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永信 经济基础与弘法立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孟静)
( 释永信
1965年生于安徽颍上。1981年到少林寺,1986年成立少林寺拳法研究会,任副会长。1987年又发起建立少林寺武术队,后发展为武僧团,任团长。1987年8月,方丈行正圆寂,永信任少林寺管委会主任,成为全国最年轻的主持。1999年正式升座成为方丈,成为少林寺1500年来最年轻的掌门人,也是中国首位取得MBA学历的僧人。他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小时候我常去少林寺玩,石友三把七进院落烧得只剩三进,青石柱子乍着,荒草一米多高,村民都把牛赶进寺里吃草,反正也没院墙,偶尔有几个烧香老婆儿。那时候哪有旅游啊,我头一回看见汽车时,吓得跑,现在80%村民都有小轿车。1983年以前,少林寺的和尚种地为生,他们有30亩地,种玉米、萝卜,和附近老百姓用萝卜换红薯。他们喂的牛可大了,比村民的牛大一倍,别人两头牛拉一个犁,少林寺的牛一头就拉一个犁。方丈刚来时也得种地,我就老看见他喂牛,也练武,现在忙了,不咋练了。”少林寺村民常三如是说。
释永信接受采访后的日程是这样的:9月16日,在云南为“官渡少林寺”揭牌,官渡镇上的另外四个寺院——妙湛寺、土主庙、法定寺和观音寺,已经由少林接管。9月17日,出席香港《快乐少林》功夫舞台剧发布会。9月18日,外交部客人到访少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少林寺工作人员T说:“我们的僧人用手机、看电视都能上头版,每天都有记者要来采访。师傅(释永信)一周保持在三四个,上次和杨澜聊得开心,聊了50分钟,许戈辉的采访给了35分钟,你这个算是很长时间了。”他话锋一转,“我们走在改革最前沿。站在大中华框架下,文化形态有个国民接受过程。社会变迁对僧人冲击很大,怎样保持文化传统的纯洁性、正宗性,避开世人喧扰,是宗教界最大的困惑。”
1981年,16岁的安徽少年刘应成落发少林,方丈行正为他赐名永信。少林有七十字诗法裔辈分,“德行永延恒,妙本常坚固”,目前寺中以永、延辈分僧人居多。释永信多次描述过他初到少林的情景,早晚两顿玉米糊糊,午饭是两个馒头,没有咸菜、辣椒时就在糊糊里撒点盐。这段苦修的日子随着少林寺的极速扩张一去不复返,目前释永信应该是全国人民最熟悉的宗教人士,这其中有巧合、有时势,更多的是自主选择。
少林寺的导游告诉记者:“河南的名寺中,少林寺属于曹洞宗,管吃不管住,大相国寺管住管吃,白马寺则是管住不管吃。”少林寺属于家庙,僧人代代相传的禅宗祖庭,不收本寺以外僧侣,财产归本寺所有。香火旺盛的白马寺、普陀是十方庙,接纳挂单僧人,财产属于教众。
据工作人员讲,从前靠皇家拨款的少林寺是供养制,现在的模式是僧俗共建,不允许僧人出外化缘。目前少林寺名下有几个全资公司,如:无形资产管理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等。“少林寺一些商业的东西,由社会上商业人员来做,这也是一个趋势。”释永信说。如今的少林寺,拥有200多位僧人和20多位俗家工作人员。T告诉记者:“我们的链条清楚:僧人保持正统性,生活不被打乱,不介入商业活动,而是由公司聘请职业经理人去打理相关品牌,经营原则是不做损害宗教感情的事。”
( 2008年国庆期间,少林寺景区为游客增设了武僧表演,表演者为武校学员,背景是少林寺塔林 )
他们很早就拥有自己的杂志《禅露》,在郑州大学招聘编辑,1995年成立了中国最早的佛教网站。释永信做的那些“大举动”:邀请金庸来少林做客,最近的一次是篮球明星奥尼尔,参与《功夫之星》节目制作,公布七十二绝技,桩桩件件引起轰动。关于少林寺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释永信经常上网看批评,对此他的反应是:“骂说明有人关注。这20多年来,少林寺的一些做法应该是被社会接受的,大家认同的。不管我们怎么做,国外来的人越来越多,来的层次也越来越高,我们到世界各地,每到一处大家都愿意跟我们接触,应该是很成功的。”
1987年,释永信成为登封政协委员,而后是郑州市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委员。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他成为大陆佛教界唯一代表,那次去北京,他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拜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
“少林寺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就是这个名字,它是一块金字招牌。”释永信告诉本刊记者,频繁出国和关注资讯使他成为史上最有法律意识的住持,1989年他第一次出国去日本,受到强烈冲击,因为他发现“少林寺”的商标被外国人抢注,身为少林寺管理委员会主任,却要经过人家同意才能使用名称,这使他很多年不再去日本。
1993年,漯河食品总厂拍摄了如下广告:寺庙大殿正中悬挂“少林寺”匾额,侠客和武士大打出手,屏幕上飞出一连串的火腿肠,画外音“少林功夫名扬天下,少林火腿名扬中华”,接着使用了《少林寺》电影主题曲的四个音符,在歌声中,屏幕上出现了“少林火腿肠”和漯河食品总厂出品的字幕。那时寺里还没有电视,有信徒告诉他们,释永信专门找地方看了一下广告。中国佛教协会对这则广告提出异议,暂停播出。1993年12月1日,嵩山少林寺民主管理委员会状告漯河食品总厂名誉侵权,这个官司并没能阻挡住商家继续抢注“少林”商标。1999年的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释永信提交了一份法律议案,议题为“维护寺院合法权益,禁止乱用寺院名称”。由于少林寺不是法人单位,他们走了一条复杂的路,先是用老僧人的名字,后以公司名义注册,经过几年协商,基本收回了少林的商标权。
本刊记者在方丈室西院见到了释永信,这个院落是火烧前的旧建筑,门上没有铭牌,与游人喧嚷的前院相比很低调,一副斑驳对联:“山林间亦有人事,文咏内岂无关怀。”在工作人员的印象里,从没见过释永信愤怒或者哈哈大笑的样子,最难受的一次他洗了把脸,从头再来。“他喜欢和画家、教授聊天,桌子搬在方丈室门口,一聊两三个小时,如果是商人,不超过10分钟。他还想邀请奥巴马来少林呢!”T说。
三联生活周刊:在成为人大代表之前,您对人大代表履行的职责已经很清楚了是吗?
释永信:是的,我们国家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也都知道一些,政协、人大,代表人民的民主制度,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的一个特色吧。
三联生活周刊:您还记不记得当时与会的代表和您一起出发的还有谁?
释永信:多了,省长、书记。人大是以省级行政区为代表团,河南当时马忠臣是书记,李长春走了,人大代表投票的时候李长春还在,后来马忠臣就是河南代表团的团长。我是大陆佛教界唯一的人大代表。香港佛教界有一个人大代表,智慧法师。9届是这样,10届的时候智慧法师还是人大代表,汉传佛教有3个,11届的时候汉传佛教也是3个。
三联生活周刊:想提案的时候会不会斟酌了好几个?
释永信:这十几年每一次会议我都要提提案,1至3个吧,至少1个,多的3个,我们觉得全国人大代表提案应该代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佛教界的利益,所以我们提的都是全国普遍关心的大事。围绕着佛教,围绕着自己代表的派别吧,提一些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大事,具体的事没提过,自身的事情没提过。我们最早提的就是关于少林寺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佛教寺院的名称,包括佛教寺院的名相、寺绘不适宜作为商标注册。
三联生活周刊:就是那个关于禁止乱用寺庙名称的建议是吧?
释永信:对,不能被别人的抢注。我们涉入知识产权比较早,对这方面相对比较敏感,我们提了以后就得到国家商标局很好的答复。很多寺庙的名字被当做商标注册,伤害了佛教界、寺庙的利益,也伤害了佛教信徒的利益。
三联生活周刊:这是什么人都能注册的吗?
释永信:当年就是谁抢到就是谁的,我提了这个建议后,国家商标局就重视了,像观音、如来、法轮这一类的佛教名相不让乱用嘛。
三联生活周刊:触动您的就是少林火腿肠那件事吗?
释永信:是的,少林火腿肠乱用少林寺的商标,来诋毁寺庙。不光是火腿肠,还有很多,烟、酒、肉、农用具,都用少林,这样直接影响少林寺的形象。一般人都知道少林寺,它的定位就是一个佛教寺院,与佛教寺院无关的事情做多了,就容易混淆、诋毁它这个佛教寺院的作用。从那之后,商标注册在佛教寺院、佛教名相这方面,国家工商总局就不予商标注册,为佛教界和传统文化争取到很大的利益。
三联生活周刊:准备这个提案,您自己写还是有一个班子来做这件事?
释永信:我没有班子,就是自己想自己做,最多找几个人商量一下看这样写行不行。我们寺庙不像领导干部都有一个秘书班子,我们没有这个习惯。
三联生活周刊:您不是有一个《禅露》杂志吗,我想是不是有些文笔比较好的帮您?
释永信:没有,《禅露》杂志都是投稿的东西多。
三联生活周刊:还有一个提案是关于慈善立法的,是因为少林寺收养了1000个孤儿吗?
释永信:不是,我在1994年就成立慈善机构,就是少林慈善基金会,是大陆佛教界比较早的一个慈善机构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觉中国的慈善立法不够健全,没有慈善的渠道,包括捐款人、用款人、中间的组织者不够畅通,我们就建议立法,立法之后就相对透明,捐款人也信得过慈善机构,慈善机构也能按照透明的法规、法律和政策,受益者也知道这个款的来向,对这几个方面都很有利。我们国家为什么捐款的人少,慈善捐款与外国比起来占的比例很低?工资是一次分配,税收是一次分配,捐款也是社会资金的第三次分配,在国外这方面做得很成功,特别是发达国家。中国在这方面还不够,我一直感觉是法律制度不健全所造成的。用款不透明,捐款人就很担心,就不愿意做慈善,所以我们建议慈善立法这一块要加强,这是我提过的一个议案,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提案不仅限于宗教界?
释永信:对,这是整个国家的慈善立法,没有慈善立法,几个环节都不够透明,不透明的话渠道就不通畅,导致很多善心人士不知道怎么捐,不敢捐,导致了我们国家的慈善事业比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三联生活周刊:少林寺的慈善基金会是怎么运作的?
释永信:我们刚开始做得比较乱,定位不明确,又是希望小学,又参与教育扶贫、医疗,后来我们就锁定做孤儿救助。1994年开始做基金会定位不明确,不可能做好,2003年之后,我们和河南省慈善总会联合起来做慈善救助。我们救助了1000多个孤儿,后来又建孤儿院。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这个基金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释永信:社会各界筹集,我们自己寺庙出资,从我们收入里拿一部分用于慈善事业。
三联生活周刊:2007年您还提过一个宗教立法的议案?
释永信:对,我们提出宗教立法。因为现在特别是国家《物权法》颁布后,宗教财产落实不到实处,《物权法》它有四种法人,都没有包括宗教财产,这块落实不到实处的话,就会导致财产安全问题,所以我就建议,能够立《宗教法人法》更好,立不了的话在市场上面明确“宗教法人法”的地位,或者在国务院公布的宗教事务条例上,明确宗教服务场所的法人地位。世界上有一部分国家立了《宗教法人法》,也有相当一部分国家没有《宗教法人法》,中国在这个《宗教法人法》不成熟的情况下,在其他的法上明确宗教活动场所的法人地位问题,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和使用。现在少林寺不是法人,我是负责人,不是法人代表,这是我们国家法律上还不够完善的一件事。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还没有结果是吗?2005年您提出传统知识立法保护也是基于亲身体会吗?
释永信:传统知识主要就是非物质遗产,当时有人用非物质遗产,有人用传统知识,这个概念不明确。传统知识主要指非物质遗产,遗产主要指文化遗产。物质遗产有《文物法》保护,我说的传统知识主要指非物质遗产。当时我就用传统知识这个概念,实际上就是非物质遗产这块的保护。
三联生活周刊:我知道少林寺有一个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释永信:无形资产管理公司主要管理少林寺的知识产权。因为少林寺是一个宗教活动场所,自身不是法人,它对保护少林寺的知识产权不具备资格,我们就用一个无形资产公司的牌子,它具有法人的地位,有利于保护少林寺的非物质遗产。寺庙要是法人的话就没有必要了,因为少林寺不是法人,我们用变通的办法解决少林寺的知识产权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这个公司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释永信:1998年,那时候叫实业公司,那时候中国还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用实业公司可以跨领域去注册商标,有利于少林寺的知识产权保护。
三联生活周刊:您觉得少林寺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什么?
释永信:少林寺的名称,它是一个金字招牌。
三联生活周刊:我发现您提的很多提案都和法律有关。
释永信:是,我们比较关注,因为国家是提倡依法治国,法律是至高无上的,全球范围内都遵循法律的规则,少林寺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脱离不了法律的游戏规则,我们从事的社会交流活动可能与法律关系比较密切,所以我们提的很多都与法律和国家政策有关。
三联生活周刊:您说过,大道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要为少林寺下一个1500年负责。你的提案不只是眼前问题吧?
释永信:我考虑的不单单是少林寺的问题,它是传统文化传统寺庙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您觉得这些年做人大代表有没有亟待解决但还没有提出来的议题?
释永信:还是有的,比如少林寺自身的宗教政策落实问题一直没能解决,我在当人大代表这10多年,从来也没正式提过。这个太具体了,我们当人大代表不能为个人提太多要求,应该提大事大目标。
三联生活周刊:这些年少林寺的发展非常迅速,近几年有没有重点或者要开辟什么新的领域?
释永信:社会生态变了,我们从事的弘法模式也在变,又得继承传统,又得适应当代,过去得解决生存问题,得有固定的基本收入。我一直在想,有经济基础之后才有自信,你没有经济基础吃饭温饱都解决不了,寺庙不会稳定,稳定以后大家才能安心修道,出家人才能有自己的自信,有自己的自尊,这样对自己的文化才能去传承。你连饭都吃不上,没有自信自尊就谈不上传承传统文化。在传承自己的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去交流、发扬光大,基本是这个过程。硬件具备最基本的功能,僧才具备一定的素质,才能谈到弘法立圣,所以我们做得比较实在。
三联生活周刊:您去日本的时候,受的震动很大就因为他们的信仰传承保护完好?
释永信:因为他们民间信仰保持得很好,所以他们即使接受西方先进的管理和先进技术,民族文化也没有动摇。最近有个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要来我们这里,我让他帮我呼吁呼吁,他声音大。
三联生活周刊:我看到有消息称,2007年少林寺的香火钱和版权收入是5000万元,现在是不是一直在增长?您觉得现在宗教是在复兴吗?
释永信:是在复兴阶段。
三联生活周刊:在复兴阶段,少林寺要担任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释永信:少林寺是全国重点寺院,它对传统宗教复兴应该起到示范作用。
三联生活周刊:我听说少林寺在投资超化寺?还有其他投资吗?
释永信:不是投资,少林寺地区有很多历史上有影响的寺庙,它需要恢复宗教活动、宗教建筑,因为少林寺在信徒中有一定的可信度,在僧才培养方面走到我们地区前面了,所以我们给它输送人才,输送管理模式,然后这种寺庙的建设还是靠当地信徒的捐资。少林寺财务上不好拿钱,用到别的地区可能也不那么方便吧。有好几个庙了,三门峡的空相寺,是达摩圆寂的寺庙,巩义慈云寺和白马寺是同时期的寺院,郑州有洞林寺,包括你现在说的新密的超化寺,这些都是很大的寺庙,我们派人帮他们组织信徒捐款,每个庙投资都是几百万上千万的规模,在当地佛教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联生活周刊:少林寺武僧的培养令人印象深刻,武术和佛法弘扬哪个是少林重点?
释永信:武术只是少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少林功夫的活动便于报道,便于社会参与,所以知名度相对高一些,我们重点还是在佛法禅修方面,寺庙在佛教界的地位也是在佛法禅修方面。
三联生活周刊:他们在寺中地位有什么分别吗?武僧比修行僧要低一些?
释永信:不是低一些。少林功夫过去是用于看家护院的,用于护法的,现在主要是用于交流弘法,真正还是以佛法禅定为寺庙的主流。我们每年都不下十几位到世界各地佛教院校去读书培训,近几年每年在校生都在40位以上,量还是很大的。
(实习记者魏玲对本文亦有贡献) 经济基础佛教少林寺释永信三联生活周刊少林七十二绝技弘法立圣