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股指期货

作者:邢海洋

静待股指期货0

股指期货开户,冷清虽在情理之中,但投资者冷静还是有点过头——第一天开户20余人,首周400余人。面对一套考题、交易经验和50万元的门槛,喧嚣了3年多的市场似泄了气,没有了参与的热情。连一贯随传言而蠢蠢欲动的期货概念股和券商股也“见光死”。

海外市场的经验,股指期货推出前,出于掌控新品种的目的,机构大户开始收集指数成分股,市场因此会持续上涨。可截至2月底,A股却未对股指期货提供哪怕是象征性的“溢价”:1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市场高开近百点,但当天便完成了价格回归,自此指数再也没有回到过那个因股指期货而开出的3300点。那些“见光死”的股指期货概念,如中国中期、美尔雅和中大股份跌幅均大于同期的指数。

3年持续的预热,积聚起来的能量何以在一天内即耗散完毕?答案也只有在机构大户对股指期货的态度中寻找。此前,管理层多次释放衍生品的风险警示,并把股指期货开市初期的核心任务锁定在控制和防范风险上。这一思路下,《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成了股指期货的一道防火墙,尤其是50万元资金的门槛把绝大多数投资者挡在门外。全国A股账户超过1.3亿,可其中只有139万个账户符合股指期货的资金要求。相对的,创业板开户的时候对投资者的要求只局限在“股龄”,符合要求的多达9000万。如此悬殊的对比,也就不难理解股指期货类似私人俱乐部的性质。这样小的范围内,都是精明人,玩的又是零和游戏,几乎很难赚到“傻钱”。无法一上来就操控市场,没有“小鱼”可吃,“大鱼”对其股指期货的兴趣自然要下降。有人说,50万元的门槛难不住真正渴望参与的投资者,他们自可借钱开户。但沪深300合约的价值动辄百万,即使按最低的保证金比例,交易一手也需十余万元的资金,最后还是无法参与进来。

去年全年商品期货成交额突破了百万亿元,而新股申购动辄聚集上万亿资金,炒房大军更是整麻袋地搬运资金。如果说是资金的门槛限制了某个投资品的发展,未免犯下常识性错误。资金之外,股指期货的遇冷还有着更多的因素。还记得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黄金期货第一天的行情么?开市价整整比国际金价高出了10%,显示出了我们这个热情有余的投资界对待新事物的一贯态度。可惜,多方悉数失算,空方只要从海外买来金条,就把多方的“狂热溢价”收入囊中。股指期货就是这样让你不得不冷静的工具。此前的黄金期货,个人投资者是没有实物交割资格的,买卖了一手黄金,交易成本虽然很低,交割日前却不得不平仓,永远没有实物交割的机会。个人投资者无权交割,就为机构大户创造了操纵的机会,而钢铁、小麦等工业品和农产品体量庞大,更非个人交易者能够搬运,留下市场操控的隐患。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却不同,其合约本身便是一笔金钱,人人得以参与交割。机构若要操纵,需撬动的是整个股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今年可谓是A股市场的创新之年。每一项创新带来的都是市场的进一步成熟,成熟意味着估值更合理,投资者更理性。年初的新股破发,不妨看做一个开端,股指期货则是第二个。被誉为“金融期货之父”的利奥·梅拉梅德把股指期货比喻为“会抓老鼠的好猫”,其杠杆效应对判断正确的投资者有着优厚的“奖励”。从金融市场的历史上看,被动式投资即指数化投资有业绩好、容易判断的优势。美国晨星资讯公司统计,1985年至2005年20年里的龟兔长跑,结果显示美国共同基金的年平均收益水平只有3.9%,而标准普尔500指数同期增长率为11.9%,也即是七成以上的兔子被乌龟战胜。实际上,通过股指期货,乌龟还可以放大收益水平。有这一个奖励长期投资者的工具,更多的人会加入到被动投资中,短线投机者将日渐式微,股价波动也将减少。其实,即使没有对长线投资者的奖励,仅凭杠杆效应,投机者也会被这一以小搏大的工具吸引过来,不必再和庄家大户捉迷藏,火中取栗。

不过,在股指期货真正成为市场投机情绪的主要释放渠道前,投机性需求仍在传统的格局中寻找获利空间。以至于近期市场持续出现的仍是大盘弱、个股活;蓝筹股弱、题材股强的特征。股指期货开市交易,金融衍生品诞生这一渐行渐近的历史性时刻似乎被投资者刻意忘却了。自然,这也是管理层乐见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正是为此而定。

商品期货的经验,一个重要的工农业原材料从上市到被认知到交易放量,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品种往往需要半年的时间。而股指期货有了股票指数的背景,被投资者认知的速度要快得多。我们这里的股指期货行情很可能和海外不同,不是在开市前,而是要等到品种上市才开始。■(文 / 邢海洋) 股指静待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