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菊芳:藏药终能走进主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董璐)
( 雷菊芳 )
上市3个月来,奇正藏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表现一直很平稳,12月11日它的收盘价为每股24.36元,比它8月28日上市首日的收盘价每股24.21元略高。这和近日四川省、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将民族药增补纳入基本药物目录不无关系。显然,虽然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用的部分)》(2009版)的307个品种中,民族药无一入选,但在地方基本医疗体系中获得了更多机会。西藏自治区更是明确表示,在《西藏地方基本药物目录》的初稿中,结合西藏城乡居民用药特色增加了藏药。11月30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中,民族药有45个品种入选国家医保目录,其中奇正藏药占12个席位。
见到42岁的旺姆时,她正坐在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的曼隆宇拓藏医学校的藏医门诊前,后背插着5根细长的针。“我有冠心病和高血压,今天来做针灸治疗。”旺姆说。西藏自2003年开始实行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目前已经100%覆盖了自治区所有农牧民,但藏药并不在医保目录中。但旺姆所以来藏医门诊,却是出于经济考虑:“在医院看病虽然有医保,可以报销,但每天需要花费八九百元,报销之外自己需要付的治疗费还是比在这里治疗要多。有时候我们拿着酥油就来看病了。”
雷菊芳坦言,藏药要想成功进入内地主流市场,政策性市场准入把握至关重要。“目前为止,藏药中只有我们的消痛贴膏等个别品种,在主流市场获得成功。倘有更多的藏药品种进入基本药目录和医保目录,对藏药产业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对于藏药而言,它走进内地只有10多年时间,1995年卫生部颁布了藏药的标准后,藏药才被正式认可。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要几代人花上一两个世纪的时间,才会到另外的区域去生根开花。对于民族药而言,道路也一样,要消除文化屏障并不是短期的事情。”雷菊芳在接受本刊记者独家专访时说。
在目前的49家藏药企业中,作为龙头的奇正藏药占据了整个10亿元市场份额的40%。“我们的小日子过得不错。藏药产业最终要走进主流,走进大市场,如果没有资金支持的话是很难实现的。”雷菊芳表示,上市除了能募集到资金支持现有重大项目,对于藏药的整个产业也有推动作用,“一个藏药企业可以上市,这能让更多人以及投资者来关注这个行业”。奇正藏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发行价是每股11.81元,发行市盈率为35.79倍,当日收盘价为每股24.21元,涨幅超过了100%。
雷菊芳和藏药的结缘,缘于上世纪90年代初她在甘南藏区的一次经历。1992年,雷菊芳拦了一辆从兰州开往西藏的货车。在接触藏文化的同时,雷菊芳接触到了藏医学。“1300年前,宇妥·元丹贡布就在他的《四部医典》中,对人体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到每一周的描述,而那时显微镜还没有发明。西医后来用显微镜观察的结果,与藏医的分析基本相同。藏医学体系的完整、临床方面的丰富,以及药材的独特,让我意识到它是一个宝库。”雷菊芳于是开始思考她能再做什么,“就商业价值而言,有我们所谓的差异化特质,因别人不了解,它未来的成长性应该会很好”。雷菊芳开始寻找藏药产业化的途径。
从过去从事的物理研究中雷菊芳找到了结合点,她将西藏特有的糊状黑膏药,运用真空冻干技术进行处理,制出既保存膏药药效,又便于携带的产品。这就是1993年雷菊芳的第一个藏药产品“奇正炎痛贴”。当时正逢“八一”篮球队在兰州集训,她送了几贴过去,“奇正炎痛贴”的快速疗效使它一炮打响。接着,雷菊芳又采用这种最原始的推广方法开拓市场,从各级运动队到大街小巷的百姓,雷菊芳送了3个月的药,换来了被认可的市场。1998年,雷菊芳成立了奇正医学部,开始基础研究,每年耗资数百万元。奇正的“奇正消痛贴膏”、“洁白丸”和“二十五味松石丸”等多种产品也陆续被开发出来。
“这简直是个奇迹。作为一个本土公司的本地品牌,连续5年占据止痛药物市场20%的份额是不可思议的。”奇正藏药市场总监鄢浩宇的专业是脑外科,2003年他在德国拜耳(中国)集团任西南区销售经理,猎头找到他的时候,他很是吃了一惊:“当时在北京、上海和成都的药物市场,消痛贴膏进入了零售药物品牌榜的前30位。我很惊讶,就去研究一个民族药企业怎么能做得那么好。后来我认识到,看未来50年药物市场的发展,如果做化学药,空间不是很大,因为化学药物的源头都在西方。全球药物市场大约有7000亿美元,我们预计10年后,中国国内的医药市场应该在1万亿以上,排到全球前三甲,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资源。国外一个西药品种的研发成本是10亿美元,我们整个产业加起来纯利润也就不到200亿元人民币,至少在化学这块我们很难有机会了。但如果做传统药物,前景就会很广阔,传统药物可能是21世纪成就我们健康产业全球领先的唯一机会。”
三联生活周刊:1969年成立的瑞士白玛公司(Padma AG),是现在欧美唯一一家藏药制药公司,年销售额约相当于所有中国藏药企业销售额的总和,它为什么会发展得那么好?
雷菊芳:它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们无法比的。欧洲对传统药是非常保守的,但他们有一个政策,在当地行医,并且在当地应用有30年以上历史的,就可以发“准字号”。所以现在白玛公司的二十八味莲花丸(Padma 28)在瑞士当地是基本药物之一,已进入瑞士药典和欧盟药典,和西药的待遇一样,它的产品可以在欧美主流市场上销售。当然这都是因为他们基础研究工作以及临床研究工作的扎实。现在我国对民族药越来越重视,政策上也在扶持。我们自身在生产工艺自动化上进行了很多探索,有两个研发中心正分别在拉萨和兰州筹建。同时,我们还承担着“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藏药重点项目,攻克藏药固体制剂瓶颈技术难题。可能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超过它。
三联生活周刊:藏药的标准化一直是影响发展的一大因素,你如何看藏药的标准化?
雷菊芳:标准化是一个障碍,但不能说是瓶颈。中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走了60年标准化的路程,比其他民族药长很多,而藏药真正有标准,是很晚的事情。1978年由西藏、青海等省合编的我国第一部具有法规性质的《藏药地方标准》出版,但那时候整个藏药产业根本没形成规模,都是各个医院的制剂,没有一个“准字号”。真正有“准字号”是1995年。我们的研发中心现在正在做一些基础研究,目的是要告诉世人,藏药是安全的。其实对药品来说最基本的两个指标就是有效和安全。藏药必须要跨过标准化这道门槛,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所谓的传承和创新,创新就是得把藏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用主流医学认可的语言和数据表达出来,这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国家的体系,关于标准的认知存在非常大的争议。比如中药,用西医体系把标准做出来,难道是最科学的吗?其实不一定,因为每一个医学有它自己的内在规律。我们现在西药的体系,是从未知到不断的认知,是从老鼠、兔子的试验中慢慢做出它的安全性的。但对于中医和藏医,就其他民族医药的体系而言,它已用了上千年,在人身上反复临床和验证,如果还要在动物身上做试验,一套套去做,我认为是不科学、不公正的。
三联生活周刊:奇正走进海外市场了吗?
雷菊芳: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有售,而且获得美国的一个药品认证,但都是以非处方药的形式在卖,这部分大概一年有几百万元的销售额。藏药进入国际也需要参照整个欧美,或者现代医学的体系,来验证它的安全、有效、可控。
三联生活周刊:那如何在保护药材资源和藏药市场化之间平衡?有些高原上的药材现在已是濒危品种,比方说雪莲花。
雷菊芳:首先是把市场关。一个成功的企业并不是产品越多就越好,而一定是在少数几个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上做好,才能最后成功。因此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要选择,如果药品中有濒危药材,我就主张不要去选。譬如藏药里有一种药叫七十味珍珠丸,它确实是救命药,但它需要一种叫九眼宝石的药材,这在国际上已经炒得非常贵,天然的一粒已经卖到上百万元,这样的药就不能进入医保,让它产业化,产业化的结果会使这个宝石品种消失。而有一类叫刺柏的柏树,在整个藏区都有,它的枝叶可以入药,这样可再生的药物就得鼓励去开发。还有一种叫龙胆花的植物,采起来有难度,但它长遍了藏区,夏天草原因为它几乎变成蓝色,你可以采上一个县,明年再去另一个县采,这一片一两年就长起来了。再有,就是采用人工的办法,在原来的生态环境下培育,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之一。奇正在米林县就有一个万亩的药材种植基地,翼首草、藏菖蒲等都是我们培育起来的,这些已经成功的品种还能够被放大几千亩、上万亩,而且经济价值也比粮食要高。
三联生活周刊:培育出一种可大规模种植的药材,需要多长时间?
雷菊芳:至少要10年以上。1997年我就开始寻找源头,当时觉得不能因为我们做藏药,就把环境破坏了,这算是我的一个梦想。我们刚去的时候路很差,从拉萨到林芝通常要十几、二十个小时,碰到源源不断的车都在从林芝往外拉木头,这都是上千年长成的树。砍一棵树,财政收100块钱,老百姓也能挣到50到100块钱。等奇正在这里做了几年后,我们已经缴了2000多万元的税,我就跑去跟专员算了笔账,我说我们缴2000万元的税,算算我们少砍了多少棵树?产业能够带给我们责任感,当年是林业经济,所以会扶持木材生意。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奇正主要的产品为奇正消痛贴膏和青鹏膏,产品结构单一,是否会阻碍奇正的发展?
雷菊芳:我们有一个自己的产品规划,首先还是要扩大外用药的优势,推广起来患者相对会比较容易接受,像我们的消痛贴膏,贴贴就不痛了,他就会继续用。其次在藏药里有一些口服药品种,比如在消化道、心脑血管和妇科方面的药,我们会继续做一些验证方面的工作。其实妇科用药我们之前已经做过很多家医院的验证,但还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比如有哪些补充的效果,急症期间可以用西药,恢复阶段用藏药,对人来说更平和,而且治好之后也不会频繁复发。这些优点如果西医专家能接受,我觉得还是有机会的。■ 藏药七十味珍珠丸药品走进主流藏药奇正藏药雷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