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息无期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短短一个月间,澳大利亚央行已经两度加息,成为全球经济体中的“出头鸟”。而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欧盟和中国均按兵不动。一边是诸如以色列、澳大利亚和瑞典等小经济体开始收紧,一边是大体量经济体的“明紧暗松”,体量上的不平衡注定了这场加息冲动难有后来者。结果是,作为资源大国的“小经济体”游刃有余,大经济体却不得不延续宽松的货币政策。
澳大利亚央行加息,一大原因是形势好转,经济前景确定,“逐步撤出前景低迷时期实施的货币刺激政策将是明智之举”。而之所以前景变得明确,又和其亚洲的贸易伙伴经济前景明显好转,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非常强劲有关。有了这个确定信息,澳央行自可将49年来的最低利率提高,以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并且调控资产价格。当然,这里的资产价格绝非是铁矿石等矿产资源的价格,而是房地产。仅今年第三季度,澳大利亚的房价就上涨了4.2%。
今年前三季度,澳大利亚出口到我国的铁矿石达到1.97亿吨,同比增长39.5%。在澳大利亚的贸易伙伴中,东亚地位举足轻重,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在过去12个月里占澳大利亚出口总量的55%左右。而澳大利亚对亚洲出口总额占其出口总额的70%左右。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尽管去年全球贸易下跌将近20%,但澳大利亚以亚洲为重心的出口策略使得其外贸几乎没受到影响。出口商品中,澳大利亚以矿产为主,地位堪称垄断,进口国的选择不多,澳元升值对矿石出口的影响较小,而升值的澳元可以减缓国内通胀。可以说是来自中国的大宗商品的强盛需求,帮助澳大利亚经济渡过了难关。
澳大利亚之所以能够加息,还在于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率的同步回升。加息的同时,澳央行预测本财政年度经济将成长1.75%,是8月时预测的0.5%成长率的3倍多。2010年也将成长3.25%,高于早先预测的2.25%。就业方面,澳大利亚失业率已连续5个月维持在5.75%附近,最新的9月失业率降到5.7%。
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则没有这样幸运,作为资产负债表危机的代表,即使居民们从恐慌的阴影中走出开始正常消费,厂商也顺势增产,却是以储蓄偿债为目标。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即是:尽管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高达3.5%,今年10月份失业率却骤升至10.2%,是26年来最高水平。经济成长与就业不能同步回升是经济学家今年来观察到的一种常见的现象,因为厂商对经济前景缺乏明确信心,尽管需求上升,生产增加,多数企业却选择不增聘员工,就业并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马上改善。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显然意识到这种风险,在11月4日的声明几乎和9月份的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尽管第三季度出现了连续4个季度收缩后的首次增长,美联储仍不会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
实际上,美联储的决定有前车之鉴,日本曾经在经济萧条刚有起色时就实行一系列加息等政策,结果严重影响经济复苏,美联储不想步日本的后辙。从美联储的声明中,分析师们几乎一致认为,较低的利率还将维持半年以上的时间。美联储在解释为何要继续“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超低利率”时,给出了三个依据:较低的资源使用率、通胀趋势不明显以及稳定的通胀预期。美联储似乎在暗示,只考虑经济恢复增长,还不足以说服当局启动加息,还得考虑就业和通胀的因素。而仅就就业而已,美国曾经历的“无就业复苏”表明,这一时段往往持续数年,2002年开始的“无就业复苏”时间长达29个月。就业状况每况愈下,这个时候贸然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甚至要付出政策代价。
美国今年政府财政赤字高达1.42万亿美元,是2008年的3倍。支付利息和偿付国债已成美国政府未来的沉重负担。从偿债的角度,弱势美元也成为政策制定者的优选。加之弱势美元还能增强出口竞争力,增加经济复苏的机会,何乐而不为。正因为此,自去年12月16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降至0至0.25%以来,美联储召开了7次定期会议和一次临时会议,每次都在会后表示将在“一段时间内”或“较长时期内”把利率维持在“极低的水平”。不过,这样做也不是没有限度,沙特已经决定明年售卖石油的结算货币将从美元转向一篮子货币,一味地“弱”下去,美元遇到的就不只是偿债的麻烦了。
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保持一致的好处显而易见,既保证了平稳增长,短期也没有明显的通胀压力。只是为了压低原材料的价格而升息,未免舍本逐末。■ 加息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