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投资保险:金融混业一小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陈斯)
逐步开放的金融版图
实践往往走在制度的前面。3个月前,保监会批准交通银行收购中保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51%股权的申请。作为首批试点,这家百年银行品尝了新世纪银行参股保险公司的头啖汤,这也是交通银行时隔18年后,再次入股保险公司。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告诉本刊记者:“随着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发展,银行与保险公司各自都想获得新的盈利增长点,所以混业趋势不断加强。银行与保险从初期的代理合作到股权合作,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新的《试点办法》出台,是监管层对试点行为的“追认”,也为银行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版图。对此,众多银行跃跃欲试。国务院批准的首批试点包括工行、建行、交行和北京银行。据悉,北京银行已有具体的参股保险公司计划,并已进入审批程序,而中国银行入股恒安标准人寿则和交行的参股申请同时获批。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有利于促进银行业和保险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对新产品开发、销售理念、理财人员培训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曾刚主任对本刊记者说:“从短期来看,《试点办法》的限制和规定比较严,对银行业现有的业务不会有太多的影响。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对银行业而言,会带来整个经营战略的调整,也就是向综合化经营的方向转变。银行参股保险公司将给银行业带来一个全新的选择空间,使其可以从更高的层面摆渡资产,拓宽资金的来源、种类,多元化地运用资金,提高集团的金融效率,拓展发展空间。”
中华民族是个擅长兼收并蓄的民族,金融业的发展在短短二三十年间,浓缩了欧美国家百年的历程。在交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就经历了混业分业的分分合合。交通银行也曾涉足保险业、证券业,并组建了太平洋保险和海通证券,但是当时进行混业经营的时机显然不够成熟。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教授告诉本刊记者:“中国目前的模式,还不能说是一种混业,称之为综合经营比较合适。交通银行曾经搞过综合经营,但当时的综合经营,确实有很大的问题,积聚了很多风险,甚至连人民银行下面都有信托公司。但是,并不是说现在不能再搞综合经营。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从基金、信托、租赁再到保险业务,综合经营在一个一个市场实现突破,走得还是比较稳健的。”
“金融的综合化,也对经营者和监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曾刚在接受本刊的采访中说道,“过去的经验表明,也不是所有的综合化都能成功。在花旗集团和旅行者集团合并的案例中,两个都相当强势的金融集团的整合就以失败告终。在银行参股保险后,整合是一个问题。当然目前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庞大,保险业的规模相对较小,相对而言,整合的问题还不是很大。”连平教授也认为:“从《试点办法》可以看出,监管层的要求是比较严的,但不排除将来有更多的创新尝试可能突破法规局限。”据《试点办法》规定,一家商业银行只能入股一家保险公司,子母公司实行并表监管,而且还要建立“防火墙”制度,确保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有效隔离。
银保联姻只是银行业扩大版图的一小步,但中国金融综合化趋势无疑正向更深的层次演进。保险公司参股商业银行早已放行。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等公司同时拥有多个金融牌照。中国银行把自己最新的战略定位成以商业银行为核心、多元化服务、海内外一体化发展的大型跨国经营银行集团。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规章对金融集团或者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定位,但是作为金融混业高级形式的金融控股公司却已雏形初现。
连平教授告诉记者:“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针对金融集团或者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规章,只有一些单项的管理办法,例如今年10月出台的《金融控股公司财务管理条例》。但这个问题已经讨论多年,条件在逐步向好,未来这方面实践的面会越来越宽,程度会越来越深,条件也就更加具备。交通银行也曾做过金融控股公司制度设计的课题,并发布了相关报告,相信未来出现这样的一部法律会是水到渠成的事。”
后危机时代的挑战
在中国金融改革的发展历程中,对国外发展模式的学习和借鉴不可或缺。当金融危机在美国发生并席卷全球时,我们的参照系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老师出问题,学生要怎么办?
12月4日,在中国银行业协会举办的“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连平教授演讲时表示:“老师出问题,并不等于说我们就可以一夜之间改变学生的心态,有一点学生的心态还是好的。毕竟这些先进的银行,在内部管理、流程等各个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的综合经营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下一步,中资行还要很好地学习、创新,才能使我们发展得更加稳健,发展的步伐更快一些。当然,还是要注意控制风险。国家的监管也会根据中国的国情更加合理。现在是特殊时刻,在一些方面,我们的监管比国外更加严格,是可以理解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巴曙松教授则在演讲中提出:“经过这次危机,‘未富先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挑战。到明年,中国的人均GDP还很低,但是GDP的总量可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中国的金融从业者,你从原来简单地当学生,要变成有平等的、客观的、平视的视野,要对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国际市场走向,有自己的看法,这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郭田勇教授告诉本刊记者:“从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来看,金融业发展从低往高走的趋势不可能改变。金融综合化是一个大方向,是金融业发展的需求,也能为客户更好地服务。只是我们有时候要检讨是不是步子迈得过大过快,对事物的规律认识得是不是不够深刻,所以没有注意到其中的一些漏洞、错误。危机发生后,我们可以对这些错误进行修正、修改,但大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曾刚主任对本刊记者说:“后危机时代,金融业最可能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建立与金融业的发展方向相适应的监管体系,避免出现缝隙和真空,以防范不同机构利用监管缝隙带来的风险。同时,对于创新和混业经营的方向要有个清醒的认识。过去我们过于神话产品的创新,一味追逐复杂的产品,但是我们忘记了,这些产品和服务与实体经济脱离得太远。对于创新而言,最重要的是产品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有多高,所创造的产品是否对实体经济有益,是否在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只有对实体经济有益,并从实体经济的增长中得到金融的回馈和收益,这种模式才是合适的。如果创新成为金融机构之间的一种游戏,或者机构内部的一种账目游戏,那就很危险了。创新和混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金融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刺激作用,而不是为了实现混业经营而混业经营,为了创新而创新。”
危机带来的挑战,也可在银行业者的层面观察到一些细微的变化。在建设银行研究部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报告中,2008年的报告提到“综合化经营趋势日益加强”是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之一。2009年,建设银行对这个趋势的描述变成了“综合化经营审慎向前推进”。
应对后危机时代的挑战,国内金融业界变得更加审慎。不过,香港证监会前主席、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先生却向本刊记者表达了乐观的看法。他说:“没有一次金融危机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它们有着共同的因素,有望帮助我们发现并且缓和下一次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都做了许多反思,大量地改革监管准则,但最重要的是看是否符合国内的情况。中国肯定要走自己的路,国外的经验不一定适合。美国只有250年的历史,而中国国学有2500年的历史,一定有大量的经验可以使用。”■ 小步银行金融投资保险公司保险实体经济交通银行混业经营混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