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作者:蒲实

(文 / 蒲实)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0( 12月5日,一只耗用9吨冰块制作的北极熊冰雕亮相哥本哈根 )

欧盟的立场从2007年以来就很明确。欧盟希望各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保证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2050年的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50%。如果其他国家也愿意按照欧盟的标准进行减排,欧盟承诺自行把2020年的目标定为30%。但在有关发展中国家关注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援助方面,目前欧盟还未做出具体承诺。

美国奥巴马政府的计划是,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7%,美国目前是唯一一个站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之外的发达国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环境问题专家张海滨教授参加了多次气候变化会议,他向本刊记者分析:“奥巴马政府朝着小布什政府时期不同的方向在走,开始努力回归国际社会,但步子仍不够大。这个17%的指标仅仅相当于在1990的基础上减排4%,低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2008年至2012年减排7%。”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组织与国际法中心副主任于宏源告诉本刊记者:“这一次美国国会也支持奥巴马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众议院目前已经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民主党占多数的参议院将在明年2、3月份通过法案,参议院提出的减排指标甚至达到20%。随着美国经济增长点发生变化,美国在低碳经济、智能电网、新能源和高速铁路等领域进行了大型投资,原来被视为赔本的减排现在可以通过输出技术盈利。”

日本鸠山由纪夫政府提出有条件的25%,前提条件是所有主要排放国参与减排。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也都提出各自的承诺。张海滨说:“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发达国家的中期排放目标应达到25%到40%,才能避免全球变暖。但发达国家现在承诺的中期排放目标平均在15%到25%之间,徘徊在底线。”“自《京都议定书》以来,除德国、英国等欧盟国家和日本完成了减排目标外,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都没有达到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减排目标虽然具有国际法意义,也具有一定约束力,但目前还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和监督机构。监督技术上的可能性目前也几乎不存在,最好的卫星也只能监测到大规模的电厂,而且不够准确。”于宏源说。

中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这是完全自主的排放目标。从1995到2005年的10年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已经下降43.1%。国际社会认为,既然中国在过去10年单位GDP碳排放每年就可以下降4%以上,未来平均每年2.43%的目标实际上有点低了。对此,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阶段,无论是历史积累排放还是人均排放,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减排难度比后工业国家大得多。“单位GDP排放量”又称“碳强度”标准,与发达国家提出的排放总量是不同的概念。张海滨解释说:“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经济增长伴随着能耗成比例增加。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8%,但能耗并未相应增长,只有4%左右,这说明能耗与经济增长正在脱钩,是低碳经济的标志。”

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12月3日宣布,印度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20%~25%。印度拒绝承认有约束性的绝对减排义务,也不同意设定碳排放顶峰年份。韩国、墨西哥、巴西、南非等也相继宣布了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不掌握核心的低碳技术,这些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这意味着工业化进程越往后,减排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张海滨说。在技术转移和资金援助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直存在分歧。

“在哥本哈根会议的议程中,排在最前面的是适应性问题。”于宏源说,“气候变化最受伤害的是不发达国家,比如一些小岛、海口、河口国家及一些非洲国家。他们在历史上排放最少,但受极端天气伤害最大,脆弱的生态将在持续的增温趋势中遭到破坏,在与大国博弈中却几乎没有声音。他们面临着水资源问题,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迫切需要建筑技术、农业抗灾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援助,而目前的国际适应性基金只有700万美元,非常微薄。”■ 哥本哈根大会气候

下一篇: 恐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