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感至上的微单反原则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尚进)

手感至上的微单反原则0

比去年同期下滑3.8%,这是2009年9月份日本BCN调查公司,对日本数码单反相机现状的统计,是从2005年8月后的首次负增长。这被很多人归结为经济衰退与摄影需求萎缩的合力作用,但同一份调查中却出现了一个12%的增速,微型四分之三新结构的微单反相机连续3个月受到追捧,已经占据了日本全部单反相机的16.3%。实际上之所以小巧的微单反相机开始流行,并不是因为微单反结构能够比全画幅相机在成像质量上更出色,也不是高端单反相机出现了市场饱和,而是新颖的微型四分之三规格,让相机设计出现了新路径。

“回归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相机设计。”这是奥林巴斯在发布EP1时的说法,并且将尘封已久的Pen品牌又套用在了微单反相机上。正是1959年发布的Pen胶片相机,以6000日元的售价,拉低了当时佳能主导的高价相机时代。很显然,奥林巴斯联手松下和富士合谋出来的微型四分之三结构,试图重演40年前的相机变局。相机设计大师米谷美久早年对于相机设计精髓的讨论,某种程度上被注入到了EP2之上。在米谷美久看来相机应该先满足最简单的使用设计,再以摄影技巧表现为原则的功能扩展,相机是设计给普通人记录自己人生的视觉工具,而不是难以驾驭的高深玩具。从最简单的造型设计上已经可以感受到,奥林巴斯的EP1和EP2,以及松下的GF1,毫不掩饰地表达着复古态度,就像宝马Mini和菲亚特500的现代化重生一样。实际上奥林巴斯EP2与松下GF1完全可以被视为孪生设计,相同的感光处理器和近似的调控旋钮,最大的不同在于EP2内置了机身内防抖模块,而松下则将类似的功能定义于镜头之上。

旁轴情结,这是摄影发烧友典型特征的一种,尽管EP2依旧延续日本相机惯用的快门结构,并且在第一代的EP1中舍弃了光学取景器,但EP2上VF-2电子实时取景器的出现,至少满足了旁轴情结中对于相机操控的原始偏执。这是一种相机设计精神的回归,北美相机收藏家麦克维尔·杰克逊如此评价奥林巴斯的EP2,尽管他以莱卡和禄来藏品丰富著称,但他对EP2的金属外壳偏爱有加。实际上很多人尝试微单反,并不是被单纯的复古造型所吸引,而是被微单反小巧结构,以及单手持握相机的传统体验所折服。面对尼康D3S和佳能1ds mark4的高举高打策略,为了照顾摄像能力和LCD屏幕直接取景,大多数单反数码相机变得越来越臃肿,狂热地迷恋大光圈,也让镜头重量动辄1公斤以上,恰恰微单反给出了一条不同的设计方向,一条以压缩镜头和半导体感应器距离为技术卖点的轻巧相机思路。要知道EP2的机身重量只有335克,而一贯以最轻单反相机著称的潘太克斯K-M机身也要525克重。

EP2的流行,同时也在悄悄将高端卡片相机挤向死角,佳能G11、索尼DSC-HX1和松下LX4正在失去了轻巧与影像质量间的原有平衡。但这并不代表微单反将横扫500美元级别的单反相机市场,屈指可数的微单反镜头,依旧制约着松下和奥林巴斯为首的微型四分之三阵营,即便松下GF1捆绑的20毫米定焦恒定光圈达到1.7。但第三方镜头转借环开发商正在为微型四分之三添加新的乐趣,那些老胶片时代的莱卡镜头,可以很好地与微单反对接,技术规格上的兼容空间,让摄影器材玩家们找到了相机原始乐趣中最浓厚的动手元素,这恰恰成为微单反摄影效果以外最本源的体验。■ 单反至上原则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