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奇观与电影发展
作者:马戎戎( 2009年10月6日,日本高新技术博览会上展出的索尼3D电视 )
2009年底,在院线商和盗版商的较量中,依靠技术力量,《阿凡达》取得了一场完胜。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景象。网上有网友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土法上马”,在家里观赏3D效果。方法如下:用两台DVD机同步播放2D版《阿凡达》盗版碟,重复投射到幕布上。然后自制立体眼镜,将镜片染成红蓝二色,就可以看到自制的“3D”效果了。
这种想法与1868年那个叫做亨利·达尔梅达的人不谋而合。1868年,该先生用红绿两种光线把同一画面重复投射到银幕上,观众则戴上一种红绿双色的镜片,以便把两个画面混合成黑白立体形象。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双色立体放映法”,曾在1935年前后被路易·卢米埃尔和米高梅公司用来放映短片。
这些初级阶段的立体电影,当然远无法和《阿凡达》的3D技术相比肩。然而它们的视觉原理相同,出发点也相同,那就是在电影院营造视觉奇观——换句说法,让观众在有限的视觉条件下,看到更多的世界。某种程度上,电影的发展,正是一部人类“视点解放”,不断获得视觉奇观的历史。
《阿凡达》2000多人的庞大团队,其中演员仅37个,数字工程师却超过了800人,60%的画面都是全CG效果,特效达到3000多个;动用4万个CPU,如果用单核处理器计算,动用了近20万个处理器,整部影片80%的制作成本在于数字设备的投入和使用上——从前期摄像到后期制作都开创了一套全新的电影制作方法。如拍摄中的预览技术,能让卡梅隆即时看到现场表演镜头中的虚拟背景,精确地判断想要的最终画面,“它就像一个强大的游戏引擎,如果我想在空中飞或是改变视角,我立刻就能办到”。
影片的主要视觉特效供应商维塔数字公司特地开发了一款全新预计算引擎,这款强大的光线追踪系统专为加速场景遮挡信息的预计算而设计,仅用一天半时间就可以对画面背景中一座长满树木的大山完成预计算,而若是使用之前的方法则需要一周。大幅的速度提升意味着能够创造出更加美丽的镜头,观众可以在每个灌木丛、每片树叶上都看到精细的画面细节,不同距离之间的色彩分离清晰可辨。
“来看!看狮子爬上你的双膝!看爱情的立体表演!”——这是1952年在纽约打出的立体电影的广告。显然,立体电影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在1954年,好莱坞就放弃了立体电影。其中原因之一是眼镜增加了放映成本。而最重要的原因是,“观众对这种电影渐感厌烦,因为这种立体电影只能表现演员在景深镜头中的一些活动,或者靠摄影机的移动来产生某些立体的效果”。
如果说传统的电影是工业时代光化学和光学机械的美妙结晶,那么,数字化时代的电影则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天才造物。银幕对视觉奇观的渴求促使艺术家的想象力获得了革命性的解放,而这一解放正好搭上了信息技术的列车,对人类视觉信息的模拟仅仅是计算机功能的很小部分,全球最快计算机运算速度已经达到1000万亿次/秒,其幻化无穷的各种功能远远超出了想象力的疆界。在技术追着创意跑的年代,技术人员以机械地满足用户的要求为目标,当技术不再成为想象力的瓶颈时,技术工作者有了更多空间去进行自觉性的追求。
2009年底,为了配合《阿凡达》的上映,全国有600张银幕临时更新了设备——当然,这些费用最终都将摊入《阿凡达》票价中去。专家们预测,3D电影将在未来5年内成为影院的新标准,这就像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一样。《指环王》的导演杰克逊说,如果《阿凡达》让足够的电影院安装3D放映机,他就将重新制作《指环王》3D版,这不需要重新拍摄,而是用软件对影片的数字版进行改造,整个过程要4个月。圣迭戈的传奇影业公司是3D改造技术的领头羊,该公司董事长博比·贾菲说:“我们能在16周时间内把老电影变成3D版,这适合《黑客帝国》这样的动作片,但《阿凡达》证明,最好利用技术让观众沉浸在故事里,而不是只感觉有什么东西直冲他脸上飞过来,这就是更为先进的3D时代。”
未来两年,杰克逊将完成《指环王》前传《霍比特人》的3D制作,《指环王》三部曲的一部3D版有可能在2012年登上银幕,乔治·卢卡斯则打算花上1000万美元将他的《星球大战》改编为3D版本。■(文 / 马戎戎) 奇观3d技术3d发展视觉阿凡达3d电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