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能停止飞行!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我不能停止飞行!》是一位巴基斯坦网友11月25日一篇博客文章的主标题。虽然这篇博客文章的内容是对印度11月23日首次进行夜间试射失败的“烈火-Ⅱ”弹道导弹的讽刺,但是它的主标题却说明了“烈火-Ⅱ”弹道导弹扑朔迷离的发展历程。11月27日,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A.K.Antony)就负责发射的陆军导弹部队与负责研制导弹的国防与发展组织相互推诿责任时说:“我对科学家找出故障原因杜绝再次发射失败有绝对的自信。”那么“烈火-Ⅱ”的试射成功与否对印度真的如此重要吗?
1999年7月,印、巴在克什米尔卡吉尔地区展开了激烈的炮战。与此同时,双方可运载核弹头的导弹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亮相。印度继1999年1月26日在国庆阅兵式上让10年前首次试射成功、射程达700公里的“烈火-Ⅰ”亮相后,在2000年又将1999年4月11日刚刚完成首次试射成功的“烈火-Ⅱ”弹道导弹搬上了国庆阅兵式。应该说,当时射程2000公里以上、采用了两级固体火箭推进并可携带1000公斤核弹头的“烈火-Ⅱ”的亮相,确实让人为之一惊。
从2000年印度国庆阅兵式上亮相的外形和公布的基本数据上看,“烈火-Ⅱ”确实可称为印度弹道导弹的一个里程碑。首先是固体燃料火箭推进,可以大大缩短发射准备时间,比如以一个固体燃料火箭和一个液体燃料火箭推进的“烈火-Ⅰ”导弹发射准备时间要10个小时左右,而“烈火-Ⅱ”只需要15分钟左右。当然,“烈火-Ⅱ”亮相时最让人吃惊的是其弹头上装有4个配平空气动力翼,这种装置只有在2009年10月1日中国国庆阅兵上“东风-15B”的常规弹头上能见到。此后,印度又分别在2001年1月17日和2004年8月27日两次成功试射了“烈火-Ⅱ”后,于当年将导弹交付陆军第335导弹团服役。在此期间,印度媒体开始渲染“烈火-Ⅱ”的先进性在于其弹头再入大气层时具有的机动性和滑翔性已具备了西方尚未突破的技术,使其命中精度的圆概率误差(CEP)仅为40米,并称准备为“烈火-Ⅱ”的弹头装配“智能诱饵”和研制质量更轻的复合材料导弹壳体。
弹道导弹弹头上的配平空气动力翼的作用是,在弹头进入大气层后可以在气流的作用下产生气动控制力矩,使弹头按预定轨道程序飞行。这种方式一般用于弹道导弹突破反导系统时使用。也就是说,一般弹道导弹弹头在与助推火箭分离后,会沿着固定惯性弹道飞行,这样就很容易被反导系统的侦测雷达连续跟踪锁定进入轨道进行拦截,因此会使用配平空气动力翼利用惯性制导与弹头中装配的雷达末制导相结合,使弹头在机动变轨后精确命中目标。那么“烈火-Ⅱ”真是集先进技术于一身的弹道导弹吗?2008年2月29日,美国防务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鲍姆坎迪(Kartik Bommkanti)在其中心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印度运载火箭与洲际导弹”的论文,文中透露印度虽然在航天方面有长足进步,但是由于1998年5月印度进行核试验,因此在弹头重返大气层的防热复合材料上一直受到美国主导的《导弹技术控制机制》限制而遭受禁运,而这对印度发展中远程弹道导弹形成了制约。由此可以推论,印度在1989年研制“烈火-Ⅱ”并于1999年试射时,并没有解决弹头以10倍以上音速重返大气层时气动加热的防热材料问题,这样只有通过在弹头上加装配平空气动力翼使弹头在重返大气层时减速滑翔,以解决气动加热对弹头的烧蚀。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4年“烈火-Ⅱ”交付陆军后,一直没有进行实战试射。而在此期间,印度分别于2006年7月9日、2007年4月12日和5月7日试射了可携带核弹头、射程为3000公里以上的“烈火-Ⅲ”型弹道导弹,其中除第一次失败外,后两次均获成功。2008年1月26日,印度将连续试射成功的“烈火-Ⅲ”搬上了国庆阅兵式,从照片上可以看出,“烈火-Ⅲ”的弹头尾部锥面上已经没有了配平空气动力翼,这表明印度已经突破了弹头重返大气层时的烧蚀材料问题。因此,在今年5月19日和11月23日印度陆军连续两次试射“烈火-Ⅱ”后,中国的网友并没有像巴基斯坦网友那样关注。也许,中国的网友自印度总理2005年7月访美时美国向其敞开“核大门”后,就更关注可以打到北京和上海的“烈火-Ⅲ”什么时候发出“我不能停止飞行!”的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