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亨利·保尔森的自传
作者:薛巍亨利·保尔森和他所著的《危机边缘》
“经常有人说金融危机令人厌恶。对亨利·汉克·保尔森来说,确实如此。”2008年,在他努力阻止世界金融体系崩溃时,他经常失眠、干呕。他穿着短裤和T恤在床上辗转反侧。有一天他忍不住想服用安眠药帮助睡眠,但还是把药丢进了抽水马桶。还有一个晚上,他努力睡着了,但接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那位投资人的电话,打电话的人说:“汉克,我是沃伦。”因睡眠不足而昏昏沉沉的保尔森说他还奇怪为什么他母亲的小时工沃伦·汉森会打电话给他。后来才知道是沃伦·巴菲特。“但保尔森没有解释为什么他直到贝尔斯登开始破产,他才第一次失眠。”
当紧张、疲惫的时候,保尔森会干呕。随着金融体系变得无法控制,保尔森的身体多次变得无法承受。在跟议员们商讨救助美国国际集团之后,他在一根柱子后面,在一面美国国旗前弯下腰干呕了几秒钟。后来,他的干呕在一位共和党议员面前又犯了一次。
在书的开头,保尔森在痛苦地思考要不要接受美国财长这一当时不太受欢迎的职务。他母亲曾经是一位忠诚的共和党人,讨厌布什,她告诫儿子不要“跳上一艘正在下沉的船”。随后简要地介绍了他的背景:农场男孩,达特茅斯学院橄榄球队的进攻内锋,尼克松政府的年轻助理和高盛的银行家。
全书的核心是保尔森努力召集一群朋友拯救雷曼的那个周末:“保尔森描绘了一个难得的场景,美国投资银行界竞争精神超强的领袖们努力携手拯救他们的对手。读者几乎可以闻到书页上散发出的雄性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味道。”
《纽约观察家》说:“不知道保尔森为什么要积极地出版一部477页的自传。如果他想让自己的遗产更闪亮,使自己不被列入这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的名单(他被《时代周刊》排在第六位),这样做不会起作用。他只能用没有多少选择来为救助行为辩护,他写自传也不会只是为了透露他的生平和时代的内幕,因为《危机边缘》一书描绘的是一个经常干呕、昏昏欲睡的官僚。除了结尾简短、枯燥的后记,它也没有剖析这场危机的复杂性、起因和后果。他的回忆录就像托尔斯泰的作品,让人以为世界史是由一小撮人的即兴的想法决定的,他们也许并不擅长临场发挥。唯一跟托尔斯泰不同的是,书中有那么场干呕。”
“好消息是,保尔森并不羞于谈及他个人的离奇经历,他承认他喜欢把自己锁在浴室里,静静地翻阅《体育画报》,放松身体。小时候,他捆干草、做黄油、养浣熊当宠物、划船游加拿大。父亲给他理发,但手艺很差,把他的头皮剃光了几块,然后用铅笔描黑秃的地方,说没有人会察觉。他并不介意。但他弟弟受到了创伤,他脆弱的心理导致他只是雷曼兄弟的一个销售员,而没有成为高盛的总裁或美国财长。”
保尔森缺乏沟通技巧。私下里他很傲慢,在公开场合,他说话结结巴巴、莽撞。他还因为在危机初期宣称次贷问题已经被遏制而不能释怀。《经济学家》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富于想象力的、依赖直觉的决策。保尔森、伯南克和盖特纳匆忙地汇集所需的贷款或担保,为了能使方案获得通过而创造性地解释法律条文。作为前高盛总裁,保尔森的街头智慧成了伯南克对危机的历史知识和盖特纳的技术官僚技巧的补充。”
保尔森的回忆录详细地交代了通话记录和会议的出席人,至于重大的问题:美国政府是怎样知道某个金融机构太大而不能让它倒闭的?答案是,保尔森的直觉告诉他的。比如,他说是他的市场经验使其意识到贝尔斯登不可以倒闭。保尔森在书中确认,一系列对市场的干预不是出于详尽的分析,而是出于恐惧。
保尔森不时承认他犯下的错误,包括对批评不耐烦,低估公众对用纳税人的钱救市的愤怒程度。他还努力树立布什的形象。据书中所说,布什在危机期间未曾缺席,他一直介入、专注,勇敢地支持干预市场。但布什有点跟不上。在2006年8月的一次会议中,保尔森发现他要给总统上一堂对冲基金的速成课。那时,次级贷款市场已经见底了。■ 亨利自传保尔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