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巴克麻瓜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那时刚来美国,事事新鲜,也处处没安全感。某日,坚信气味和记忆密切相关的我,在曼哈顿街口忽然想起旧事旧友,不由自主地进入最近的星巴克,希望拿铁热腾腾的香气能立刻帮我开启记忆之门。“A cup of Latte,please!”我打开钱包开始数零钱。收钱的小哥问了一个问题,我惶然:“Pardon?”小哥重复一遍,我继续惶然。小哥放弃,问另一个问题,我加倍惶然。小哥又问了几题,我的语言系统持续死机中。最后,小哥微笑着,说:“Never mind.”收钱,让我取咖啡。
这是我生平喝得最忐忑的一杯咖啡,味蕾被舌头上密布的桂皮粉破坏了,大脑艰难重放着刚才与小哥的对话,越是重放越糊涂。英文再不济,也没到影响日常生活的地步。止不住的悲伤浮上心头:我还能做什么呢,点一杯咖啡都这么难。
几个月后,我碰到了一个同样思乡的英国姑娘。我对姑娘说:起码你还能讲同一种语言,我连一杯咖啡都点不好,如是这般。姑娘不屑地说:我的英文可比绝大多数美国人好,但鬼才知道星巴克那帮哥们儿在念叨什么;我总是直接打断他们,说随你便。
后来我开始拿点咖啡的事当笑话讲,顺便发泄离乡背井的小小心酸。这个笑话总能得到共鸣,因为大部分美国人也不明就里,据说还有专门的网页来解释这事儿。的确,从咖啡杯大小开始,星巴克在各个领域无微不至地没事找事儿。如果你点Large,那么你得到的是小杯。这还不是最小杯的,最小杯的是Short。相应的还有Tall,其实就是中杯。更大一点的中杯叫Grande,而最大杯的名字是Venti。
咖啡口味的选择更加让人心烦意乱。回答摩卡或拿铁已不能让星巴克满意,你需要说明是纯摩卡还是桂皮粉摩卡还是特别推出的胡椒薄荷味摩卡,是纯拿铁还是烤焦糖拿铁是姜饼拿铁还是太妃果拿铁或是蛋奶酒拿铁。Espresso也需要说明浓度,从一倍到四倍浓都有,还有一个不那么浓的名字叫Ristretto。Frappuccino不是卡布奇诺的姐妹而是一种混合饮料,还得选是咖啡打底还是奶油打底。更糟的是,星巴克还在不停推出新口味。为了展示全球化,新口味里常会出现一些意大利语或法语的新名词,我只能闭上眼乱念乱点。据一位犹太小哥说,他点的Chai居然不是犹太口味是印度口味,而Java chip则跟编程或印尼都不沾边。
不得不说,去星巴克的经历越来越像参加星巴克知识大赛。作为一个喝咖啡主要是为了提神和唠嗑的人,星巴克的选择越多,我就倍感折磨。我也搞不懂星巴克到底造福了哪些深谙咖啡文化的精致人,只能跟着一堆咖啡麻瓜们坐在星巴克的小椅子上,晒着小阳伞挡不住的阳光,喝着分不出是什么口味的咖啡,从埋怨星巴克开始,天南海北一通胡诌。■(文 / 黎泰) 星巴克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