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包袱

作者:袁越

据媒体报道,巴西著名球星卡卡患有腹股沟疝,严重影响了他的竞技状态。腹股沟疝指的是腹腔内的脏器离开原来的部位,通过腹股沟的缺损露出腹腔,患者大部分为男性。中医认为“疝气”是体质虚弱或者中气不足导致的气血不畅,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腹腔为什么会有缺损,以及缺损为什么大都发生在腹股沟处。现代医学则认为,疝气的成因只有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去分析才能解释清楚。

原来,地球上所有的陆生动物全都来自远古时期的鱼类,鱼类的生殖腺位于胸腔内靠近心脏的地方,但陆生动物不能这样,因为精子的生产过程必须恒温,所以哺乳动物的睾丸便转移到了体外,依靠阴囊的收缩来调节温度。问题在于,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延续了鱼类的模式,生殖腺依然在胸腔内开始发育,然后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从胸口一点点向下移动,最终从腹股沟的开口处移出腹腔,掉入阴囊。如此大范围的移动使得男性的腹股沟处成为腹腔的一个最薄弱的环节,稍不留神就会形成腹股沟疝。

不光是疝气,人类的很多看似奇怪的特征都能从进化论中得到很好的解释,比如,静脉曲张是怎么回事?人为什么那么容易发胖?膝盖为什么如此脆弱?人为什么会打嗝?这些问题都能从一本名为《你是怎么来的》(Your Inner Fish)的科普书中找到答案。这本畅销书的作者是芝加哥大学古生物学家尼尔·舒宾(Neil Shubin),他试图引导读者从进化的角度看待人体的生理特征。人类之所以在很多地方显得不那么完美,就是因为我们背上了历史的包袱。

远的不说,再拿运动员举个例子。运动离不开跑步,跑步离不开跑鞋,但你有没有想过,人类跑了几百万年,但现代意义上的跑鞋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制造出来。换句话说,人类在其漫长的进化史当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光着脚在跑,人的身体是否学会了适应跑鞋?事实上,不少人相信跑鞋有害健康,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赤足跑步。他们举例说,跑鞋的制造技术越来越高超,但因跑步而受伤的人数比例一直降不下来,说明跑鞋本身是有害的。

不过,南非运动生理学博士罗斯·塔克(Ross Tucker)认为这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70年代跑步健身还没有深入人心,经常跑步的都是本身就热爱运动的人。但现在很多胖子也加入了跑步的队伍,即使他们穿上了高科技的跑鞋,受伤概率也很可能居高不下,这并不能说明跑鞋有害,还需要更加严格的科学证据。

可惜的是,科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严重滞后,既没有足够多的证据证明赤足跑步是否真的有益,也没有足够多的证据证明跑鞋是否真的有害。今年1月28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刊登了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丹尼尔·李伯曼(Daniel Lieberman)撰写的一篇论文,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两种跑步方式的真正区别在哪里。原来,跑步者脚掌着地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前脚掌着地、脚后跟着地和全脚掌着地。李伯曼教授研究了生来赤足和生来穿鞋的长跑运动员的跑步方式,发现绝大多数天生习惯赤足跑步的人都是前脚掌着地,而习惯穿鞋跑步的运动员则大都采用脚后跟着地的方式,因为现代跑鞋的后端往往做得很厚,填充了大量弹性材料,这种设计鼓励了脚后跟着地的跑步方式。

李伯曼教授还分析了两种方式对腿骨的冲力,发现前脚掌着地的赤足者甚至比脚后跟着地的穿鞋者更安全,后者对身体的冲击力是前者的3倍。如果脚后跟着地的跑步者再不穿鞋的话,其对身体的冲击力更是前者的6倍之多。

“脚掌着地的一瞬间相当于为前冲的身体踩了急刹车。”李伯曼教授说,“而人类之所以进化出足弓,就是为了延缓着地时的冲击力,因为足弓是天生的弹簧,延缓了刹车的速度,这就相当于把冲击力慢慢卸掉,同时又能借用这股力道,把它转变成向前的冲力。相比之下,脚后跟着地之后的第一个50毫秒内人体平均需要承受相当于体重1.5~3倍的冲击力,长此以往,跑步者患胫骨疲劳性骨折(Tibial Stress Fractures)和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的比例都会增加。”

这篇论文发表后,不少人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运动生理学教授本诺·尼格(Benno Nigg)认为,人类经过多年的进化获得了很强的适应能力,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穿鞋跑步,他的小腿肌肉群便会习惯这种姿势,改变收缩的方式,减缓对身体的冲击力。

那么,前脚掌着地的跑步方式是否会提高长跑运动员的成绩呢?起码目前还看不出来。有人曾经研究过283名日本马拉松运动员的跑步方式,发现大约75%的人脚后跟先着地,只有约4%的人前脚掌先着地,而他们也并不是跑得最快的。纵观人类田径史,唯一有点名气的赤足跑步者只有一个左拉·巴德而已,其余的都是穿着现代跑鞋登上了冠军领奖台。

看来,进化带来的历史包袱并不一定都是甩不掉的。比如卡卡,虽然得了腹股沟疝,但经过治疗后仍然是国际足坛一流高手。■(文 / 袁越) 历史包袱

上一篇: 静待股指期货
下一篇: 10%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