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总动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杰里米·戴勒、艾伦·凯恩作品《民间档案》
)
89件作品完整展示了英国30年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
春节前,“未来总动员: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3年前“余震”带来12位英国当代艺术家,今年41位艺术家被动员到了中国。他们中12人是特纳奖得主,21位曾获特纳奖提名,任何一个名字——达明安·赫斯特、安尼施·卡普尔、莫娜·哈透姆、史蒂夫·麦奎因、彼得·多伊格、莎拉·卢卡斯、查普曼兄弟、格雷森·佩里、沃夫冈·提尔门斯、吉尔伯特和乔治、道格拉斯·戈登、2009年特纳奖新科得主理查德·赖特……在艺术青年听来都如雷贯耳。
“未来总动员”共展出89件绘画、雕塑、纸上、摄影、装置和影像作品,用本次展览策展人、英国文化协会视觉艺术部官员艾玛·威廉姆斯(Emma Williams)的话说:“是英国文化协会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展览。”艾玛·威廉姆斯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这89件艺术品是从英国文化协会的8500余件藏品中挑选出来的。“我们的艺术小组在筛选藏品时,最初只想挑选1990年以来的作品,后来把作品的创作年限扩展到30年。展品中最早的作品是吉尔伯特和乔治组合在1980年创作的《精神压抑》,最近的是丽贝卡·沃伦创作于2009年的钢铁雕塑《钢板和小绒球》。老作品和新作品放在一起,完整地展示了英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同时见证了英国社会的变化。”
30年来,英国当代艺术承担了诸多社会含义和作用,在英国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79年,英国政权交叠,撒切尔夫人上台,带领英国创造了经济奇迹,社会呈现出乐观情绪,艺术家们也开始新的尝试。英国知名艺术史学家、评论家西蒙·格兰特(Simon Grant)在接受采访中对本刊记者说:“比如理查德·迪肯在1982年的作品《男孩和女孩》是麻布和胶合板组成的形状集合,比尔·伍德罗在1983年创作《远道来的信息》时索性用一块旧汽车引擎罩做了‘画布’。他们以及托尼·克拉格等艺术家的作品就是所谓的‘新雕塑’。‘新雕塑’避开了艺术对作品材料的严格限制,既积极尝试使用多种材料,又将某些社会含义注入到作品中。整个80年代是炫耀性消费的‘自我’10年,充斥着‘大哥大’、新浪漫主义音乐和不断增加的财富,到80年代末社会开始低迷不振,有评论家在谈到‘新雕塑’一代时所说的‘繁荣发展的异国风情和反常骇人的幽默表达’就暗示了这些问题。”
新一代艺术家崛起了,他们富有开创精神,雄心勃勃,形成了紧密的圈子,被称作“青年英国艺术家”(YBA)。“未来总动员”展出了YBA代表艺术家的作品。1988年,达明安·赫斯特在伦敦一座仓库举办了一个划时代的展览,名叫“冰冻”。西蒙·格兰特认为,“冰冻”艺术展集中表现了新艺术家们“自己组织”的审美观,影响波及全世界,达明安·赫斯特因此被誉为当代艺术的旗手。“新一代艺术家整体走上了一条更具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道路,作品充满自信,活跃而富有思想,具有挑战性,往往令人震惊。比如莎拉·卢卡斯《自画像系列》中的《人类厕所》、《自画像与煎鸡蛋》,有人抨击它们充满肮脏淫秽、香烟、酒精和挑逗性的性隐喻,也有人赞扬她抨击了一个确信无疑而又讳莫如深的艺术世界。”
( 马克·渥林格作品《皇家爱斯科赛马会》
)
这期间,英国艺术界发生了几件标志性事件:1984年,查尔斯·萨奇开了画廊,同年特纳奖创设。1999年,伦敦最具象征意味的公共活动空间特拉法加广场上的第四柱变成当代艺术的展台,柱基上不定期展示当代艺术家的雕塑,“未来总动员”中的艺术家马克·渥林格的作品就曾登上第四柱。2000年,英国第一个专门展示现当代艺术的公共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开放。2001年,英国公共美术馆和博物馆实行免门票政策。2003年首届弗雷兹艺术品交易会开幕……这一切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艺术中心不仅仅限于伦敦,北部的格拉斯哥、曼彻斯特也成为新兴的艺术重镇,吸引了各国艺术家。据《艺术评论》最新发布的“2009世界当代艺术权力百强榜”,英国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而90年代中期,当代艺术品市场因经济衰退几近崩溃,很多商业画廊倒闭,羽翼已经丰满的YBA们成为艺术品市场的救星,开始在英国艺术界呼风唤雨。他们又是角逐特纳奖的主角,对媒体和公众有了重要的影响。“所有因素综合在一起,当代艺术前所未有地拥有了大量观众,这些观众之前对视觉艺术并无体验或了解。换句话说,当代艺术不再仅限于少数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变得平易亲切,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主流活动。”英国文化协会视觉艺术部总监安德烈娅·罗斯(Andrea Rose)对本刊记者说。
( 理查德·迪肯作品《男孩和女孩》
)
完全迥异于官方定位的英国形象
“未来总动员”在上海的展出将持续到3月中旬,之后前往中国其他城市巡展。“未来总动员”是英国参与2010上海世博会的重要项目,很自然带有宣传功能。展览海报上有安德烈娅·罗斯的一句话,这些艺术品“承载着英国艺术的成就,展现到世界不同的地方……以最快及最佳的途径向世界展示英国创新意念及成就”。
( 比尔·伍德罗作品《远道来的信息》
)
其实,“未来总动员”展示的是完全迥异于官方定位的英国形象。
从比尔·伍德罗1983年的“新雕塑”《远道来的信息》中可以看到,一个车盖被切割开,上面附着的对讲机、长焦相机和一颗子弹制造出恐怖和监视的氛围。这是1982年马岛战争以及英国媒体上海量战争报道给他的影响。今天再看,黄色的车盖像阿富汗和伊拉克沙漠。伍德罗还把引擎盖临时变成了画布,画布上粗糙的切口刻画出住宅建筑平面图,直面了当代社会传达消费至上主义令人不舒服之处。这种不舒服,在基思·考温垂的纸上作品《伦敦二区地产》中也能体会得到。
( 莎拉·卢卡斯作品《自画像与煎鸡蛋》
)
西蒙·格兰特提到了艺术家吉莉安·韦英对英国社会中个体的关注。创作系列作品《能说出你真实想法的标语,而不是让你言不由衷的标语》时,她随机选择过往行人,请他们在纸上写下想法并举起这张纸让她拍下来。她试图让拍摄对象积极参与进来,向社会陈规和假态提出挑战。“未来总动员”选了其中一幅:非洲裔英国人举着他写有“英国能够安然度过这个低迷时期吗?”的纸片。西蒙评论说,韦英为个人提供了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构建出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忧虑、言语和行为。
民生美术馆二楼展厅里,4个带轮子的航空箱上摆放着4台录像装置,不停地播放皇家爱斯科赛马会的录像:皇家马车队进入绿草茵茵的赛场。这是马克·渥林格的影像作品《皇家爱斯科赛马会》。4台监视器的画面显示的是4天的赛马会,时间不同,女王和王室成员的服饰有变化,但女王冰冷的微笑、刻板的卷发、微倾的头、戴着手套的挥手,爱丁堡公爵举起大礼帽,开始演奏国歌,这一套却在重复,几乎分辨不出每一天的区别,已被制度化。4台机器发出的声音是BBC主持人的现场解说,音调、频率不一样,解说词近乎一致,混在一起仿佛胡言乱语。君主制、赛马都是英国的传统,传统是社会的黏合剂,渥林格认为在英国,人们对传统、等级制度有惊人的服从。这件作品创作于1994年,这一年英国女王和查尔斯王子开始纳税,白金汉宫才对公众开放。而赛马在英国是与阶级、血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渥林格深受英国左翼思想传统的影响,借赛马隐喻了英国对阶级、等级的狂热,对20世纪末的英国人身份、传统、礼节和社会体系做了一次幽默的讽刺。
( 杰里米·戴勒、艾伦·凯恩作品《民间档案》
)
“我问自己:‘什么是英国人?’‘我们会为这一身份做什么?’杰里米·戴勒和我选择的民间艺术品正是给自己的答案。”艾伦·凯恩(Alan Kane)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穿V领毛衣、卡其布裤子和商务皮鞋的凯恩气质温和,像英国最普通的那种中产阶级家庭男主人,平日在公司兢兢业业上班,周末弄弄园艺,或带上老婆孩子去山上漫步。他和搭档杰里米·戴勒(Jeremy Deller)的《民间档案》是“未来总动员”展览上最大的一件作品,它包括两位艺术家收集的250件民间艺术品,占据了整间展厅。
凯恩说:“《民间档案》的创作初衷缘于我和戴勒的一次对话。1997年,政府决定修建千年穹顶,在里面展出英国最精华的东西。但官方机构、媒体认为最好的并非我们认为最好的。他们认为最好的是能够体现出制造业、商业成就的东西,而且政府呈现的方式非常老套、陈旧、机械。我们想,我们来做一个民间博览会,不是官方的那种,把我们认为最好的展示出来。”凯恩和戴勒用7年时间搜集了五花八门的民间艺术品:英国各地稀奇古怪庆典的纪念品、录像、照片;政治旗帜;某社区居民送给104岁去世的老妇的香烟造型花圈,死者抽烟史近90年;骷髅摩托车头盔;比萨饼招牌;监狱囚犯的绘画;绘有无上装酒吧女郎倒啤酒的水彩画;丝毫不像却一眼就能认出是迈克尔·杰克逊的稻草人和“辛普森一家”画像;英格兰南部小镇的男人背燃烧桶比赛的录像;乡村牧师改造的摩托灵柩车,它能让摩托车爱好者死后狂飙抵达墓地……“这些民间艺术品是不是‘当代艺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充满生命力,是英国特征、精神的一部分。”戴勒也说过同样意味的话:“广大公众跳动着喷发创造性的心。”
( 内森·克雷作品《伪装的巴伊拉克勒清真寺》
)
档案中有条男式摔跤短裤,用白色厚亚麻布做成,上面手工绣着雅致花朵,坎布里亚乡间的男人们穿着它参加嘉年华上的摔跤比赛。嘉年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87年,它和短裤被社会学学者视为民俗文化的典型例子。看到短裤,忍不住一笑,想象着穿它的男人与既有的英国绅士、帝国军人形象大相径庭。正如一条评论所说:“电视上的硬汉不会穿着玫瑰图案的短裤死去,但对这个小地方的摔跤爱好者来说,完全说得通。”■
没有围墙的艺术馆
( 杰里米·戴勒、艾伦·凯恩作品《民间档案》 )
——专访英国文化协会视觉艺术部官员艾玛·威廉姆斯
三联生活周刊:英国文化协会选择藏品的标准是什么?
( 丽贝卡·沃伦作品《钢板和小绒球》
)
艾玛:英国文化协会从1935年开始搜罗世界各地的英国艺术作品,迄今已藏有1600个艺术家的8500余件作品,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公共收藏之一。我们倾向于收藏艺术家早期的作品,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艺术家早期的创作更有活力;二是相比晚期的、成名后的作品,艺术家早期作品便宜很多。我们的收藏经费极其有限,每年只有10万英镑。成名艺术家动辄百万英镑的作品,我们是买不起的。所以我们会持续地关注年轻艺术家,拓展收藏领域的同时也保证了藏品的新鲜。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敏锐地捕捉到新媒体对艺术创作的影响,1994年收藏了世界上第一件录像装置作品——道格拉斯·戈登的《10 ms-1》。
此外,还要考虑藏品的可用性,也就是说它在世界各地巡展的可能性有多大。英国文化协会每年定期精选不同作品在世界各地巡回展览,这就要特别注重它们是否容易保存、包装和运输。作品的尺寸是决定是否收藏它的重要因素。比如《民间档案》是件非常大的作品,全部包装起来需要29个箱子,所以包装和运输的费用也是必须考虑的。
( 吉尔伯特、乔治作品《精神压抑》
)
三联生活周刊:8500多件藏品平时放在哪里?
艾玛:英国文化协会的艺术藏品没有挂在某个永久性的艺术馆,因此文化协会被称作“没有围墙的艺术馆”。这些藏品大部分租借给画廊、艺术机构、英国文化协会在全球的109个分支机构做展览。每年文化协会要在全世界做20个展览。我们只在英国有两个仓库,其中一个专门收藏纸上作品,它们都没有装框,以便于保存。
( 彼得·多伊格作品《山屋》
)
三联生活周刊:“未来总动员”很容易给人一个印象:这是一个大牌艺术家的集合?
艾玛:在收藏这些作品的时候,艺术家和作品并没有名气。我们2002年买下理查德·赖特的作品时,谁能想到有一天他会得特纳奖呢?收藏的时候,我们不会追踪某几位正处于潮头的艺术家,很可能过了几年就没人知道他了,他的风险更大。
( 艾玛·威廉姆斯 )
三联生活周刊:当代艺术品市场已有泡沫存在,文化协会的收藏策略有没有发生变化?
艾玛:推广优秀艺术家和作品的宗旨始终未变,只是眼光变了。当代艺术产生新的风格和形式,涉及新的媒体,会影响我们的收藏风格和形式。比如一件装置作品《保存美丽》,我们没有具体的收藏形式,只是一个收藏观念:每次展览前我们会买新鲜的切花,让花在展览过程中慢慢凋零。这件作品对我们来说,是观念上的巨大改变和更新。我们就是要不断突破传统的收藏观念。■
《山屋》
彼得·多伊格,布面油画
多伊格1959年出生于爱丁堡,2岁随父母移居特立尼达,后来又去了加拿大。17岁,多伊格做了天然气钻井工。他不想一辈子做个无知的人,于是回到伦敦学习艺术。他是一个伟大的收藏家,把童年记忆中的片段、影像搜集起来,拼在一块画板上。他的绘画几乎反映的都是“旅途”和“回归”,呈现在画布上的是回忆和梦境,虽然回忆与梦境和现实已经有了出入。
《山屋》有分散的焦点和跳跃的视角,站在朦胧的画面前方,仿佛坐在一辆朝着天际飞驰的汽车里,景象扑面而来映入风挡玻璃。巨大竖条状的道路消失在画面上部的1/3处,看上去很恐怖,和房屋形成鲜明的对比。小房子、松树似乎用蛋糕和糖霜做成,是多伊格情感的标识物。
多伊格1994年获特纳奖提名,1995~2000年任泰特画廊理事。2007年,他的风景画《白色独木舟》在苏富比拍出570万英镑,创下欧洲在世艺术家绘画拍卖最高价纪录。他住回特立尼达,将工作室设在西班牙一个码头上废弃的朗姆酒厂里。他仍在不断旅行,逃离了名望和伦敦艺术圈的压力。
《精神压抑》
吉尔伯特和乔治,混合材料
吉尔伯特和乔治组合的标志性作品是系列裸体照片肖像,两个中规中矩的中年男人勾肩搭背正面冲你站着,比例比真人还大,相当有冲击力。吉尔伯特说,他们是要拷问社会的接受程度,要质疑社会对“两个男人,且裸体”的偏见。
《精神压抑》是吉尔伯特和乔治对黑暗、畸形生长的比喻,体现了他们对死亡和衰退的思考。浓重的黄色背景上是一棵无叶树的黑色轮廓,向天空伸出扭曲的枝爪,制造出彩色玻璃窗的效果。这棵树长在伦敦芬斯伯利圆形广场,树上粗制的牌子简述了它的历史,它是日本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赔偿赠予的礼物。《精神压抑》完成不久,树就死亡了并被挖走。黄色和黑色一起使用让人联想到危险,预见了充满恐惧的时代即将到来,它警告:恐惧的环境将钳制精神和灵魂。
吉尔伯特与乔治分别出生于1942、1943年,相识于圣马丁艺术学校,此后结为生活中和艺术上的伙伴。他们一直穿着相互匹配的衣服,从不轻易远离他们在东伦敦富尔尼耶大街的住所,每天的同一时间在同一个咖啡馆就餐,整体统一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固定下来。
(文 / 李孟苏) 上海展览当代艺术吉尔伯特艺术未来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