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泉海 “手艺人”谭泉海

作者:陈晓

(文 / 陈晓)

谭泉海 “手艺人”谭泉海0( 谭泉海 1939年生于江苏宜兴和桥镇。自20世纪50年代随着著名老艺人任淦庭学陶刻,在长期从事陶刻装饰工作中,细细揣摩曼生三刀法、板桥郑书风,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任宜兴市人大副主任,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

全国人大代表是谭泉海家里最醒目的标识。宽阔的客厅墙壁上,是一张他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与代表们的集体合影。因为人数众多,照片横贯墙壁。谭泉海说,这是在第九届人代会上买的纪念品,花了200多块钱,回来请人用金边裱上。

合影下面是4张大幅挂像。都是参加人代会期间和高层领导的合影。在书房的墙上,挂着3张首日封。这是谭泉海1987年第一次参加人代会时买的。第一张是中央领导人的签名。“当时还是江泽民这一届领导班子,我请华西村的吴仁宝帮我拿去签的,因为他坐主席台。”后面两张则是代表们互相签名留念,谭泉海指着上面的名字一一念出来:黄菊,关牧村,于华……

连续三届人大代表是谭泉海倍感荣耀的身份和经历。“每年进京参会,开幕的前一天晚上,我都是买人代会的首日封,寄回给宜兴市的领导,每年都要寄100多封。”谭泉海对本刊记者说。他对这个政治身份最朴素的理解就是“人民代表为人民”。在这12年的参政议政时间里,他参与了多项议案的提出。“比如国务院1997年出台的《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就是我们先提出的建议。”他的建言范围遍及农业、教育、工业改革、公安、铁路等领域,但他说自己最终还是个“手艺人”。

他刚动完手术,右手握笔还有些哆嗦。但就是这只手,握刻刀40年,创作的《茶圣》、《十二金钗》、《四季书画台屏》成为海内外收藏家热衷索求的珍品。他目前作品的价格,即使是一把简单的小壶,起价也在2万元以上。1997年他被国家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海内外艺术专家誉为紫砂陶刻“中国第一刀”。

入行

谭泉海 “手艺人”谭泉海1( 1958年, 谭泉海与恩师任淦庭一起观摩紫砂陶刻 )

谭泉海1939年7月出生于宜兴和桥镇。“我父亲谭普洲是一位前清秀才的门生,也是一位老中医。我从小就看见父亲用一手熟练的馆阁体字为病人开药方,过年时节替人家写楹联,有时还帮人写招牌。我父亲还会剪纸。”谭泉海对本刊记者回忆。谭泉海从小看着父亲写的字迹漂亮的药方医案,玩着父亲剪的花卉鸟兽,吃着父亲给糖果店写招牌得到的糖果,受到了最早的艺术熏陶。他三哥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水彩画画得很好,两个姐姐也都是教师。因此,“我们一家都算是知识分子”。谭泉海说。

但刚解放时,小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却并不宽裕。谭泉海从新和中学初中毕业后,由于经济比较拮据,他中学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在闸口、北新、三洞桥等几所小学代课教习手工劳动和图画。“我那时给学校刻钢板蜡纸。一大张钢板4毛钱。”这是谭泉海最早的雕刻作品。

50年代,江南的市井生活还充满生气。“街道经常组织文艺活动,非常活跃。我们排练京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谭泉海回忆说。因为会拉二胡,吹口琴,闲时还帮着办黑板报,宣传街道的文艺活动,他因此也是当地的积极分子,在和桥镇一带小有名气。

1958年,“大跃进”期间,宜兴紫砂工艺厂敞开门招工,经姐夫介绍谭泉海也去应试。“觉得自己喜欢书画,做这行是条对口的出路。”谭泉海回忆说。谭泉海应试的项目是陶刻。过去宜兴人称干陶刻这一行的人为“先生”,区别于成型制坯的“做胚佬”,无疑带有尊重的口吻,因为干这一行非得识文断字不可,而做坯的甚至于可以不识字。“不过现在反倒变了,陶器的造型在市场上更受欢迎,制坯的身价已经高出陶刻了。”谭泉海说。

考试老师是任淦庭。他是宜兴著名陶刻老艺人,雕刻书法笔力遒劲,真草隶篆各具风格,山水、花卉、翎毛等无不生动雅致,他的一手绝活是装饰成对紫砂花瓶时,可以左右手对称作画,布局恰到好处,是陶业最负盛名的艺人之一,被国家命名为“名牌手”。

谭泉海记得,任淦庭的考试题目出得很简单,就是让他写“家、飞、风”3个字。“这3个字的繁体在书法中是比较难写的字,布局不好摆,如繁体的‘飞’字,如果按照笔画顺序,中间的一撇一竖。是分开来写的,先写撇,最后写直,其疏密宽窄不容易放好,因此要写好这个字,必须倒笔下横,先写这一撇一竖,最后才写弯勾。”谭泉海如法写成,任淦庭旁边看着就知道他练过书法。待到考试结束,谭泉海便成为任淦庭的入室弟子。

任淦庭不仅是他手艺上的师傅,也让谭泉海第一次接触到紫砂技艺以外的世事。“我师傅当时也是江苏省政协委员,我还帮他写过很多提案。”谭泉海说,“提议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紫砂业的发展,说得最多的一条就是关于老艺人的生活保障。”

谭泉海告诉本刊记者,宜兴紫砂兴于北宋,盛于明清,由于皇室消费,士大夫饮茶改为“沏泡”而得以在全社会广泛流传,其中又因为文人的介入和文化品位的提高,使“字随壶传,壶随字贵”。曾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说法。但解放初期,刚经过战乱洗劫,宜兴紫砂业也陷入低潮,紫砂艺人的地位并不高,即使是像任淦庭这样拥有可以流传后世的声名,当时身份也不过是个“老艺人”。谭泉海家的客厅还保留着一张师傅为他授业时的合影。“当时还是冒烟的那种镁光灯拍的,‘哗’的一声,设备很落后。”但晕黄的画面拍出了意境:谭泉海侧着头,老人捧着一个陶器为他讲解。房间内一桌一椅,角落里还有一个小盆景。画面温馨,但又有一丝悲凉。虽然还不到60岁,相片里的任淦庭却已经两颊深陷,骨瘦如柴,老态龙钟。“他住在厂里的一间小房子里,没有职称,生活很简单朴素。因为生活困难,我们学艺的时候,他是用抽完的香烟纸背面给我们临摹花鸟。”谭泉海对本刊记者叹息说,“他们那一代老艺人没过多少好日子。”

练功

谭泉海进入紫砂业时,工厂一下子招收了上千名徒工,一时无法安排住宿,搭建了简易工棚做宿舍。谭泉海在这简陋的工棚里开始了他其后几十年不间断的陶刻生涯。谭泉海对本刊记者回忆刚入行时的艰苦:“初进厂时条件非常简陋,连宿舍都没有,大家就住在篮球场搭成的大芦菲棚里。有的人贪懒,竟然在芦菲墙上挖个洞,就直接向外面方便了。后来有了宿舍,但是睡的还是松木制的双层床。松木床容易生臭虫。有一次我来了兴致,想吹吹口琴,却怎么也吹不响。拍拍口琴,才发现孔里面全是臭虫。”

不过,“条件差反而使人产生紧迫感,容易出人才。条件好了,有些人反而不自觉。现在人的好学精神就没有以前强”。谭泉海对本刊记者说。

师傅任淦庭教授徒弟十分认真,对基本功的磨炼抓得尤其紧。陶刻装饰是用刀进行的,用刀的快慢、深浅、阔窄可以造成不同的效果,所以学艺的第一关就是磨刀。“刻刀有厚有薄。而且磨的刀要前面平后面厚,这样才有力,把刀的宽窄、厚薄、角度、利钝磨到师傅要求的程度,单是磨刀就要练一个月。”谭泉海对本刊记者说。

陶刻一般分“刻底子”和空刻两种。刻底子,是先用毛笔在坯体上书画,再用刻刀依照墨迹镌刻。“空刻”即以刀代笔,是艺人在确定大体轮廓安排后,以刀直接在泥坯上运作。“空刻用的刻刀要厚,刻底子用的刻刀要薄。”谭泉海对本刊记者说,为了寻找一把刀最适合的角度,任淦庭要求他们不能用专门磨刀的金刚石,而用普通的砖头。“双手磨出了血泡也不能停。”谭泉海回忆,经过反复比较试验,逐步熟悉了刀性、练就了敏锐的刀感。因而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无论是双刀正入法、单刀侧入法,以及涩刀、滞刀、轻刀等各种手法,他都能运用自如。

临帖是另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当时厂里还没有电灯,每天天不亮谭泉海就起身,点起油灯临摹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古代大家的法帖。“欧体秀,颜体的骨架有气度,间架敞得开。再后来再去书店看芥子园的画谱,木版本的。”

3年学徒期满后,谭泉海正式出师,成为紫砂厂的一位工人。天天坐在车间刻壶,每一工的定额高达100多把。“不过反正那时候是计划经济,不考虑产品的经济价值,无须拿出高档货。都是像流水线一样,一个壶上,一边刻几个字,另一边刻朵梅花。”那时候宜兴紫砂厂一年大约生产几万把,产值不过100万元。“像一位顾姓大师的壶,那时候两三块钱就可以买到。前一阵他一件作品拍了300万元。”谭泉海开玩笑地说,“要是想发财,去一些老宜兴人家里去淘老壶,二三十块钱的价格,现在都是宝贝。”

初入行时恰好是“大跃进”,因为会拉胡琴,白天谭泉海被抽调去参加运动。他印象最深的是,“当时自然灾害,没有吃的,找到了观音土、金刚藤等替代粮食,就敲锣打鼓送去给镇政府报喜。结果发现替代粮居然被人偷吃了,回来又发动大家调查,把偷吃的人揪出来”。白天的运动不能不参加,谭泉海养成了晚上用功的习惯,“白天闹哄哄的,要搞什么创新设计,晚上想,思路反倒比较清楚”。

人大代表

改革开放后,香港地区锦锋、英泰、海洋、双鱼4家贸易公司开始经营紫砂产品,港台等地随之兴起紫砂热。李嘉诚、李兆基、荣智健等著名香港企业家都曾专门请谭泉海定制作品。谭泉海告诉本刊记者,他制作的一个“紫气东来”的挂盘,被当地政府买下来送给了香港企业家荣智健。这样,谭泉海与政商界交往频繁,建立了不少人脉。

谭泉海做人大代表是1987年,这时他才40多岁。在任人大代表期间,他利用这些人脉,支持宜兴本地企业的发展。“我们宜兴民营企业很多,经常有很多经济纠纷,走上诉的时间太长,我几乎每年都要帮本地企业上交一些案子。每年到审议‘两院’报告的环节,最高院都有人来听,我就在这时候把案子递给他们。”谭泉海说,这不仅是他一个人这样做,很多地方的人大代表都带着这样的任务上北京,“法制还是不健全,走法院上诉程序太多,太慢”。

谭泉海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他在任人大代表期间,为宜兴陶瓷公司免去了一大笔债务:“当时都快转制了,陶瓷公司欠一大笔外债还没有结清。后来我和一个市长,找到了主管国资委的领导,处理了陶瓷公司1.2亿元的这笔债务。”

但他始终最关心的还是紫砂业的发展,说起来如数家珍:“人才培养,真品打假,以及紫砂传统工艺的发展,每年都是我们的提案内容。我们宜兴做的是真正的全手工壶,沿用明代传承下来的木转盘拍打、镶接成型技法,这一点景德镇也做不到。”

紫砂资源的保护是谭泉海另一个关心重点。宜兴的泥土称五色土,含金高,所以做出的紫砂壶含有特殊成分,看上去有一种珠光宝气的亮泽。过去的老茶壶泡了多年茶,倒上水,仍有茶香味,就因为宜兴的紫砂砂性好,透气性强,因此茶香己浸入壶体。“我们提议案,要求保护宜兴的紫砂土资源,民间的紫砂土可用的很多嘛。这个提议后来也实现了。”一些宜兴当地最好的紫砂原料矿,因开采过度,2000年后被禁开保护了。

谭泉海家的陈列架上,放着不少珍品古董。有西周的陶罐,汉代的器皿,还有其他一些民间工艺大师赠送的作品。谭泉海自己的经典之作“紫砂百寿瓶”也在其中。这是1984年,他和大师顾绍培合作的作品,顾绍培制瓶胚,谭泉海在瓶体正面镌刻了100个不同写法的篆体“寿”字,背面装饰以松鹤图案。作品古朴雅致,被送往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出后夺得金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宜兴紫砂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奖项。

谭泉海是个温和的人。说起以前的艰苦,他总是笑着,语调不见起伏。或许由于这份心境,虽年届70,还是双颊丰润,毫无老态。他一直没有离开他出生的地方,至今也只会说外乡人很难听懂的宜兴话,但他一生致力的乡土行当却扬名海外。 紫砂艺术谭泉海宜兴宜兴人才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