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板之殇
作者:谢九(文 / 谢九)
<p "="">10月30日,创业板在万众瞩目下正式开通交易,迎来了比预期中还要猛烈的爆炒,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盘中涨幅均超过100%,其中5只股票涨幅一度超过200%,尽管收盘时有所回落,但全天涨幅依然惊人,涨幅最低的南风股份上涨76%,涨幅最高的金亚科技上涨210%。上市首日收盘之后,28家公司的平均市盈率高达111倍,这样的股价至少透支了公司未来两年的成长,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意味着可以暂时忘记创业板这个市场。
2006年6月19日,中国股市暂停IPO一年之后重新开闸,中工国际(002051)作为重启IPO后的第一股上市交易,公司发行价为7.4元,当日以17.11元开盘,盘中最高被炒至50元,最终以31.97元收盘,当日暴涨332%。随后公司股价开始暴跌,在连续5个跌停板之后继续阴跌不止,在2007年6月18日,也就是公司上市一年之后,公司股价曾经反弹到35.8元,这是公司在首次交易后创下的最高股价,即便如此,距离上市首日的50元高价也依然遥远,这意味着投资者如果在上市首日买入中工国际,大部分人至今无法解套。
如果时间再往前推移,2004年6月25日,中小板正式面世,首批8家中小板公司上市交易,同样遭遇爆炒。随后股价就开始连续大跌,一直到2007年的大牛市才开始有所起色,其中有5家公司在上市一年之后才重回首日上市价,有3家公司至今无法解套,这3家公司分别为*ST琼花(002002)、德豪润达(002005)和大族激光(002008)。此次创业板首批被爆炒的28家公司,是否也会复制当年这些公司的走势?
在创业板正式开通前,管理层原本希望通过扩大供给的方式来抑制首日爆炒,在国庆之前加速放行了29家公司过会,并且安排其中28家在首日集体上市,但由于公司大多股本较小,创业板在首日依然成为投机者的翻云覆雨之地。针对上市首日的爆炒,监管层还设计了种种应对手段,如果股票成交价较开盘价涨跌20%,深圳证券交易所可令其临时停牌30分钟。若复牌后进一步上涨或下跌30%,即较开盘价涨跌幅度达到50%,则深交所可令其再停牌30分钟。此外,如果成交价较开盘价首次涨跌80%,则深交所可令其停牌至收盘前3分钟。尽管有重重限制,但依然阻挡不住上市当日的爆炒,28家公司在10月30日的交易中全部遭遇临时停牌,并最终创下111倍的天价市盈率。
无论是扩大供给还是盘中监控,均属治标不治本之策,新股被爆炒的根源在于发行制度的缺陷,因为现有的发行制度给投机者提供了炒作的空间。虽然从表面看,创业板的新股发行定价是投资者之间博弈的结果,属于市场化定价,但是这样的定价机制的大背景在于我国新股发行仍然是审核制而不是注册制,只要有行政力量存在,新股上市始终被视为稀缺资源,稀缺性也就必然导致价格高企。在此次创业板开通前,证监会表示“不干预新股发行定价,完全尊重市场对发行人的估值结果”,公开做出市场化的姿态,但问题在于新股发行的源头还是行政化,管理层却在下游以市场化待之,如此“一收一放”,市场爆炒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与过去的审批制相比,我国的审核制已是不小的进步,但如果真是尊重市场,那就应该彻底放弃审核制的行政权力,转而向注册制过渡,市场的事情就交给市场去完成。
审核制的另外一大弊端在于,由于所有上市公司均经过发审委审核,相当于发审委给上市公司的资质签下背书,这样投资者或者投机者可以放心炒作,尤其是本次首批上市的28家创业板公司,市场普遍认为这是经过选美大赛之后的冠军选手,是管理层精心挑选的结果,所以投机者更有炒作的底气。如果是在注册制下,上市公司不再经由发审委审核,投机者在炒作时也势必有所顾忌。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准确预判,包括发审委在内,即便此次上市的28家公司经过了管理层的精心挑选,也没人能确保这些公司能够一帆风顺,当中会有一些公司茁壮成长,但也不排除有些公司将迅速凋谢。
不妨回顾一下2004年首批登陆中小板的8家公司,在经过数年后这些公司如今的经营状况如何?当时被市场誉为“新八股”的公司分别为新和成、江苏琼花、伟星股份、华邦制药、德豪润达、精功科技、华兰生物和大族激光。在这8家公司中,有5家公司的业绩保持了不错的增长,有3家公司几乎是在上市当年就达到业绩顶峰,随后便一路下滑。江苏琼花在2004年当年实现2000万元的净利润,2005年的业绩基本持平,2006年业绩下滑一半,2007和2008连续两年亏损,沦为*ST琼花,2009年前三季度依然亏损,面临退市风险,这家公司上市之初以PVC材料为主业,如今计划通过重组为房地产公司来“保壳”。德豪润达在上市当年实现3000万元的净利润,随后两年的净利润就下滑至600万元,2008年更是陷入亏损。精功科技与此类似,也是在上市当年达到利润高点,业绩逐年下滑直至亏损。
当初的“新八股”中有3家业绩下滑至亏损,这已是相当高的比例,如果以这样的比例看,现在首批28家公司中会有多少重蹈当年中小板的覆辙?而投资者给予这些公司平均111倍的市盈率,相当于预期这些公司会有100%以上的业绩增长,等到这些公司逐年交出业绩答卷,届时将会形成多大的反差?那些在上市首日买入的投资者,恐怕是永无解套之日。
投资者乐意为高成长公司支付溢价,但111倍的市盈率已经超过了正常的投资理性。我国创业板的公司虽然名义上有“两高六新”之说,但实际上有些公司和中小板公司无异,甚至有些公司原本就是计划上中小板而最后转投创业板。如果是同行业类似的公司,显然不能仅仅因为在创业板上市,就可以比中小板享受超过1倍溢价估值。就好像同样的商品,不能因为有些摆放在超市,有些摆放在商场,其价格就可以相差一倍甚至更多。
如果说今天的创业板是“十年磨一剑”而来,那么原本应该有更好的制度建设,但遗憾的是,这方面的优势并没有体现出太多。我国创业板虽然历经11年的备战,但最后推出之际却毫不从容,甚至有些匆忙上马,比如当初在设计创业板之时,原本设置了30万元的准入门槛,就是为了尽量不让中小投资者涉足高风险的创业板,但最后实际上只在名义上要求有2年以上投资经验,几乎还是零门槛准入。甚至创业板的具体交易细则,也只是在正式开通前夕才最终确定。
监管者在创业板开通前夕表示:“从海外创业板情况看,创业板的股价波动幅度显著高于主板市场……总体上看,创业板股价大幅波动风险是一个常态,是创业板市场的固有特征之一。”海外创业板的大幅波动固然不假,但不能因此就把我国创业板的大幅波动视为正常,甚至视而不见。我国创业板历经11年才正式推出,正是为了更充分地吸取海外的经验和教训,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所以,我国创业板和海外市场相比应该具有后发优势,否则如果只是以海外市场的波动为常态,我国的创业板何须等待11年之久。如果以海外创业板作为参照标准,世界范围内曾经有30多个创业板市场被迫关闭,如果我国创业板在将来经营不善而关闭,是否也可以用创业板的常态来解释?
创业板的初衷是为了扶持一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同时投资者可以通过创业板分享企业的成长,如果只是为中国股市增添另一个投机场所,批量生产出更多的亿万富翁,这样的创业板并无意义。■
创业板公司上市首日表现
股票代码 公司简称 收盘价 当日涨 市盈率
(元) 幅(%) (倍)
300001 特锐德 44 85 96
300002 神州泰岳 102.9 77 108
300003 乐普医疗 63.4 119 128
300004 南风股份 40.25 76 124
300005 探路者 50.07 153 132
300006 莱美药业 35.8 117 100
300007 汉威电子 48.7 80 97
300008 上海佳豪 50.81 83 68
300009 安科生物 50.08 195 122
300010 立思辰 33.75 88 97
300011 鼎汉技术 69.01 87 155
300012 华测检测 45.88 78 85
300013 新宁物流 32.2 106 93
300014 亿纬锂能 43.28 140 123
300015 爱尔眼科 51.9 85 113
300016 北陆药业 35.6 99 93
300017 网宿科技 44.9 87 110
300018 中元华电 56.7 76 79
300019 硅宝科技 45.28 97 90
300020 银江股份 36.4 82 93
300021 大禹节水 32.03 129 114
300022 吉峰农机 35.31 99 114
300023 宝德股份 36.08 84 139
300024 机器人 75.15 89 108
300025 华星创业 45 129 103
300026 红日药业 106.5 78 83
300027 华谊兄弟 70.81 148 175
300028 金亚科技 35 210 128
(市盈率以2008年业绩为基础) 创业板股票中小板德豪润达之殇ipo创业板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