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燕子 时代偶像的喜乐与艰难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陆晴)
( 邢燕子
原名邢秀英,1940年生于天津市宝坻。1958年,高小毕业后到家乡务农,成为知青典型。1964年,她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此后曾任县委副书记、天津市委书记、市政协副主席、北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2000年退休。她是第九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至第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今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
坐在主席身边的人大代表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不到24岁的邢燕子和河北省几十位人大代表一起坐火车去北京开会。年轻的邢燕子并不清楚人大代表意味着什么,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选为人大代表的,只是在报纸上看到了公布出来的代表名单。她知道“这次要参加全国最高的会议”,是一项至高的荣誉,更重要的是,可以再一次见到毛主席。此前她在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第一次亲眼见到了毛主席。
“在这次会议上,国家给了我一个肯定。”邢燕子向本刊介绍,“我是大会主席团成员,还被选为大会执行主席,会议开幕时坐在前排,这对我是最高规格的待遇。”
12月20日,大会开幕前夕,邢燕子和其他主席团成员被安排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休息。邢燕子回忆说:“那时候人都特别傻,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兴奋高兴的时候都蹦蹦跳跳的,当时我们全都傻了,不知道怎么办了。还没反应过来,就看见毛主席走过来了,旁边是刘少奇主席。毛主席走到我这儿,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邢燕子,毛主席握着我的手说‘你是邢燕子?’我点头说‘是的’,别的什么也不会说了。当时说激动得想哭吧也不敢哭,想笑也不敢笑,所以你看我那照片,都不知道是什么表情了,那个姿势特别难拿啊。”看得出,邢燕子对毛主席接见自己这张照片稍有遗憾。
接着毛主席伸手领着邢燕子从右边走上主席台,这时周总理从对面走过来,说:“你是燕子?你的名字我很熟悉,我早就知道你。”毛主席问工作人员:“燕子坐哪里啊?”工作人员说邢燕子是大会执行主席,坐在前排。主席便把她领到前排座位上,然后走到第二排自己的座位上。
( 在田间劳作的邢燕子 )
邢燕子对本刊记者回忆,会议开到12月26日,当天散会后工作人员通知邢燕子和江苏省盐城县代表董加耕一起留下,后者是当时另一位知青代表。两个人也不敢多问,只好在原地等着。过了一会儿朱德委员长走过来把他俩领进了小客厅,邢燕子看到周总理正在跟陈永贵讲话。
周总理请他俩一起坐下,问邢燕子:“你们那里亩产多少?”
邢燕子说她心里犯难,但还是如实回答:“总理,我们粮食产量很可怜哪,才百十来斤。”
“之后总理说,你们先谈着,我去看看。当时我们都不知道当天是主席生日,主席要请吃饭,都老老实实坐着等着。一会儿总理说,请你们过来。我们就进了一个小客厅,里面呈品字摆放着三张圆桌。”40多年过去,邢燕子仍能清晰地回忆当时的每个细节,“那次主要是请各大军区的领导,农业和工业战线的人很少。农村来的人看着什么都新鲜,我和董加耕还愣着呢,也不敢随便坐。工作人员过来告诉我俩坐在毛主席那桌。”
邢燕子告诉本刊记者:“我坐主席右边,我右边是陈永贵,再接着是彭真、钱学森、王进喜、曾志、罗瑞卿,董加耕坐在主席左边。”
都就坐之后,毛主席说:“今天一不请客,二不做寿,就想和大家谈一谈。今天没让我的孩子来,他们是吃蜜糖长大的,不下乡,不配。”
邢燕子说听毛主席说湖南话有些困难,“一句一句地说能听明白,连着说就听不清楚了。我也不知道为主席做点什么好,看到主席拿起烟,我就给他点上烟。之后他说,有的人做了很多好事都没有翘尾巴,这很好。一个人做出了一点成绩不能翘尾巴,做两点也不能翘,三点、四点更不能翘,永远不能翘!”邢燕子说,这句话她记了一辈子。
邢燕子说她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的场面,不知道在这种场合吃饭要注意什么,也从来没有“一道一道”地吃过菜。“我刚喝了一口汤,服务员就过来要端走,我心说吃饭不能浪费啊,留碗底儿还像话?就说,同志同志放下,我还吃呢,服务员就给放下了。毛主席怕我们从农村来的吃不饱,叫人再给我们端点饭来。我说不用端了,我吃得好吃得饱。主席不放心,拿起筷子从他那份里给我夹了两个饺子、一个烧饼,给董加耕夹了两个烧饼、一个饺子。”
“我心里嘀咕是吃还是不吃呢,不吃又不能带走,他瞅瞅我,我瞅瞅他。最后一想还是得吃,主席这不是对我个人的关心,而是对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对农业的关心和希望。”说到这儿邢燕子无奈地笑了,“按照现在的思想,就应该拿回来保存好,说什么也不吃,我真后悔没拿回来放到现在!”
实际上,那时的邢燕子连保存她那些珍贵照片的意识都没有,是多年后经同事提醒,她才把照片渐渐都找齐并收藏了。
邢燕子说,那顿饭她一共给毛主席点了三支烟。“感觉真是幸福,我就做了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主席就给我这么高的荣誉!而且他知道在农村用大碗吃饭,到这儿来小碗吃不饱,让我们特别感动。”
人大代表印象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只召开了一次,邢燕子还没来得及学习怎样做好人民代表,对于代表身份的理解都是朦胧而朴素的。
从1960年出名之后,邢燕子实际上就开始了会议和劳动相结合的生活。她参加过积极分子会议、天津市贫下中农代表会议、天津妇女代表会议、天津市委代表会议,1964年6月还参加了中共青年团九大,然而对参加“国家最高级别的会议”则没有经验。有的只是一个朴素的概念:“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
用邢燕子的话说,那一批代表大部分都是通过实干做出成绩,被大家认可后推选出来参加会议的,不像现在代表都要提前做调查、走访群众、收集问题、准备好提案。“那时候什么都不懂,也没有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概念,而且大家想法也比较简单,人民群众的意见也不太多。以后慢慢的我当然就懂了,可是就当了一次人大代表。”
十几天的会议,邢燕子说她没有发言,是以学习为主。她和大家一起讨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最后一起发表意见:总理的报告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我们拥护政府的报告。轮到自己发言的时候,就说一句“向大伙儿学习”。
从北京回到自己劳动和生活的司家庄,邢燕子到处开会作报告传达会议精神,给大家讲大会是怎么开的,都做了什么,尤其是见到毛主席的情景。当地群众听了备受鼓舞,大伙儿也都表示一定要好好干。对年轻的邢燕子来说,当时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当了人大代表更要起带头作用,各方面要干得更好。“过去我自己当先进,当了代表之后全家人都要高标准严要求,群众都看着呢!”
虽然想法单纯,荣誉感却是强烈而真实的。“毛主席说,农业搞上去了,其他什么工作都好办了,所以我只想着好好干,把农业搞上去,解决大家吃饭问题。”
邢燕子看重自己的人大代表身份,在意这份荣誉。“按说没有大的问题,人大代表可以一直当下去,但我就当了一届人大代表,到1974年就结束了人大代表身份,可我还是党的代表,参加党的会议。”邢燕子所在的宝坻县当时全国闻名,一个县就选出三四个代表,第四届人大邢燕子没有被提名。周总理得知此事,特意对新华社一个记者说,让他告诉燕子,当党的代表就不宜当人民代表了。邢燕子也理解了这一层:“因为一个人既当人大代表又当党代表,只能提一条意见,两个代表是两条意见,两个人的力量更大。”
“我就是个农民”
邢燕子是上世纪60年代扎根农村的知识青年的典范。
1953年秋天,读完初小三年级的邢燕子离开天津,回到老家司家庄,陪伴独守农村不肯进城的爷爷。1956年,邢燕子考入30里外的巴庄子农业中学,两年的农中生活加深了从小爱劳动的邢燕子与农业的不解之缘。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运动拉开序幕。邢燕子在这一年7月从农中毕业,她决心扎根在司家庄,改变老家的落后面貌。
从生产队食堂到幼儿园,从参加田间劳动到带领“燕子突击队”开荒打粮,一个不到20岁的姑娘完全凭着身体、毅力和信念改变了家乡恶劣的环境,创造了“让石头长出粮食”的奇迹。
当时的邢燕子同时满足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和1955年毛主席发出的“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她的事迹先上地区报,再上省报,1960年,中共河北省委做出决定,要求掀起“学习邢燕子,赶上邢燕子,热爱农业劳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当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邢燕子发奋图强建设新农村》后,她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后,邢燕子在对本刊的回忆中对自己成名的经过一带而过:“回老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产量特别低,不能自给,我在那时候回农村改变盐碱地,正好就出名了,树了一个典型。”出名背后的艰辛,以及年轻时“不要命”的干活方式对日后身体的影响,都被她省略了。
中共“九大”后,邢燕子兼任了许多职务:司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县委副书记、地区妇联副主任、青年团副书记、河北省团委副书记、河北省委委员等,“十大”之后又当选了中央委员和天津市市委书记。至此,邢燕子大大小小共担任了16个职务,被称为“邢十六”。“因为先进,各个单位都要给你安排一个职务,这样一来,什么活动都要让你参加。”然而邢燕子始终没有脱离劳动,一开完大小会议,她就回到田间地头,和大家一样挣工分,一个月有几十块钱的误工补贴。她笑称这是“既当干部又当社员”,自己本质上“就是农民”。
邢燕子说,党中央制定大政方针政策,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组织原则的,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听从组织安排,这也是她任职期间坚持的原则。“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能上能下,能官能民。我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吃几碗饭我心里清楚,干不了不会干的我就学!”
不善于表达,不怕苦不怕累,是邢燕子后来在天津市北辰区的同事冯克敏对她特点的总结:“她没有什么政治头脑,即便后来当了这么高的官,也完全是时代需要。她就是实干,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邢燕子曾说过自己就是一个“大镜面”,心眼上一个褶儿都没有。
“文革”结束后,邢燕子的命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978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结束,邢燕子的名字也从媒体上消失了;1981年,国务院“知青办”安排邢燕子到偏僻的“北辰区永新知青综合农场”任党支部副书记;1983年,邢燕子兼任了10年的天津市委书记(相当于现在的副书记)工作结束;1985年,天津市政协换届,邢燕子卸任政协副主席;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邢燕子落选了中央委员。
邢燕子向本刊描绘的永新知青农场生活大约是这样一幅景象:高高一片野草,蚊子又多又大,4间没有炕的小屋6年没生过炉子。做饭的小伙房离着50多米远,下雨天就是“外头下大雨里头下小雨”,喝水要从家拉一个大空缸到几百米外的地里压井担水。每天早上6点多邢燕子出去拾柴火拿回来晾着,夏天会打点草捞点苇秆晾干留着冬天用。她的多数上班时间都在养猪场喂猪清圈,干起活来和从前一样卖力气。
邢燕子说:“不论组织上对我怎样安排,我从没有打过折扣。我永远感谢党和人民。”她记得那段日子每次出门办事因为被群众认出来而得到帮助时的感动。
离开永新知青农场,北辰区领导安排邢燕子协助区人大常务副主任分管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她找来大量关于“人大”工作和城建环保方面的法律、业务书籍、文件和资料,从头学起。她特别能吃苦,始终保持着劳模本色,也经常特别真诚地请教别人。和她一起工作过的袁主任回忆:“可能思路上弱一点,文字和表达上也稍弱。但是为人方面没得说,绝对的好人。”他清楚地记得,去年汶川地震,平时省吃俭用生活也并不宽裕的邢燕子先后两次共捐了6500元。
邢燕子说,自己在工作中一直学习,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帮助,其实在北辰区并没有效多大力。可是冯克敏告诉本刊记者,北辰区曾经的污水河北运河,经过邢燕子的整治改造,2001年就已是河水清澈、水质达标,成为风景区。另一条污水河丰产河,最近也彻底改头换面,两岸绿草如茵,风景如画。
“我认为这是她在北辰区最大的功绩。她真的是拿出了当年干活儿的猛劲,两年时间,夏天头顶烈日、冬天冒着严寒,步行上百公里,自己沿丰产河两岸逐个排查排污口,取水找人化验,了解情况访问专家,太辛苦了!”冯克敏十分感慨。那时候邢燕子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 时政邢燕子偶像人大代表燕子喜乐时代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