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约先锋
作者:张斌(文 / 张斌)
11月1日,星期日,清晨。纽约城维拉扎诺跨海大桥上将一如过去30多年,再一次会因为一段奔跑的开始而人山人海,景象壮观。接近4万人的参赛大潮中,绝大多数人的面孔是模糊的,随着比赛深入,只有那些职业高水平选手的面孔会不断地闪动在电视屏幕上。模糊的面孔中至少有3张会在瞬间被清晰起来,哪怕只是瞬间,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3张面孔一定会出现在纽约城市马拉松赛起点的最前排之中。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穆赫尔克、加菲尔德和纽基尔克,这项即将度过40周年庆典的马拉松赛事的首届比赛的参赛元老。回到纽约,回到奔跑的人潮之中,了却心愿。
1970年9月13日,清早。127位长跑爱好者响应一位名叫弗雷德•勒博的罗马尼亚移民的倡议,围着纽约中央公园开始奔跑起来,影响后世深远的纽约城市马拉松赛正式诞生。55位长跑发烧友艰难地在首届并不完全规范的比赛中完成了全程比赛,高温中,围着中央公园,每圈10公里,零散地串联起了比赛的阵势。创办者弗雷德•勒博第45个抵达终点,执著于长跑的他此后缔造了纽约跑步者俱乐部,在30个城市完成了55次全程马拉松。1992年,他用参加自己创办比赛的形式庆祝了60大寿。两年后,弗雷德•勒博与世长辞,葬礼在纽约城市马拉松赛的终点举行,超过3000名跑步爱好者参加葬礼,那居然是列侬葬礼之后,纽约中央公园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生命告别仪式。
享年62岁的赛事缔造者没有机会在2004年看到这项赛事最丰硕成果的上演,36544人最终跑完全程。用了35年时间,纽约城市马拉松赛实现了惊人的飞跃。恰逢40周年大庆,当年55位先行者中仅有的3位回来了。
出生在1940年的穆赫尔克40年前还是纽约城里的一位消防员,首届比赛的前夜,妻子驾车将丈夫送到城里。穆赫尔克整夜难以入睡,静待天明比赛的到来。比赛中,穆赫尔克在最后时刻超越了其他选手,领先第二名4分钟成为纽约城市马拉松赛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加菲尔德第43个冲过终点,成绩是4小时7分。纽基尔克的成绩是4小时21分。
穆赫尔克在众多长跑发烧友中拥有极高的声望,69岁的他目前在纽约经营着10家跑步装备专营店,离开消防局后,他买了一辆面包车追随着发烧友们四处参赛,并将车厢内的装备卖给大家,逐渐将生意做大。这一次重新跑回纽约街头,年近七旬的老人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是3小时30分,一个相当不错的老年组成绩了。10年前,老人曾经跑过一次纽约城市马拉松赛,当时成绩是3小时45分。原本以为可以将美好的参赛回忆永远珍藏了,40周年的特殊时刻,让老人又一次回到他熟悉的街道上。比赛过程中,也许老人会经过他上个月刚刚在曼哈顿新开张的第十家店,现如今他的商店基本上已经成为长跑发烧友们的圣殿。满头银发的老人平静安详,当年先锋开拓的激情早已经淡淡逝去,还能够继续奔跑在他看来已经是无尽的幸福了。一生中,这位消防员执著于职业之外的个人爱好,150次跑完全程马拉松,43岁的时候创造了个人最佳成绩——2小时23分,只可惜这个成绩不是在纽约创造的。
穆赫尔克不仅因为首届冠军才享有声誉,他与创办者弗雷德•勒博关系紧密,因此在早期的草创阶段为这项赛事打下了深深的印迹。这项现在影响巨大的比赛从最初就为冠军设计了一个特殊的荣誉方式,模仿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向男女冠军得主奖励头饰花冠。而这个独有的创意就是来源于弗雷德•勒博有一次到穆赫尔克家做客,看到这位消防员家的院子栅栏边种满了艳丽的花朵,突发奇想要给冠军颁发花冠,自那之后,每个冠军的花冠都要由穆赫尔克亲自编织打理。
加菲尔德没有像穆赫尔克那般深深地参与到纽约城市马拉松赛之中,作为那个时代的先行者之一,他用每天早晨持续的奔跑来延续自己的快乐。每天清晨,在长滩,加菲尔德都会跑过美国历史上第20位总统——阿布拉姆•加菲尔德的雕像,作为总统的亲孙子,74岁的老人自小在伦敦长大,当年纳粹德国空袭英伦三岛造成的地狱岁月至今让他难以忘怀。1948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13岁的加菲尔德现场观看了田径比赛,那权且算是老人起点颇高的运动启蒙,为日后在纽约街道上的奔跑注入了持续的激情。1961年,加菲尔德随家人迁回纽约生活,住所距离中央公园咫尺之遥。最初棒球是他的挚爱,每逢周日一定会跑到中央公园观看比赛。在赛场边上,他认识了后来一起完成首届纽约城市马拉松赛的纽基尔克,并成为终生挚友。回忆起第一届比赛,加菲尔德至今感慨良多,那时候的中央公园就是一个运动者的天堂,比赛那天人们并不知道有这么一个赛事存在,狭窄的道路上不时会出现骑自行车和滑轮滑的人们,参赛者被迫要放慢速度躲避车辆和路人,显得十分狼狈。
今年,受到组织者的邀请后,加菲尔德毫不犹豫地答应参赛,他的目标更加现实一些,作为第七次参赛,只要完成比赛,对他来讲就可算是胜利,毕竟已是74岁的老人了。
纽基尔克,同样是74岁。他是狂热的运动爱好者,在大学里几乎尝试了所有的运动项目。1970年,首届比赛的时候,他已经是有着丰富经验的马拉松赛选手,只可惜水平一般。由于他的专业是会计,因此首届比赛的账目就归他来打理,加上大家交纳的参赛费,经费不过1000美元。关于那一天比赛的记忆,他贡献的细节是,多数选手之所以没有完成比赛,是因为不少人慌乱中掉到了水里,只得坐在路边晒太阳。■ 长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