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书不算偷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俏到)

窃书不算偷0

在《射雕英雄传》中,梅超风夫妇偷了黄药师的《九阴真经》,引得黄先生怀恨数十年。到底是武林中人不懂和谐,换作孔乙己说句“窃书不算偷”,让人想骂他都不好意思开口。就字义而言,“窃书”还真不算偷。“偷”字的意思最初是“巧黠”,引申为苟且、刻薄、不厚道,比如“偷生”。而“窃”字从最初开始就是偷盗之意,这在《说文解字》上写得明明白白。所以孔乙己非要这样追根刨底的话,其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可是,不论窃书还是偷书,多读书绝对是好事。众所周知,梅超风所窃得的《九阴真经》就是多读书的结果,那是传说中北宋的大内文官黄裳同志遍读五千多卷道学著作后的智慧结晶。当年那黄裳在校对文稿之余,以巨大的创新勇气,把道学理论与追杀仇家的实践斗争结合起来,研究出了武学界一项跨时代的重大学术成果《九阴真经》,开辟了武学专业的新领域。

在武学历史人物年表中,黄裳的关键词是“先读书后写书”,梅超风的关键词是“窃书”。这让我联想起号称“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如果要给杨慎的人生加个类似的关键词,恰好就是黄裳、梅超风联袂附体:“先读书再窃书后写书。”杨慎是明代状元出身进的翰林院,接触到大量皇宫珍藏的图书秘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杨慎在长期的读书过程中,放松了自我要求,产生了类似孔乙己“窃书不算偷”的低俗想法,陆续得手了大量珍贵图书。

对于杨慎偷书,组织上是宽容的。想嘉靖初年,杨慎因其他原因贬至云南为官,当时组织上对他的处理原则是就事论事,并未追究他偷书的问题。不过杨慎偷书却给后任们起了很坏的带头作用,偷书换书成了能接触皇宫图书的文人传统。结果到了明熹宗时期,农历六月皇宫图书馆晒书,皇帝望着寥寥无几的图书,愤愤然想起了始作俑者杨慎。皇帝问:“嘉靖间偷书的杨姓官儿,何处人?”郁闷,人都死了70年,偷书之名永流传,教训深刻哪。

当然事情要客观地看。杨慎窃书,成果同样不少。他贬居云南30年,留下各类学术杂著100余种,涉及经史、诗文、书画等多专业多领域,显然这些成果与他皇宫窃书所获密不可分。可惜杨慎生不逢时,要是现在,早就成了国学大师或者教授博导。更可惜杨先生没有兴趣研究道学武学,历史白白失去了酝酿真实版《九阴真经》的机会。

<p "="">话说回来,其实黄老邪耿耿于怀梅超风偷了自己的《九阴真经》,可他的《九阴真经》又岂是来路光明?他借了周伯通的《九阴真经》,让老婆在两个小时内强记下全部内容。这虽然不是暗偷明抢,但侵犯知识产权那是毫无疑问的。 窃书不算

上一篇: 文老师
下一篇: 声 音(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