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家族药企关注中国医改
作者:李三(文 / 李三)
( 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药品生产线 )
勃林格殷格翰于1885年成立于德国殷格翰,致力于人体用药和动物保健,如今,这个家族企业在全球47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去年销售额达到了115.95亿欧元。“1885年,阿尔伯特·勃林格先生购买了一个小的酒石酸工厂,当时只有28名员工,现在我们在全球已经拥有4.13万名员工,增长真的非常惊人。”在勃林格殷格翰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柏安德博士的感叹里,中国也是其中一部分,勃林格殷格翰1994年在中国设立分公司,“我们非常骄傲在当时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进入中国市场”。
前不久,柏安德和集团执行董事会成员丁炜凌、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区总裁潘大维先生一起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否关注到中国正在进行的医疗改革?这对贵公司有什么样的影响?
柏安德:在过去20年,即便只在上海,消费者获得药物以及医疗治疗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不久前我们参观了上海的医院,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中国传统的中医中药,我觉得,近年来市民所接受的医疗保健服务确实有进步。
潘大维:毫无疑问,中国正在进行和完善的医疗改革是必要的,中国的确需要更多的投入,确保每个公民都能获得较高水准的医疗保健服务。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政府未来在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也非常关注“医改”方案的推出和执行,这样我们才可能跟上中国政府的节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有所作为。
三联生活周刊:不久前国家基本医保目录公布了,你对此如何评价?
潘大维:我们理解,建立这么一个基本医保目录,目的就是保证一些常用药物能够为更多的中国人获得,价格为更多中国人所接受。我们注意到,这些药物价格确实比较低,而且很多跨国企业的药物也纳入到基本的药物目录中,比如,我们的沐舒坦就已经纳入进去了,我们现在还在等待这个价格是否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我对中国政府是有信心的,而且中国政府也一直注意倾听企业的心声,以我过去20多年在中国的经验,相信我们最终总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联生活周刊:有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中,跨国药企在中国医药市场的占有率下降了大约1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在增强。面对竞争态势,你们如何应对?
潘大维:所谓我们市场份额下降,中国本土企业在总量上的表现非常活跃,我个人认为,其实在销售额和销售价格上并非如此。我们知道,对于外资企业而言,药价往往更高一些,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在总的销售量上中国企业确实非常活跃,但如果以销售额为评价体系,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减少。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看待仿制药?是否惧怕仿制药的竞争?
潘大维:一旦产品的市场巨大,市场上就可能有仿制品冒出来。不客气地说,对那些经营仿制药的公司来说,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跟在我们后面。对我们来说,即使市场上有仿制药品也不惧怕,因为中国市场非常大,我们还有获得增长的机会和空间。因为确有一些病人觉得我们的药价贵,买不起,但因为有治病需要,他们就去买价格比较低的仿制药,我们很清楚这些情况,但我们暂时还不认为这是很大的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参与集中采购中,你们通常是怎么做的?
潘大维:提到参与集中采购,这也是过去5年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是正常业务的一部分。正如其他的跨国企业或者本土企业一样,我们通常也会给出一个价格。应当说,我们在这些采购项目中非常成功,这是中国市场的一部分,是非常正常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中国的制药行业目前亟待改变的问题是什么?
潘大维:我觉得中国政府在药物审批方面的时间要尽可能缩短,特别是那些拯救人生命的药品。如果说欧洲人和美洲人已经使用某种药品了,而药品是有效的,我认为中国人也应该可以使用这种药物,总之,我认为,中国药物的审批时间应当和其他国家一样。
关于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中国政府有责任确保民众不会因为药物问题而受到伤害。另外是要通过医疗保险来拓展药物的可获得性,不能说因为我是穷人我得了癌症,就得不到高品质的药物。我认为,中国政府的“医改”要扩大覆盖的范围,使更多人获益。
三联生活周刊:勃林格殷格翰在中国主要有哪些业务?如何实现在中国市场的目标?
柏安德:我们在中国有三大主要业务——处方药、自主保健品和动物保健,同时又有很多国际临床试验的项目,在这一领域,我们是中国市场上做得最好的公司之一。
这些年,我们在中国市场的增长超过了25%。中国有望在2010年成为全球OTC(非处方药)市场方面的第二大市场,而目前我们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只有0.4%。其实,现在的中国市场份额的确是不尽如人意,这也恰恰说明,在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加速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希望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和全球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基本处于相当的位置。
潘大维:相对西欧和北美,中国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我们进入中国时间比较短,需要更快的增长速度迎头赶上,未来我们在中国将以35%的速度增长,这是我们的目标。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市场,处方药业务占多大的比重?
丁炜凌:在中国市场,处方药业务占到70%左右。如果看一下我们全球销售药的分布,目前大部分业务还是来自处方药,处方药销售达到了95亿欧元,其他一部分来自OTC,还有动物保健业务有5亿欧元。这些业务在中国的前景现在还难以预测,可能的话,我们希望所有的业务都在中国发展。目前生物科技业务主要是在德国,在中国市场上,我们正在考虑开展这块业务的可能性。
三联生活周刊:勃林格殷格翰是全球最大的家族药企,这么多年的发展,你们是如何做到这样的?
柏安德:我觉得,私有化或者是家族形式可能是勃林格殷格翰最理想的运营模式。一般说,从最初产生研发想法到化合物生成需要5年,从化合物到产品研发需要12年,从产品研发到真正的上市又需要五六年。也就是说,一款新药的研发过程可能需要20多年的时间。对于医药公司而言,家族的运营模式恐怕是最理想的,因为在这种所有制下,公司会有更长远的思考和战略,代代相传,而且还不必担心投资方面的问题。对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来说,我们的愿景就是希望为人类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新药,所以未来我们恐怕不会改变这种所有制的形式。
三联生活周刊:这次经济危机对你们的影响似乎并不是很大?
丁炜凌:总的说来,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医药行业受到的阵痛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小一些。但如果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OTC所受的影响大于处方药,我们也注意到,整个医药行业对经济危机的反应是相对比较慢的,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因而从危机中复苏的时间也需要更长。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在经济复苏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并购,还是加大对新兴市场的投资?
丁炜凌: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我们的做法似乎和别人不一样,通常我们反而会进行投资,在拉美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所以现在我们在那里有4%的份额。当拉丁美洲出现危机的时候,有的公司退出了,而我们却进入,一旦进入,就立足长期发展。在中国我们也是如此。
说到行业整合,我想家族制药企业有自己的特点,在做决策时我们会更注重长远,而不仅仅是短期绩效。有时候一些并购活动也是有意义的,比如说动物保健,我们收购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在北美地区的发展,因为在这之前,在北美地区的产品组合相对比较薄弱。■ 医改关注家族药企药品中国三联生活周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