1996年龙兴寺遗址发掘之前。青州博物馆中的很多珍品并无显赫的标牌,与它们相逢,大多是在无意之间。初入青州博物馆,是在一个飘着细雨的清晨。也许是因为下雨,博物馆大门两侧的栏台上有些冷清。正对大门的台阶下分立着一对石狮,这对石狮原安放于青州市内衡王府门前,高2.65米,据说比天安门前的石狮还高20厘米。在青州博物馆,与石狮并誉“一绝”的是一对同出于衡王府的铁鹤。铁鹤双足立于龟背之上,重约3吨,高4.2米,由胸部所铸铭文可知,分别于万历十二年和十五年由衡王的下属和妃嫔出资铸造。进入博物馆内院,就能看到这对经常被用来与颐和园中的铁鹤相比拟而且还高出很多的铁鹤。
1984年修建时,相对于市中心更老的老馆,这里曾被称为青州博物馆新馆。十几年后,仿古重檐屋顶上的琉璃瓦仍带着金色,但馆内设施已不可避免地略显老旧。屋外飘着冬雨,屋内暖气若有若无,加之更新的新馆营造在即,此处的展厅益发多了临时过渡的氛围。全国独一无二的赵秉忠《状元卷》,仇英临摹的《清明上河图》,罕见的“齐法化”刀币范,这些珍品在博物馆内的标牌甚至不如门外纪念品商店打出的仿制品广告醒目。倘若没有导游指点,找到它们颇需要些耐心与眼力。不过,毕竟是镇馆之宝。在玉器展厅里,一块玉璧显赫地立于中心位置,这就是东汉“宜子孙”璧。
在青州博物馆的资料上,有关这块玉璧的介绍是:1982年自青州马家冢子村汉墓出土,质地为和阗玉;通高20.5厘米,重375克;圆形出廓,高5.4厘米,其上镂雕双龙纽,纽中央镌刻篆书“宜子孙”三字;玉璧外径15.5厘米,内径2.6厘米,中部有凸起圆环,环与外廓间交互浅浮雕蟠螭、夔龙等纹饰与乳钉共8组;环与内孔间雕乳钉158个,背面与正面同,乳钉减为118个。
所谓“出廓”,是指在玉璧的圆廓之外带有装饰。根据玉器专家古方的《汉代玉器的分期及有关问题的探讨》:“西汉前期的附饰位于璧的外缘左右或上下部位,纹饰为对称的凤鸟或卷云纹;从西汉中期开始,附饰主要位于璧外缘上方,这一时期的附饰整体形状较高,略呈塔状,透雕的双螭呈挺立状,螭首相背;东汉时期的附饰较矮,整体较宽,略呈梯状,透雕的双螭做曲身舞爪状,螭首相对,或衔环,或雕出‘宜子孙’等吉祥语。”
( 东汉“宜子孙”玉璧反面
(通高20.5厘米)
1.玉璧中上部细部:再次出现的熊纹。两爪抬起,腹部似有哺乳动物特征。
2.玉璧右上部细部:夔龙纹。《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玉器上最早出现的龙纹就是夔龙纹,简称“夔纹”,始于商、周,线条比青铜器上的要柔和一些。
3.玉璧左上部细部:蟠螭纹。与汉早期相比,东汉时期的蟠螭纹更加柔美,身躯的“S”线更趋圆滑,龙角和卷尾也变化出更多曲线,与云形装饰纹交错。
4.玉璧中下部细部:螭虎纹。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和龙纹非常接近,故又有“螭虎龙”之称。若就细部而言,螭虎纹头和爪已不大像龙,而更多吸取了走兽的形象,身躯亦不刻鳞甲。
)
带有文字的所谓“文字璧”保留至今的颇为少见。目前藏于博物馆之中的有故宫“益寿”、“长乐”二璧,咸阳博物馆“延年”残璧等为数不多的几块。对于考古研究价值而言,有准确出土地点的文物远高于源出不明的。在这一点上,青州的“宜子孙”璧又堪称第一:这是我国第一块出土的文字璧,正是它首次为这一类型玉器的断代提供了考古依据。1984年,扬州老虎墩东汉墓也出土了一块“宜子孙”璧,但尺寸与玉质均逊一筹。
事实上,青州“宜子孙”璧的出土早于1982年。在青州博物馆后来整理撰写的发掘报告中,“宜子孙”璧的出处是有些耐人寻味的“征集”,报告的开篇更详细写明:“1981年,当地群众取土时出土‘宜子孙’玉璧而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1982年3月,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该墓现场调查,建议由青州市博物馆进行清理。青州市博物馆于1982年12月开始发掘,1983年1月结束。”
( 战国玉剑璏
(长2.3厘米,高15厘米,厚1.5厘米)
剑璏在几种剑饰中占的比例最大,嵌于剑鞘中央,正视为长方形,其上雕琢云纹、兽面纹、螭虎纹等纹饰。底下有一方框,便于革带穿过,可固定剑于腰带上。此玉剑璏亦出土于西辛战国古墓,玉质精美,形体之大十分罕见。
)
“当地老百姓都从墓里扒砖取土,那块‘千秋万代’空心砖还是我从一个鸡窝里找回来的呢。”前青州博物馆馆长、当年主持了马家冢子汉墓发掘工作的夏名采对我回忆道。具体到“宜子孙”璧的“取土出土”过程,夏名采介绍道:“那家人姓储,玉璧是他扒砖时发现的。他觉得好看,拿回家挂在窗户上。家里小孩觉得好玩,又摘下来拖着到处跑。村里人看见了,我们才知道有这处墓地。”至于为何迟至12月才开始发掘,“我记得很清楚,是腊月初八开始、腊月三十结束的。主要是因为地面封土还很高,为避免出现坍塌才选择了封冻季节。那时天气很冷,过一夜土地就都冻上了。我们怕留在原地的文物被冻住,每天晚上都要用麦秸把地面盖上保温。发掘过这么多墓地,这么做还是唯一一次。”
坟墓打开,里面的状况混乱得宛若犯罪现场,在东、西、北三个方向各发现一个盗洞。所幸墓室的结构以及遗留下来的器物还足以让专家们判别这是一座东汉大型多室砖墓。根据在西侧盗洞外发现的骨架与北宋钱币,发掘人员判断此墓早在北宋就已被盗。“宜子孙”璧这样精美的玉器为何能得以幸免,据分析是因为当时的盗墓者更偏好大型的金银或青铜器皿。“宜子孙”璧的原始位置最终被定位于墓地的后室。依照东汉传统,后室当为棺椁所在之处。虽然发掘时此处连棺床都已被破坏,墓主人更是尸骨无存,但遗存的一些玉器似乎足以证明“宜子孙”璧原本属于这里。除7块圆形无廓玉璧外,后室还发现一块带有“为福”字样的玉璧。“为福”璧玉质同“宜子孙”璧,也有出廓镂雕,但整体形体较小且已残破。另外可以作为附证的是:据“宜子孙”璧最初发现人称,他当时也确实是在后室一带“扒砖取土”的。
( 战国玉人
(高5厘米,宽1.5~1.6厘米)
1996年7月12日,青州市高柳镇东水渠村村民在挖蔬菜大棚时发现两个陶盒,内装玉人8件,分为两个陶盒盛放。每个陶盒各盛放4件,分别为二男二女。具体排列方式为每件玉人各占陶盒的一个角、男女成对角放置。头向外脚向内,女为仰面式,男为覆面式放置。男性皆头戴平顶型发饰,有带系于颌下,带子两端交叉状搭于胸前;女性头上无发饰,呈散发披发状,发丝清晰可数,头发披散至腰际。玉人皆头部丰腴,脖颈粗短。身体肥胖,四肢略短,上肢比下肢细瘦,双手臂在腹部抱拢,并呈半握状。有说这组玉人应是祭祀用品,其意在以玉的灵气求子孙繁衍。此说是否可信仍有待考证,这套玉人至今仍是青州博物馆中最具神秘色彩的藏品之一。
)
无论是就玉质、尺寸、工艺哪方面而论,“宜子孙”璧至今都堪称国内罕见的珍品。由此也不难想象那位倒霉的墓主当年必定也该是大富大贵。同属后室出土的19片孔洞内带铜锈的玉衣片为揣测墓主的身份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载:“大贵人、长公主铜缕。”按照这种规制,享有铜缕玉衣的墓主理当为大贵人或长公主级别。结合墓中其他器物,再考虑到史载东汉时期北海国国都剧县正是在马家冢子附近,夏名采率领的发掘队提出:墓主当是东汉中晚期北海国某位重要王室成员。
自2002年UNESCO在西安召开“丝绸之路研讨会”,青州博物馆代表首次提出“青州是古丝绸之路源头”一说后,包括“宜子孙”璧在内的这批出土玉器便又多了一层价值。根据专家分析:“这批玉器大部分均系软玉,其中大部分属青玉,白玉较少……这几种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2004年春天,青州市东高镇西辛村田齐王陵分布区域发现大型战国墓,墓中出土的10块玉璧中又有8块判别为产自新疆。这些玉器的发现似乎都印证了《管子》中关于当年青州地区对新疆玉石有广泛而强烈的要求的记载。与此相对,在《玉海·急就篇》也找到这样的词句:“齐国给献素锦帛,飞龙凤凰相追逐。”历史上青州曾经长期为北方重镇,而且这一地区确有养蚕造丝的传统,晋代高僧法显东归时曾在此地登陆仿佛也可证实此地存在一条与西方相通的海路。青州从来不乏带有鲜明西域色彩的出土文物。最著名的如龙兴寺出土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左肩上的三个胡人像,饶富趣味的如1971年青州城南出土的北齐线刻人像中的商贸洽谈图,青州西辛村战国齐王墓出土的两个列瓣银豆盒从造型看也似乎源于近东埃兰文明。
( 战国玉剑首
(高8.7厘米,宽5.2厘米,厚1.9厘米)
玉剑饰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至汉代达到极盛,历史上是一种代表贵族身份的宝物。一般由4件组成:剑璏、剑格、剑首和剑珌。饰于剑首的称为玉剑首。此玉剑首为2004年底青州东高镇西辛战国古墓出土。雕琢精细,使用了线刻、浅浮雕、高浮雕等几种技术。玉剑首顶部的鸟已近圆雕。西辛战国古墓规模巨大,是迄今为止山东发掘的同类墓葬中最大的一座,但盗洞的数量也令人惊讶。由墓葬所在地分析,墓主的身份可能是齐国的贵族甚或是齐王室成员。 )
无论丝绸之路东端最终究竟确定在何地,这场争论无疑会给“宜子孙”璧增加另一番故事。1991年,“宜子孙”璧被盗,虽后被追回,但自此出于安全目的在展厅里只公开展出仿制品。这一盗窃案当年也曾沸沸扬扬,以致几乎成为说起“宜子孙”璧人们唯一能想起的故事。其实,即便没有这段戏剧化的插曲,无论是从仍旧成谜的墓主身份乃至玉料来源来看,“宜子孙”璧从来都不缺乏故事。蟠螭纹据说有辟邪之用,然而历史上为蟠螭纹所环绕的著名玉璧们却很少避得了诸般纠纷。也许,这就是名璧的命运。■
(文 / 王星) 考古文物博物馆战国青州博物馆青州玉剑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