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格达再次被恐怖笼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晓晖)
( 10月26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爆炸现场 )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10月25日发生两起自杀式汽车炸弹爆炸事件,已经造成至少153人丧生,721人受伤,是该国两年多以来最严重的袭击事件。巴格达省政府大楼和伊拉克司法部大楼在爆炸中受损,现场距离设于曼苏尔酒店内的中国驻伊大使馆及新华社仅50米。一个与“基地”组织有关,名为“伊拉克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的逊尼派穆斯林武装组织,已经宣称对此次连环爆炸案负责。
“‘基地’组织的伊拉克分支不愿意看到伊拉克局势的逐步稳定,特别是伴随美军的逐步撤离,什叶派中央政权和库尔德地方自治一旦巩固其政治基础,极端主义将没有机会翻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东问题专家王联教授向本刊分析战后伊拉克国内局势:伊拉克国内长期存在什叶派和逊尼派两大宗派的矛盾,以及库尔德要求地方自治的诉求,2003年战争前的伊拉克是由居于少数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及其支持者(逊尼派为主)掌握国家政权,什叶派和同属于逊尼派的北方库尔德人(二者人数之和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向来是被压迫、排挤和打击的对象。而现在的伊拉克政府是由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当权。
反对派通过爆炸事件在巴格达制造恐怖气氛,马利基政府和计划明年1月举行的伊拉克大选令人担忧。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政治学家玛丽娜·奥塔韦告诉本刊:“美国无法在伊拉克重建民主政治,这不是外力可以实现的。美国已经在发展和构建制度框架上帮助伊拉克重建民主政治。不幸的是,两个问题使这些机构不能良好运转:宗派主义和分裂的政党——现在已经有296个政党登记参加2010年选举。”
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牛新春教授告诉本刊:“现在的伊拉克政府是多数派掌权,对选举有利。虽然爆炸可能是反对派——逊尼派策划,但同以往的爆炸案一样,目的不会是单纯影响大选。”
前新华社驻伊拉克记者马晓霖先生告诉本刊:“就目前三大派别的权力分配看,还是相对稳定的格局。伊拉克大选是各方博弈力量、实现目的的有效途径,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认可和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恐怖袭击多么强烈,伊拉克明年的大选应该会如期进行。”
奥塔韦分析:“选举也许还太远,爆炸不会有直接的影响。长期看,类似的袭击特别是发生在临近大选时的袭击事件,应该会由马利基政府自行处理。因为这样能给公众留下自己掌握军队及警察力量,有能力应对这些袭击的良好印象。”
牛新春教授说:“奥巴马政府的政策是希望缩小小布什时期的战略目标,如果伊拉克军队可以控制局面便撤出驻伊美军。美国的主要目标是打击恐怖主义,未来主战场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马晓霖说:“根据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撤军安排,今年6月底之前,美国已经从伊拉克主要城镇撤走主要战斗力量,退入军营,现在还有12万人的部队,预计明年8月底将撤走所有战斗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伊拉克军队、警方能否成长起来,是伊拉克政府面临的巨大考验,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影响美军的撤军计划。”王联教授认为:“把美军拖在伊拉克,符合‘基地’组织的战略战术……这次爆炸至少在目前会降低美军增兵阿富汗的可能性,但决定权仍掌握在美军手里。”
今年10月是美军在阿富汗、巴基斯坦战场损失最为惨重的一个月。就在伊拉克发生爆炸袭击后不久,10月28日巴基斯坦也发生严重汽车炸弹爆炸事件。马晓霖由此认为:“‘基地’组织实际上是正在把伊拉克和阿富汗、巴基斯坦这三个战场连成一片,变成一个巨大的黑洞,让美国深深地陷在这里,极大地消耗美国国力。”但牛新春教授说:“塔利班与‘基地’组织有联系,也有区别。塔利班是阿富汗当地的极端势力,‘基地’组织属于恐怖主义。美国政府内部也在就这个问题争论。一派认为,美国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打击目标也应该缩小,主要打击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恐怖主义,拉拢塔利班内部的温和派势力。另一派则主张加大广阔的军事打击力度。”■ 再次中东局势笼罩恐怖巴格达逊尼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